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在一首诗里写过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至今,许多的文人学者对这两句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其中的"破"字。有人认为破字强调的是读书要读懂,有人以为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期,宋代有位将军姓宗名悫。宗悫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宗悫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常常被人们用做励志的名言。句:在人生的海洋里,我们必须乘风破浪,挑战困难,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河南省焦作市光亚实验小学二(1)班孟波)段:成长的道路布满荆棘…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宗悫(què)的孩子,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一次,老师问他有什么志向,小宗悫响亮地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的这句话后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南北朝时,社会风气萎靡不振,都轻视练武的人。宗悫却认为要成就大事,除了读书外,还要有好的武功,这样才能报效国家。于是,除了读书,他每天清晨公鸡叫第一遍的时候就起床苦练武功,学习兵法,家里人都嘲笑他是粗人。后来,一次意外让他们改变了对宗悫的看法。宗悫14岁时,哥哥宗泌结婚。正在全家人热热闹闹办喜事的  相似文献   

4.
翻阅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对李白《行路难》结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基本一致。课本注“意思是说自己一定会排除困难,实现远大理想。”而教参则将结尾两句合而析之:“(诗人)想到古人,坚信总有一天,象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直挂云帆济沧海’。”认为结句“描绘出一幅海阔天高,云帆万里的壮丽图景,用以寄托诗人的希望。”此种析解,亦多见于今版的诗选、赏析诸书,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歌选》注:“‘长风’二句,是说自己定会乘风破浪,排  相似文献   

5.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唐代大诗人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告诉了我们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小学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阅读也做了严格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并提出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6.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主席般"到  相似文献   

7.
正在阅读古诗词时,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古代诗人喜欢用"空"字传情达意,一个普普通通的"空"字经过诗人们的调遣立刻变幻多姿、魅力四射,令人叹为观止。"空"字含有"空灵、宁静"之意,因此古代诗人们常常借用"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归隐闲适的情怀。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间秋季黄昏的美景,一个"空"字开头使意境全出,顿时点出了山间世外桃源般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诗句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见,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日记》2014,(1):50-50
正爱尔兰诗人叶慈的墓志铭,那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海明威的墓志铭,只有六个字:"恕我不起来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墓志铭:"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诗人流沙河有一首《重逢》: 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想旧 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 诗人连用七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 重逢时开门、见面、发懵、回想、相认、握手、 狂欢等一系列场景。 雷抒雁的《树》仅有四行,用了三个 "一"字: 沉默了一个冬天/酝酿了一个春天/ 春天到了/每一片绿叶都抢先发言  相似文献   

11.
初读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一问三答,平白如话,却被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学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难点值得挖掘呢?从题眼"寻"字深究:诗人到底在寻什么,仅仅是隐者吗?诗,浅显易懂,而诗人,历尽沧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个"只"字,近在咫尺;一个"深"字又遥不可及。情感在强烈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12.
一、"雨"字切入解诗题(出示金文"雨"字)师:这是一个古字,猜猜看是什么?(生脱口而出"雨")师:你们是怎么猜到的?生:字的形状很像我们现在的"雨"字。师:这就是汉字的特点"。雨"和"诗"是很有缘分的,古往今来的无数诗人为我们留下许多风情万种的"雨"。这节课咱们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无暂息。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宋朝诗人苏轼的《戏徐凝七绝》:"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先生已不仅仅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位"乡愁诗人",甚至远远不止是一位诗人.在<余光中评传>中,作者徐学这样写道: "一个认真的学者,不苟的翻译家,写起字来,总是一笔一画方方正正;……  相似文献   

15.
在唐宋诗词中,"剪"字出现的频率不算低。一个"剪"字功用非凡。"剪"宇.展示春色在唐诗中"剪"字用得最早的恐怕要算诗人贺知章了。他的脍炙人口的《咏柳》用联想法最早"剪"柳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相似文献   

16.
第一关:初探奇境文学作品的词语运用与日常生活用语不同,仅仅恰当、确切是不够的,还必须善出奇语,道常人所不能道。中国古代诗人对每一个字都反复推敲,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做"惊人之语"的机会。"炼字"也成了诗人的"必修课",而事实上,也往往是一字之改,对全诗的意境营造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但不能忘记的是,每一个字的锤炼都是以全诗的总体结构和  相似文献   

17.
孙先昌 《考试周刊》2014,(26):28-29
<正>中国古代诗人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和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廷让的"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皮日休的"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荀鹤的"曲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曹雪芹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等,这些诗句正说明了诗人们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的境地,在遣词用字方面讲究锤炼、费尽心思。  相似文献   

18.
李新 《初中生辅导》2006,(13):17-19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公元712年一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的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享有不纳税、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三十五岁以前,正当开元盛世,杜甫从小"好学"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地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其诗作充满着对生活贫困的劳动者的同情,尤其是对那些居无定所、漂泊流离者的悲悯。他甚至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呼吁。临结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教学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唐代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借这两句诗诗人很巧妙地点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而我们今天依然可以认为,杜甫的"下笔如有神",是得益于他"诗书破万卷"的。今日细品此二句,不由不对现今学生的写作状况而生发感慨。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与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