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缪红梅 《广西教育》2013,(25):75-75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课文内容中思想情感的教育内涵,在看、听、说、思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感。有了语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才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2.
简言之,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巧妙运用的能力。朱作仁教授曾经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反映对语言的深刻顿悟和体验的语感,是构成人的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教师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   一、直观再现,诱发语感   一般来说,学生年龄愈小生活阅历愈浅内心体验愈弱,在大脑中难以建立丰富的表象,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也容易受阻。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将较为抽象或难以捕捉的语…  相似文献   

3.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语感能力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通过多听多说积累口头语言;通过多读多阅书面语言。增强语文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只有通  相似文献   

4.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本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那是舍本逐末。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才是语文课的根本,而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5.
苏卓杨 《广西教育》2010,(22):46-4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6.
7.
徐景华 《考试周刊》2014,(90):48-48
朗读是语言类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正处在语言接受能力的最低阶段,这时候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朗读训练,并在训练方法上给予合理的安排,能让他们在语言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文字美,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流露,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增强他们的语感。本文就利用朗读训练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规定背诵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都是基于阅读训练的重要性,体现了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  相似文献   

9.
10.
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的语感强了,在理解和表达上都会不断进步。”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于不很了了,那就如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两位语文教学专家都指出了培养学生语感十分重要。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 ?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包括语气感、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准确而敏锐的感受能力,就能在听说读写中准确而又敏锐地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在实践中就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  相似文献   

11.
一、朗读语感的概念张颂教授说:“有声语言造诣,最重要的是语感,即接受和储存语言信息,发出和驾驭有声语言信息的悟性能力。”本文所论述的朗读语感是指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朗读过程中表现出的直觉和悟性。它要求朗读时对有声语言中包含的语音、语法、语义、情感等信息有精细、敏锐的直觉能力,并可凭借着准确的语感熟练地去驾驭语言。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特别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悟作用,但对于在理解感悟基础上如何外化的探讨则明显不足。朗读要求学生用直接可感、准确、鲜明、生动的有声语言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再现作…  相似文献   

12.
简单地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是对语言理解判断的一种敏锐的直觉性感觉。“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觉的理解。”(王尚文语)语感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心理因素:通过语词的激发唤起有关的表象,再造想象和种种联想: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运用自己的经验品味读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对语词的分析、判断去鉴赏作品的语义。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感呢?语感之“感”,源于语感之“语”,它是从言语交际中产生,并由学习者对言语对象的感觉积淀而成。此与所谓“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道…  相似文献   

13.
简单地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是对语言理解判断的一种敏锐的直觉性感觉。“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觉的理解。”(王尚文语)语感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心理因索:通过语词的激发唤起有关的表象,再造想象和种种联想: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共鸣;运用自己的经验品味读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对语词的分析、判断去鉴赏作品的语义。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史教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里所说的“实际”,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思想实际。前者是生活,后者是情感。贴近这样的“实际”,学生就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谓“减少束缚”,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自主的写作空间,南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交流表达与创造。  相似文献   

15.
16.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生活和工作服务。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训练语感,才能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切合,才能感受到文章美。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语文素质呢?在目前“讲”风盛行、“练”风盛行而学生说写能力低下的形势下,强调诵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究竟何为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力和领悟力,简言之就是对语言的敏感。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强调:"语感是社会的人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实质上它就是人的情理感、人格感。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1]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语感的途径有很多种,朗读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许多语文教师虽说认识了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重视不够;朗读往往为繁琐的课文分析或大量的书面练习所取代了,课堂上越来越听不到学生的琅琅书声了。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对朗读及朗读教学的真正含义理解和认识不足;或由于自己的朗读修养不高,进行有效的朗读能力较弱,而摒弃了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实,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多朗读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师生民主平等的朗读、对话,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走近作者,全面了解作者的身世为人、创作风格和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与意图,并迁移学习作者的其他作品,真正与作者广泛交流,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次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朗读,往往会使我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记得我从师大赶往兰州八中听课,就有一位女教师讲的是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情感朗读是朗读者在认读书面语言材料,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通过神态、表情、语调等表现形式,而准确地再现出作者在作品中要表露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