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赞美江南的美景,表达对江南的依恋;此词从开头的江南老,中间描写江南的美好,到最后老前呆在江南,极力写江南之美这是韦庄的一首词,一种是借写江南美景反衬思乡而不得归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今年江苏卷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为唐代诗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  相似文献   

3.
回家或曰还乡是中国文学领地一个世袭的命题。秋风起莼鲈之思,古今概莫能外。从《诗经》无名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汉人刘邦的“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到唐人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再到今人余光中的《乡愁》,大批量的想家回家诗以其普遍的、可亲的感伤温暖着各个时代中国人的心灵。家是人生流水线的一个极点,回家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宿命。回家,不仅是物质之躯的跋涉回归,更是精神之舟的辗转返航。唐人卢仝的《逢病军人》(下称卢诗)、宋之问的《渡江汉》(下称宋诗)以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下称贺…  相似文献   

4.
这是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别的故乡写下的一首抒情诗。自古以来,以老大还乡为题材的诗篇多是感旧伤时,而毛泽东的这首诗却鲜明地体现出高远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师执教《早发白帝城》一课,在课上她想体现新课标精神,就让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李白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江陵在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名字?李白有个好友叫杜甫,李白的诗歌风格与杜甫有什么不同?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他为什么被流放?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白帝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掌故?……一连串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这位老师“镇”住了。这些问题与她设想的教学思路风马牛不相及,面对一大群听课老师,尴尬极了,于是她在课后伤…  相似文献   

6.
三点导读     
《卧倒》这首短诗是一首真正的枪杆诗、军人的诗。  相似文献   

7.
杜甫夔州诗是值得研究的。诗人自大历元年(766年,55岁)春来到夔州,到大历三年(768年,57岁)春离开夔州,在这里住了两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59岁死去),身体很不好,患有肺病、糖尿病和风痹等病,牙齿掉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老人。但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却极勤奋,短短的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并且多是长篇,约占他一千四百多首诗的三分之一。这些诗在思想上仍然是忧国忧民的。特别是在艺术  相似文献   

8.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有人认为该诗表现乡思的怅惘无奈、沉痛悲伤;也有人认为这乡思非但不悲,反而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甚至还流露出欣喜和愉悦。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这样认为?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渡桑干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价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  相似文献   

9.
有关《回车驾言迈》之主旨、基调及题材,历来多有争议,使得还原本诗原意、解开本诗主旨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经过考察,“所遇无故物”之“故物”当训为“故人”,这是解读本诗的关键。回到汉末历史语境,在细致考察了“回车”“盛衰”“苦不早”“荣名”等关键词后,可以看到,《回车驾言迈》当是一首还乡题材的诗,描绘了还乡之际,诗人面对故友凋零而联想到肉体消灭的残酷问题,最后寄希望于追求不朽的(积极的)荣名而非可朽的肉体。还原历史,也可推论出王孝伯之所以赏爱《回车驾言迈》一诗,主要是此诗与其人生经历高度契合,故引起王孝伯之共鸣。  相似文献   

10.
宋晖 《湖南教育》2015,(2):35-36
所谓章法,就是写作构思的条理与法度。就像今人写议论文常有引论、本论、结论的套路一样,古诗的章法通常是起承转合。比如语文必修(三)里杜甫的《登高》一诗,首联"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均为登高所见,这是"起",即扣题起笔,表达方式大多有规律可循,这里是概述,列举景物;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承",承接起笔进行拓展,方式是具体描写;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转",由实转虚,由景到人,是叙说情  相似文献   

11.
江南 《初中生》2011,(22):40-41
科幻与科学之间的差异仅仅是实现的时间。很多古代诗人居然还是科幻高手。我们随便撷取数首唐诗,试用现代医学知识加以解说,以飨读者。多病多愁心自知,行年未老发先衰白居易的这句诗是对未老先衰现象的生动描绘。那么,"行年未老"何以会"发先衰"呢?  相似文献   

12.
一、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  相似文献   

13.
元末有一批迁谪到云南的日本僧人,清远居士天祥是其中之一。据李元阳《云南通志》载,大理龙泉峰北涧之上有四僧塔,葬着客死于大理的四僧。专记云南和尚的书,清释圆鼎的《滇释记》中有天祥的名字,说他“不知何许人,属大理郡”,所以天祥应是四僧之一。明初沐昂《沧海遗珠》录天祥诗十一首。从他的诗作可以窥见他的行踪。他在杭州住过,去过长安,曾由四川经贵州入云南,最后定居于大理。赵藩这首诗概括了他两首诗的意境,略加点染,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意境。并突出了这个由异国云游而来的行脚僧浪迹云南边疆,思念乡国的心境和形象,景和人都宛在目前。所以这首看来很不经意的诗,具有相当高超、圆熟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晓行望云山杨万里率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这首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诗中蕴含了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文人笔下,未嫁殉夫的烈女往往与未仕殉国的士人联系起来,在"家国同构"的背景下借烈女之事抒发己意。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收录了两首书写烈女事迹的诗歌,《宋烈女行》与《沈烈女诗》分别创作于作者游幕山西时期与北上应博学鸿词科途中。两首诗末尾"松柏心"与"马鬣封"这两个意象同为坚贞守节的象征,以"生"与"死"的区隔遥相呼应。在相似的"对烈女殉节进行道德褒扬"表层含义背后,两者隐含着作者自身于不同时期从"殉死不成"到"守节不能"的不同程度失节焦虑。  相似文献   

17.
《暮江吟》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南下杭州赴任途中见暮江美一丽景色而吟咏的一首风景诗。诗中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教学这一首诗,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学习方法,从扶到入,入境悟情。  相似文献   

18.
我曾听过一节课,课文是《沁园春·雪》。老师跟学生说:这首词分为上下两节,第一节,有三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写景,"北国风光",点明地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具体写景,点出了诗题的内容"雪","千里""万里"说其广,"封"是写静,"飘"是写动,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方法。每一句,从内容到语言,从修辞到语法,细细地述说,说得很清楚,很有条理。学生坚持了20多分钟,到课上了一半以后,怎么也坚持不下来了,开  相似文献   

19.
正师:一提到龚自珍,我们自然想到初中学过的《己亥杂诗》。己亥是清道光19年(1839年),这年诗人48岁,他先是辞官回江南,后又北上迎接家属,往返途中写了300多首绝句,总称《己亥杂诗》。大家学过的是其中的两首。今天我们学习的《病梅馆记》是他回江南后的文章,但诗与文的主题惊人相似。回想诗句,联系课文,谈一谈它们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  相似文献   

20.
<正>《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走出夔门离开蜀地时写下的千古绝句,诗中用了多个地名,但依然清新明丽,渗透着淡淡的乡愁,寄予着对乡月的深情。据唐代诗词史料考证,峨眉山月为李白故乡之月,自他23岁仗剑去国离开家乡,便再也没有回去,直到61岁在安徽死去,依然念念不忘那轮峨眉山月。他曾在晚年的诗作中写道:"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构思令人叫绝,作者将乡愁蕴蓄其中。如何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乡愁?我从诗中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