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由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识。本文根据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所提出的隐喻理论,将英、汉两种语言中"手"词语的语义作了较细致的分类,解析英、汉两种语言中"手"词语的语义,尤其是其生成的隐喻意义。本文发现通过对英汉"手"词语进行认知解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语义的生成,把握英汉两种语言认知机制的相似与差异,并揭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与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指导语言教学、翻译以及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英汉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英汉语在"喜、怒、哀、惧"的概念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英汉语中共通的概念隐喻都源于身体体验,而英汉概念隐喻存在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文化根源的差异性造成的,并从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哲学观和医学观等方面对这些差异作出了阐释,提出促进跨文化隐喻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基础,重新构建概念体系的跨领域学科。身体经验和认知的相互结合,丰富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催生了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诞生。隐喻主要包括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语法隐喻,分析这些不同的隐喻,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身体和客观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而手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隐喻化体现了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方式和途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手”隐喻的理论基础、认知特点以及在汉英语中“手”隐喻存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体验、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体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重要途径。“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英汉“手“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种语言中与“手“有关的隐喻词汇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隐喻构成的双域性体现在隐喻概念系统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是多个心智空间相互映射并形成最忠实于语言语境和社会语境的表达和阐释的概念复合过程。这个过程以概念隐喻理论、相互作用理论、概念复合理论为依据,受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语言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们在使用词汇非物理义项时意识不到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观在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体验哲学的心智体验性及认知无意识性表明:人类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日常体验形成意象图示,帮助建立词汇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之间的联系。感官动词的语义和用法反映了人类的感觉运动系统对客观世界的直接体验,对其多义性深入分析后发现体验哲学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概念隐喻理论能有效地阐释感官动词的语义扩展。  相似文献   

9.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鲜明地指出: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修辞的简单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实例的阐释下,试图证明传统意义上的套语是具有隐喻性的。所有的套语概念都是人类在对现实世界反复、多次的体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换言之,套语的本质是隐喻性的。英汉语言使用者共同的身体结构及其体验范式决定了两种语言中套语隐喻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范畴、概念以及语言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这一思想是目前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而我国古老的文化典籍《易经》早就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运用,如书中所用的最基本象似符和最重要的概念"象",都是来自对身体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它不仅产生了意义和文字,还是文明之始源。通过对《周易》乾坤两卦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人在体验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隐喻观,可以说一部《周易》全部都是隐喻,是隐喻的结晶,所以它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认知隐喻巨著。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12.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相似文献   

13.
自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以来,隐喻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但是从概念隐喻理论提出的那一天开始,关于隐喻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Raymond W.Gibbs的新著——《隐喻的论战:人类生活中的概念隐喻》,就是概念隐喻三十多年发展的全面梳理,并就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5,(12):69-72
在Lakoff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对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使用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报告主要诉诸了"旅程隐喻"、"建筑隐喻"、"比赛隐喻"、"家庭隐喻"、"宗教隐喻"以及"商业隐喻"等六种概念隐喻。根据Mandelblit的"认知翻译假设",我们提出了在"相似映射条件(SMC)"和"不同映射条件(DMC)"两种情景下处理奥巴马国情咨文中所涉及的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慧艳 《文教资料》2008,(12):37-40
莱科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它的提出标志着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进入到认知研究.而Fauconnier和Turner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为隐喻理解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指出两理论对隐喻理解的作用,具体分析两理论,探讨前者理论存在缺陷以说明隐喻推理过程中应应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相辅相成,并融入语境和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珊珊 《海外英语》2012,(17):241-242
概念合成理论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通过组合、完善、拓展的手段合成新的层创结构。这一理论可以与概念隐喻理论形成互补,更加生动的描述出文学艺术性更强的隐喻的建构过程。该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它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并使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各类隐喻进行了构建分析,从而揭示出了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的概念合成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17.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鲜明地指出,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隐喻不仅是修辞的简单附属品.也是一种由语言承载并凸显的思维方式。隐喻能帮助人们通俗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借助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认知无形世界和表达抽象概念。隐喻所具有的概念属性与其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的属性为其命名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凸显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和创造文化中发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隐喻理解产生了重大的认知影响。现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为例,通过不同译本,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探寻隐喻分析,隐喻翻译策略之中,并验证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经验,总是从自身身体与外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经验,理解周围事物。在日语中,人体部位"手"投射到空间域,成为了方所表达的基准,其方所形式既可以表达实际位置,还具有隐喻意义。本文运用隐喻对日语"手"的方所形式加以研究,以此角度证明人类的认知模式和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家指出,隐喻是人们生活体验的反映,也是构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因此,有相同或相似体验的人在隐喻的理解和运用方面也具有共性。本文以"手"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说明英汉习语的抽象语义是通过隐喻的映射作用而获得的;而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体验,使英汉习语中的身体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