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涛 《全国新书目》2008,(11):11-11
美国的成长,是美国人在不断战胜一切困难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的成功远远大于美国人遭受的挫折。正因为如此,美国人相信他们所追求的,无疑就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国的霸权,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霸权情结从何而来,本书告诉你答案,为您解读美国强大的真正密码,解读美国霸权的真正根源,竟然源自"高尚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名刊要览     
被补贴的国家如今,几乎没有人会宣称自己仍钟情于"大政府"的理念。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1996年就曾宣布:"大政府的时代已经终结了。"但就在美国公众对于政府信任度逐渐滑坡的同时,对于政府的依赖度却在继续增加。美国人很清楚,自己的医疗保险、社保和抵押贷款利息扣除等,都已经无法离开政府。  相似文献   

3.
一月十八日,人民日报第六版上发表的范若愚同志的"谈谈美国大水荒"一文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国际专论,而且是一篇生动的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论文.文章的内容是分析美国的水荒,所根据的材料,是1957年12月11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的一篇题为"美国大水荒"的文章.事情严重到这种程度:"一年中总有一个时候每四个美国人中有一个人没有水过日子".这发生在自然条件很好、工业化程度很高的美国,确实是  相似文献   

4.
说到中国服装品牌,不得不提以美国为风暴眼的"金融海啸"。服装与金融风暴有何干系?品牌与产业链的关系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故事:5个亚洲人和一个美国人共同落难荒岛,为了生存,他们决定5个亚洲人负责打猎、捕鱼、烧火做饭,而美国人的任务就是在海滩散步后回来吃饭,然后给5  相似文献   

5.
袁衷 《新闻记者》2004,(12):45-45
《新闻记者》第10期《美国新闻公评人制度的历史和现状》一文后面的注释提到:目前国内对newsombudsman一词尚无统一译法,有"读者意见调查员"、"新闻公评人"、"新闻检察官"等译名,比较一下,笔者认为"新闻公评人"一词较能全面反映该职务所包括的内容。要准确翻译这个词语,关键在了解newsombudsman是干什么的。在美国、加拿大的传媒企业内,有人  相似文献   

6.
荷马说,"当一个人成为奴隶时,他的美德就失去了一半。"对此,阿诺德补充说,"当他想摆脱这种奴隶状态时,他又失去了另一半。"什么是美国梦?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在他1931年的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出来的。"每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实现他的美国梦。""美国梦不仅仅是物质丰裕的梦想,"他继  相似文献   

7.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围城》用"被围困的城堡"来形容目前美国大众出版业的窘境,再恰当不过了。而且,"有的人想冲进去,有的人想逃出来"也是现时电子图书对美国大众出版的剧烈冲击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从福克斯现象看美国的媒体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竟  范旭 《传媒》2005,(5):60-62
根据美国传媒公司的市场调查,在美国受众中,看福克斯电视越多的人,政治常识就越差.比如,在经常看福克斯电视的人之中,大多数相信萨达姆参与了"9·11"事件,也相信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实上,美国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已经公布了"9·11"调查报告,已经正式否认了萨达姆与"9·11"有牵连.在经过一年的寻找一无所获之后,美军已经承认伊拉克没有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这正是美国当初攻打伊拉克的主要借口.  相似文献   

9.
"劣种白人"的血泪史一直延续到70年代。对这么近的历史长期视而不见,多少说明美国社会对弱势白人的忽视。这种忽视,和"愤怒的白人"的产生以及当今美国的政治格局不无关系美国人在提起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南方的"红脖子"。  相似文献   

10.
年年都过圣诞,但2008年的圣诞节在美国有点特别,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让许多美国家庭手头拮据,圣诞的热闹气氛也因此打了折扣。然而,洛杉矶《每日新闻报》说,尽管金融危机让许多美国人的心情坏到极点,但美国人并没有失去往日的微笑,这表明"美国人的精神并没有被击垮"。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16,(4):132
黄金户外资源——纽约时代广场+SNS NEW YORK TIMES SUQARE世界的"十字路口"纽约时代广场——世界的焦点在美国,美国的焦点在纽约,而时代广场则是纽约的中心。时代广场,作为纽约的地标,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此地在美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心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位置。每年数亿人流量,影响的不止是美国人,更是受到全球人士的关注,使其成为世界的焦点,也成为品牌形象传播的"胜地"。□  相似文献   

12.
1868年1月,约翰·威廉·德弗雷斯特(很不幸,今天他已基本被人遗忘)在《国民》杂志上撰文,呼唤"伟大的美国小说"早日出现。他对此定义如下:展现"寻常的喜怒哀乐和美国的世情风俗……在一部小说的架构中描绘美国的灵魂。"这里的关键词首先是  相似文献   

13.
<正>在美国,即使互联网科技已被广泛普及,但美国人仍然更依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这与国内大部分人更倾向于相信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形成鲜明反差。所以,在美国,电视仍然是"客厅主流文化"。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的新媒体发展滞后,或者说新媒体在美国没有生存土壤,美国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角色关系跟我们国内的还不太一样,尤其在电视媒体领域,与其说是受到冲击,不如说是锦上添花。如何锦上添花?让我们来看看凤凰卫视美洲台台长吴晓镛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妖魔化中国"这个概念,最早是1996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等人在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提出的,当时是针对美国掀起的一股反华浪潮,而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借机大做文章,对中国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播发了大量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后,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美国人马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11,(34):70-71
人性与兽性、宽恕与仇恨、黑暗与光辉交织在"9·1 1"这个历史节点上。幸存者们努力地思考,脚踏实地地过活,因为生命自那一天后有了重新定义的机会。在那片叫做"零点废墟"的地方,美国人首先建起来的是"倒映虚空",死亡与新生,已经是那场劫难的最后解答。十年过去,"9·11"似乎显而易见地改变了美国。美国卷入了3场在穆斯林世界的战争,这些战争以及美国的反恐政策令美国与穆斯林  相似文献   

16.
每个新加坡人都热爱功夫格斗吗?根据卡尔·道格拉斯的研究,在1974年美国的迷恋功夫电影的高峰期时,美国每个人倒确实都热爱"功夫格斗"。许多学者对中国武侠电影在美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电影在其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美国的软实力战略的一部分;十分遗憾的是,少有人探讨中国武侠电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今天,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崛起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电影也已经越来越流行,并且其亦作为"软实力"也进入了中国的官方话语中——正如旨在安抚别国情绪的所谓"和平崛起"。本文旨在从新加坡观众的角度探讨中国武侠片在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中国电影力量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的潜力。有证据表明,中国的武侠片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继续在亚洲推广的很有前途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毕竟  范旭 《当代传播》2005,(1):44-46
如果有人问,谁是美国大众传播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媒体?回答是,福克斯电视网;如果有人问,谁是目前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频道?回答是,福克斯新闻频道;如果有人问,哪一家美国传媒的新闻理念和报道风格最有争议?回答还是,福克斯新闻频道。 根据美国传媒公司的市场调查,在美国受众中,看福克斯电视越多的人,政治常识就越差。比如,在经常看福克斯电视的人之中,大多数相信萨达姆参与了"9·11"事件,也相信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实上,美国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已经正式否认了萨达姆与"9·11"有牵连。在经过一年的寻找一无所获之后,美军已经承认伊拉克没有藏匿  相似文献   

18.
1942年11月,宋美龄以治病名义前往美国。此次美国之行,时间长达7个月,足迹遍及美国东西两岸和加拿大。在纽约治病之余,宋美龄利用自己"第一夫人"的特殊身份,广泛接触美国政界要人、工商巨头、社会名流,利用新闻媒体向广大美国民众介绍中国的抗日业绩,呼吁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华援助。所到之处,宋美龄以其地位、美貌、智慧和才华,掀起了一股"蒋夫人旋风"。  相似文献   

19.
美国面对的是一个超出预计的穆斯林新世界。伊斯兰教党派和宗教力量一天天壮大,经历过"阿拉伯之春"的民众更愿意走上街头表达意愿。于是,敏感的宗教问题、政治煽动加上对美国的怨恨,汇集了成一股洪流"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整整11年了,但美国人的心灵创伤并未愈合。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史蒂文斯的遇袭身亡,是往伤口上新洒的一把盐。袭击就发生在"9·11"11周年的纪念日。这是自1979年美国驻阿富汗特使阿道夫·杜布斯在遭绑架后不幸身亡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我们把美国人赶走了;现在,我们还是敌人,但年轻人已经爱上好莱坞电影了; 30年后呢?总是会有变化的,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