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王》作为杨绛先生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中学各版本语文教材选用的经典篇目之一,它历来也是许多中学教师在比赛、示范课中的常选篇目,而其中自然也不乏许多著名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课例。本文选取的课例正是来自黄厚江和黄玉峰两位老师所执教的《老王》,从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作出比较分析,以期能为教师们在备课、执教《老王》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杨绛的人物分析则略显单薄,常将杨绛的人物品质解读为知识分子的善良,关爱弱者,等等。笔者认为,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杨绛的人物形象非常高贵,她身上所流露出的品质是一种至善至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正一、主题与背景接到区教研员的任务,要我和同组备课的王老师一起讲一节区级公开课,指定上课篇目是《老王》,并且还要体现初高中衔接的主题。我一时诚惶诚恐,更多的是不安和忐忑。从未教过初中语文,更不知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在哪。更要命的是《老王》这篇课文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我再上一遍学生是否再有兴趣听呢?我教这篇课文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捧着2006年12月的《中学语教学》,我立即被目录中的《(老王)之败笔》所吸引。读了章以后,对其中的观点有一些不同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几个小片段,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教学生阅读《老王》,就必须抓住散文的特点,既要有作者意识又要有读者意识,还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即文本意识,才有利于全方位的理解文本。《十位名师教老王》中,十位特级教师执教《老王》,为我们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学课本里的鲁迅作品太多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必一一翻阅眼下通用的中学课本了.手边有本段崇轩、傅书华合著的两本书,一本叫《初中语文名篇双解》,一本叫《高中语文名篇双解》。据作者说,所选篇目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部颁教材。经查对,还有五篇未选,兹将未选的篇目补齐.这样现行中学课本上所选的鲁迅著作就都有了。  相似文献   

7.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计二十二篇——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基本篇目中删去三篇,但作为补充篇目,仍有选取的可能——多年来的教学参考资料均从单篇入手分析,老师们从中获益,不容置疑。但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对22篇应有一个总体认识。本命题的契机正出于此:探索建立中学鲁迅作品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8.
《秋天的怀念》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从"以文传文"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以文中的四处省略号为出发点,探究语文教学活动中,扎根文字细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韵文教学与音韵学郦亭山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通过中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规定,要求学生了解“常见通假字的用法”。在大纲“教材基本篇目”部分,有五十八课文言文作为基本篇目,其中包括三十七首古诗...  相似文献   

10.
《汉书·苏武传》是大学中文系与中学语文补充教材中的必读篇目之一,但向来少有论述。为中学教学的需要,当前特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需要,今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向大家请教。《苏武传》是东汉班固奉诏而作《汉书》中的《李广苏建传》附传。众所周知,班固  相似文献   

11.
关于《老王》中的人物老李,多位作者作了解读,大多认为文中的老李对老王的死很是冷漠。童志斌、李圆月两位老师认为:“老王和老李同住一个院子,做同样的工作,同属‘沉默的大多数’,至少是比较亲近的‘熟人’,如此冷漠,令人费解和深思。可以说,老李这个普通小人物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下层人对下层人的漠然,比来自不同阶层的歧视更伤人。”  相似文献   

12.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相似文献   

13.
东晋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教材中言的传统篇目,在现行初中《语》第二册的散单元中,笔备课时对教材的一处断句和两处注释持有不同看法,今不避浅陋,提出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4.
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讲述了一位善良、老实的三轮车夫的故事。散文写于1984年,在时过境迁以后,作者回忆起这位处于社会底层的老朋友时,却发出了对于"不幸者"的"愧怍"。那么,忠厚的老王不幸在何处,竟让一位七旬老人心境久难平复,愧疚不已?探究整个作品,我们最容易得到的信息是老王生活处境上的不幸。首先,老王的身体是不幸的。老王不仅年老,而且两只眼睛都有问题:一只瞎眼,一只患有夜盲症。后来不知得了什么病,总不见好转。其次,老王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本设计主要为诗歌比较鉴赏,所选篇目包括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还有选自课外的曹操的《龟虽寿》《蒿里行》,陶渊明的《杂诗》(其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饮酒》(其四)《岁暮和张常侍》。本设计并未完全选取本单元课内篇目,而是对选文前两位诗人的作品加以拓展延伸,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入两位诗人更深层的精神世界,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作家中有很多都深受俄国文学的影响,沈从文就是其中一位。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就沈从文与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两位作家的代表篇目《边城》与《猎人笔记》,探寻一下两位作家之间的关联,感受两位作家为人生理想而跋涉的不息足迹。  相似文献   

17.
《老王》教学可采取两种路径,一种是传统途径,细读课文,细致批注,对课文的线索、重点段落和结尾再三品味,感受人物形象,体悟课文主题;一种是创新路径,先用杨绛的口吻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再以老王的视角表达与杨绛一家相处的场景,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中学《社会》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社会》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认识上海杨浦教育学院夏风中学《社会》学科是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中新设置的一门综合型必修课程。自1991年9月起,杨浦区十所中学(其中两所重点中学,八所普通中学)进行了3年一轮的两轮试点实验教学。18位承担新课程、新教材试...  相似文献   

19.
《〈论语〉十则》分别引自《论语》中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卫灵公》等七个篇目共十则内容,主要涉及求知的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对于《〈论语〉十则》的教学,传统的做法仅仅把它作为学习古汉语的语料.讲解一下文言词句,介绍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对该篇目的教学价值没有全面把握。如何有效地实现这类篇目的教学价值呢?  相似文献   

20.
符礼科 《四川教育》2013,(12):43-43
【教学片断】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有位教师设置了第四个教学环节——“品读精段,换位体验”:师:老王与作者一家的交往正体现了“以心换心,以爱换爱,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文中“老王送蛋”这一节就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用心阅读这一段,来个换位体验。师:一直到文末,作者还在“愧怍”。假如你是作者,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在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