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展示古代散文的背景,形象地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习。那么多媒体具体的使用又是怎样的呢?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古代散文同现在散文一样,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用有感情的语言朗读出来。在古代散文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下这篇散文的朗读,然后让学生从声音中去体会里面蕴含的情感。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散文,不管是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形象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在教学中运用散文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这不失为散文教学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实现散文美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晓晓 《语文天地》2013,(13):74-75
散文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体裁,它所特有的"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它在辅助散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散文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一、利用图片,描绘意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离开活生生的形  相似文献   

4.
秦梅 《快乐阅读》2011,(24):80-81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阿房宫赋》。首先请大家来看题目,赋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结构常常是"劝百而讽一"。朱熹也曾对"赋"这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做过如下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说,赋这种文体一般都要在大量描写记述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议论是描写记述的目的。那么现在大家快速阅读,看看哪一部分是描写记述,哪一部分是议论?  相似文献   

5.
高三《语文读本》(第六册)选用了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这篇赋是司马迁的八篇重要的赋作中唯一存留的一篇。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赋体文章时,对它散文化和诗歌化的特点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如果含糊地跳过或者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说辞来敷衍,那总不是好办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尝试用诗歌翻  相似文献   

6.
《历代赋汇》中以《神女赋》命名的赋作有6篇。这些赋中的神女形象各不相同,然而又关系甚笃,这与作者的创作观念不无关系,除了作者个人因素之外,时代因素也是"神女"形象演进的助推器。而其中神女的演化进程是沿着"神"——"人"——"鬼"——"神"这样一个模式行进的。连同神女与作者的互动,神女最终以完满而鲜活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生语文的教育中古代散文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古代散文在新的教科书上占的分量也由以往的20%增多了两倍,相应的老师讲课的难度也有所上升。所以,现在语文老师急需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并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以前到现在,古代散文这份美味的文化大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多学生会觉得古代散文简直就是"天书",他们不喜欢学习古代散文,也理解不了古代散文的意思,听到古代散文这几个字都可能会害怕。更有学生这样描述古代散文:"一怕古代散文,二怕周树人。"老师们消耗大量精力,说干了口水,而学生面对古代散文还是唉声叹气。这样的古代散文讲授是消耗精力却得不到好的效果的,而且进程慢,效果差。那么面对古代散文教学这种惨淡的情形,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让古代散文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去展开讨论的。  相似文献   

8.
总是听到老师们在批阅作文时抱怨,学生不会写散文,语言华丽但内容空洞。也同样听到老师们在讲散文篇章时抱怨,学生听得乏味,丝毫提不起学习兴趣。殊不知,教师的"惯性"演绎,虽四平八稳,顺风顺水,可就是连自己都觉得这课上的是索然寡味。看来,不管是散文写作还是散文教学,出的问题的确不小。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重点谈谈散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一、提问是散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散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是散文探究性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关键,而我们所说的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其发现问题的内涵和价值,依据散文体裁的知识特点自主的解决问题,更高水平的学生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让散文学习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最具体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问。关于提问的说法,古往今来不胜枚举,《礼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尚书》也中有"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的句子。汉王充《论  相似文献   

10.
<正>一、消除权威意识研究性学习打破了"权威"、"定理"的霸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名词。从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转换知识权威统治者的形象,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及知识获得过程中的参与者。作为知识  相似文献   

11.
在史铁生的很多散文中,有许多关于母亲形象的描写,如《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母亲是史铁生散文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在初中阶段学习史铁生的散文,教师带领学生透彻地解读史铁生散文中的母亲形象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散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与散文相关的文类知识和文体知识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既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由此,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因此,语文教师掌握充分的散文理论知识,明确散文教学中"这一类"与"这一篇"两个关注点的本质和内涵,有助于克服...  相似文献   

13.
<正>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记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苞的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和学习经验。疏疏几笔显其特征。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刘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在这一点上《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笔墨经济画形象。这篇散文着力塑造了左光斗这  相似文献   

14.
古时把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的文体称做“赋”。随着文体的发展,后来又把接近于散文的“赋”称为“文赋”。在今天,这种“文赋”虽已基本上归入散文这一大类,然而它那浓厚的诗意却仍然保存着。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就是这一类文体中的上乘之作。根据《茶花赋》课文的特点,针对初二学生的实际,我们打算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上。要求通过阅读分析和朗读教学,启发学生体味课文中诗一般的画面与火一般的感情,从而受到感染,获得教益。我们拟通过下列教学步骤来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既是阅读本文的  相似文献   

15.
学生刚开始接触散文,他们学习都很积极,回答问题也头头是道,可是一做起作业来就犯难,不是把课文原句加几个字重新抄一遍,就是胡乱答一通。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再次研究起散文的教学策略来。散文之所以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那是因为散文把看似分散的内容与形式连接成了一个"神聚"的整体。散文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连接。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懂一篇散文时,首先要明确"读什么"的问题,即文章写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其次要明确"怎样读"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搭好桥,顺利学  相似文献   

16.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作文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采取步步引导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一次我教完《秋色赋》等几篇散文,想以《春雨赋》为题,练写抒情性散文,但感到难度大些,怕学生不易完成.于是我采用先易后难的做法,先以《春雨》为题,只要求学生对春雨描绘形容,写出春雨的特点及作用就行.学生写起来比较顺手.请看下面一篇: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画龙点睛",同样,在学习散文时也要掌握点睛之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题旨.比如听老师讲解《荔枝蜜》,使我懂得了篇末结句是点题的神来之笔,因此以后每逢学习散文,我总是左思右想,分析比较,寻找"文眼".在冰心的《小桔灯》里,我找到了点睛之物--小桔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理解了点睛之语--颇不宁静;而在竣青的《秋色赋》里,则懂得了"不行春风,难得秋雨"这句谚语的点题作用.由此我觉得用老师教给的方法来指导学习同类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作为泉港区"名师培养对象",我到惠华中学举办"送课下乡"活动,执教了《风雨天一阁———课外散文阅读指导》一课。因为参考资料有限,在备课时,我尽量以初读者的眼光来把握全文。我从网上下载了《风雨天一阁》音频材料,反复播放,自己也放声朗读了几遍。在不断的"素读"中,我着眼于散文"这一体"的风格,尝试运用教散文的方式去指导学生学习散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散文的比重不算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浓。对散文的教学,除了阅读、欣赏之外,也应该与写作指导联系起来。这虽然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读了散文就能写散文,但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散文的特点,以开阔自己的思路,丰富表现的方法,锤炼形象的语言,则是不难做到并大有益处的。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思路开阔,表现在选材较为自由,不拘泥于一事一物,也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往往从一事一物写起,展开丰富的联想,寓深意于即情即景的具体见闻之中。在教学中如能指导学生摸清作者思路的踪迹,领会作者如何由此及彼,联想开去,生发出深刻的意义,那对于训练学生的思路,使之活跃、开阔、深化,将是很有作用的。例如:初中教材选了吴伯箫同志的两篇反映延安生活的散文《记一辆纺车》(第四册)和《歌声》(第六册)。前者围绕  相似文献   

20.
<正>本单元围绕"选择和坚守"这一人文主题选编了三篇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代散文名篇——议论散文《鱼我所欲也》、史传散文《唐雎不辱使命》、劝学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同时,还选编了四首借景抒情的豪放派壮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为更好地学习说理文言散文和景情交融的豪放派壮词,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三篇说理文言散文名篇进行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