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复译的必要性一直是国内学界的争议话题。本研究从场域理论出发,探讨了文学复译的三个循环结构,分析了文学复译的内在逻辑。论文指出,复译是产生于某个特定场域中的原本,以不同的译本形式在不同时空场域中反复地出场,复译是特定场域中译者合理性的翻译行为,是原著以差异化的形式存在的方式。文学复译的三个循环决定了复译的必要性、译本的存在方式以及复译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刘会然  王繁 《海外英语》2016,(4):104-105
按照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翻译机构在其场域中带着惯习和各种资本进行权力的博弈,影响翻译实践。翻译机构场域与其他场域之间,以及翻译机构场域内部存在关联互动,以保持翻译机构场域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并推动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洁  李迎新 《海外英语》2022,(18):16-18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典籍文学的代表,其英译有国内和海外两种类型,美国华裔聂华苓和其丈夫保罗·安格尔翻译的毛泽东诗词是海外译本中有深远影响的一版。文章采用社会翻译学理论框架,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从核心概念“场域”“资本”“惯习”三个角度分析了聂华苓夫妇合译的《毛泽东诗词》在美国文学场域的生产实践要素,描述该译本产生的社会语境和主体间的相互影响,并据此分析翻译文本的策略选择。今年正值该译本诞生50周年,文章旨在通过对这一典籍英译实践的考察,为中国文学的域外传播机制和效果提供更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在中国经历了翻译的语言学派、文化转向、语用学派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社会翻译学。德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研究翻译的产生、传播等过程拓宽了方向。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运用于翻译研究中,翻译学迎来了新的发展。该文试从布迪厄社会学思想中两个核心概念——场域、习性出发,结合《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探讨不同时期各因素相互斗争形成的特定场域,译者在社会中形成的不同习性在两个译本产生、翻译策略运用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6.
蓝诗玲翻译的《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全集》是国外学者翻译中最完整、最受欢迎的版本。蓝译本的成功译介与文学场域中鲁迅享有的文化资本、作品本身的经典性,译者的文化资本和惯习介入以及企鹅出版机构的运作紧密相连。通过联合各方资本在场域中角逐更多的资本和利益,推动了鲁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同时学者、报刊和读者的评论为译本累积文化资本,助推了小说的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以作协奖为例探讨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权力场是如何实现对文学场的介入的。权力场作为元场域,使体现权力场逻辑的奖项在社会场域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但是,由于文学场自主逻辑的增强及经济资本在场域中具有的作用的增大,必然使体现权力场逻辑的文学评奖在一定范围内修正其评奖策略和评奖标准,并且,努力扩大此类奖项在社会场域中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Moment inPeking的中文译本虽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学者们仍对译作质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较客观地反映译作质量,语域分析法被运用到Moment in Peking两中文译本研究中。两译本分别从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的角度与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与张振玉的译本相比,郁飞的译本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原文的语域对等,成功转换了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同时,语域在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有力证明,这对翻译工作者、翻译批评者及翻译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相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该文以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为视点,从语域三要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出发,对美国作家伯内特的名作《小公主》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指出译文与原文应实现语域对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茅盾继续从事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不管是其个人所述,还是现存的研究资料,都将其翻译行为主要归结于国民政府推行的审查制度。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文化生产场理论,通过分析审查制度对文学场等场域和《文学》、《译文》杂志的干预情况以及茅盾的翻译习性等,试图说明茅盾的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等行为是审查、场域中的张力关系和译者习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