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文艺理论家,其代表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了著名的"机械复制"理论,并指出了这一理论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堪称体现其技术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是一个极具诗人气质和时代敏感性的文人,他原创性地提出了技术因素对艺术本质的影响,揭示出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本质性变化: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艺术诞生在新的艺术创作技术基础上,代表了可机械复制的艺术类型,它促成了传统艺术中灵韵的消散,对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艺术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灵韵”是由德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的美学概念。在其美学论域中,“灵韵”是与传统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相关的,是指传统艺术中所具有的本原性、膜拜感和距离感等美学特征。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存在方式、物质载体与传播媒介、艺术功能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变革,最终导致了“灵韵”艺术的消逝和终结。  相似文献   

4.
阚秋莎 《考试周刊》2007,(29):141-14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在美学道路上的高峰,集中体现了他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思想,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光韵"这个概念,并将这个观念贯穿到整本书中。"光韵"这个理论对于今天的文艺作品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的批判是与对大众文化批判、国家批判、科学技术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以及现代性批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对文化的批判中,他们看到,消费社会并不是我们理想的社会形态,物质的极大丰盛并没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并没有带来幸福和民主.本雅明指出,艺术的灵韵已经消失,艺术家的灵魂已被腐蚀.复制技术导致了艺术即时即地性和独一无二性的消失,艺术的膜拜价值让位于展览价值,艺术与观众的关系被改变.  相似文献   

6.
纪晓宇 《成才之路》2013,(19):72-73
本雅明将艺术品从复制手法上分为"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当下时代的"数字复制"从属于"机械复制"。数字技术参与艺术创作与传播,艺术生产力的变革进一步拉近了大众和艺术作品的距离,与其相适应的新型艺术生产关系也随之产生:平等的观看方式,随时随地占有作品,大众参与艺术生产。重新审视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对我们今天关于技术、艺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翁国彬 《文教资料》2008,(26):66-67
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他理论晦涩,身份多重.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时代,艺术家失去了艺术的阵地,艺术品失去了其灵韵,沦为取悦大众的商品.对此,本雅明并没有指出其根源所在,而是看到复制艺术作为人类解放之路的意义所在.本文试图客观地去描述本雅明对大众文化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雅明从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比较出发,深入研究了技术复制艺术的审美特征、社会功能、创作特点及艺术与大众的关系诸问题,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观点。他兼容并蓄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当代媒介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认为随着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生产中的运用,艺术品的展示价值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从而给现代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之一就是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变。艺术接受方式从对传统艺术凝神静观的方式转变为消遣的方式。本雅明对这种消遣式的接受方式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本雅明过高夸大了这种消遣方式,这种接受方式和对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凝神静观相比,它拒斥了观众的想象参与,造成了观众思维活动和想象活动的严重缺席,使观众处于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
灵韵是本雅明首先提出的,它概括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灵韵是传统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社会人类的审美方式或感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分析了现代社会中艺术发生的变化,他较悲观地认为传统艺术类型逐渐让位于机械复制的现代艺术类型,从而将走向终结.但现代铜版画的发展,有可能利用机械复制等现代方式,丰富传统艺术类型的语言和表现力.因此,我们在借鉴本雅明的同时,对他也有所质疑.  相似文献   

12.
辛楠 《巢湖学院学报》2005,7(5):135-139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以一种技术性视角看待艺术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通过指出技术成为现代艺术形式的内在组成部分,从而区分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的出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观念和人们的认识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瓦尔特·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里探讨了复制对艺术生产与发展的影响。但是今天的技术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他所处的时代,更多的复制方式如数码技术等出现,使得他关于复制的理解受到了时代局限,复制对于艺术价值的影响有了新发展与阐释空间,而且复制意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艺术作品经过商品复制成长为了一种原作崇拜,大量文献复制品则让艺术品在艺术层面得到了保存。  相似文献   

14.
林磊 《文教资料》2008,(9):60-62
瓦尔特·本雅明提出了美学概念"灵韵",主要指向传统艺术所具有的令人回味无穷、纯粹的审美感染力.茶作为中国一种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古典诗歌、茶道等艺术形式呈现出审美主体追求"性灵"、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感受与体会.当前主要的茶饮料品牌的电视广告作品以精美的影像语言复制、再现了"茶"文化符号的传统"灵韵".而这类电视广告作品在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时,其中也隐藏着"审美生态危机",即握有强势话语权力的电视广告传播对大众审美感知能力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5.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为电影艺术带来了一场全面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股强烈的魔幻电影浪潮席卷全球电影市场。在这场盛宴中,魔幻电影打破束缚,从理性的对立面去汲取力量和灵感,在一个虚幻的背景下遵循非理性的逻辑而展开。魔幻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以其引发的关于艺术光韵的消失与娱乐的泛化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客观的对待。  相似文献   

16.
本雅明的"灵晕"(aura)是其美学思想中重要的概念,理解其深刻内涵至关重要,因为传统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以及权威性都会因为"灵晕"的消失而产生质的变化。在本雅明那里,艺术"灵晕"到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就逐渐消失,展示价值取代崇拜价值,使艺术作品失去权威性,走向艺术的世俗化。虽然本雅明对带有"灵晕"的传统艺术恋恋不忘,然而也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新兴的电影有着传统的戏剧、绘画所不具备的特点。电影是动态的,不需要凝神观照的细细品味,改变了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模式,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无极》引发的文化界巨大波动这一文化现象为思考对象,通过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理论,来分析这一文化现象的实质,并对此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在我所读的系,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学富五车的老教授要求手下的弟子在平时看书时要勤做笔记。某日其中一个弟子背着一个麻袋到老教授家。老教授以为弟子驮了什么家乡的特产来孝敬,然而却是整整一麻袋的读书笔记。当老教授仙逝的时候,那位弟子已成了我们系的顶粱柱。  相似文献   

19.
"韵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范畴,涉猎范围包括文学、美学、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戏曲、影视等诸多领域。历经千载,从先秦到魏晋、从唐宋至明清,"韵味"已成为评判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灵韵",作为本雅明提出的一个代表传统艺术特征的概念,主要建立在感性基础上,是区别西方机械复制艺术与传统艺术的集中体现。作为传统艺术的灵魂,"灵韵"与"韵味"与心理学、美学、哲学、绘画、书法等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试就"韵味"与"灵韵"的相关材料进行综述,同时对其加以总结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录音技术为历史上的伟大演出作了真实的记录,并为扩大受众作出了技术支持。同时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炮制"音乐和"假唱"现象也因此而泛滥。复制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支持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矛盾不可避免,对立却大可不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