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中选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在文学,我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领略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应随处留心玩索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借用丰富的实例、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分析启示我们: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随处留心玩索”“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深获教益之余,也想做一点文字推敲的尝试,尝试之一便是对《咬文嚼字》中“推敲”的再推敲。  相似文献   

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选入著名学者、诗人林庚的《说"木叶"》,该文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论及"木叶"如何发展到"落木"的问题。其中有关诗歌艺术形象的鉴赏不乏精辟之处,但作为"‘咬文嚼字’的范例",对于所举诗歌语言材料的某些分析和表述非但没有表现出"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1],反而颇有曲解之嫌,无益于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近期笔者忝列本省中学  相似文献   

4.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相似文献   

5.
“关学大厦的伟大缔造者”朱光潜先生一生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多有建树。其《咬文嚼字》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使我们多了许多“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受益匪浅。但其中也有个别地方令笔者困惑不解,现将鄙见和盘托出,望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6.
<正>美学大师朱光潜在文化随笔《咬文嚼字》中这样定位"咬文嚼字":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由此可见,作为文本组成的形式部件,语言文字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对文本的阅读、赏析和品味只有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才能"步入文本深  相似文献   

7.
一、咬文嚼字,推敲语言 著名的语言大师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语言教学中,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许多名言佳句,如不狠劲“咬”,能明其妙?不细心“嚼”,能知其味?  相似文献   

8.
张言祥 《山东教育》2012,(11):34-35
朱光潜先生说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先生所说的"谨严",就是"咬"和"嚼",就是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课文的思想感情不是靠讲解传递的,而要引导学生去用心品味,去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谈一下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浅显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拥有"一字不肯放松谨严"的态度非常重要.本文就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牛马嘶",《诗经·卫风·氓》中"蚩蚩"等释注提出质疑,以期同广大教师交流、探讨真义.  相似文献   

10.
《咬文嚼字》一文,虽然朱光潜先生写得深入浅出,但探讨的毕竟是文艺理论问题,观点与观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也不那么容易掌握。怎么办呢?笔者尝试了图表法,效果还不错。全文的基本观点,自然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其中“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的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 ,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 ,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呢 ?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作法。一、咬文嚼字 ,推敲语言著名的语言大师朱光潜先生说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先生所说的“谨严” ,就是“咬”和“嚼” ,就是古人那种仔细“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语言教学中 ,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2.
李红 《山东教育》2011,(29):18-19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有"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此入手。一、从文本的关键词语入手涵泳探究  相似文献   

13.
正《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冒"字当选"天下第一易错字"。初闻不以为然,细读不禁大汗涔涔,如此简单的字半数国人都写错,而且还包括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如果说《咬文嚼字》年年咬出语文差错,是出于对中国语  相似文献   

14.
我这个语文教师,一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自然爱咬文嚼字。所以,我就从"理想"这两个字谈起。  相似文献   

15.
师:今天作文课的题目是“我的理想”。写之前,我们先稍微放松一下,听一首歌吧!这首歌叫做《橄榄树》。听的时候不仅要欣赏它的旋律,还要欣赏它的歌词。  相似文献   

16.
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能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到文章意涵,而有些学生读几遍课文,却把握不了文章要旨,感受不到文章意蕴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学生善于"咬文嚼字",能抓住文章字眼、词眼等关键词句进行品味、揣摩、欣赏。"咬文嚼字"是语文阅读的一项基本功,能让我们通过字词将文章读形象、读生动、读厚重,从而品赏出文章之美。一、咬文嚼字,边品味边阅读文章旨趣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有时甚至体  相似文献   

17.
<正>言语形式是文本此岸到彼岸的桥梁,解读文本情感和主旨必然要回到语言的形式,但是在解读时,大多人会集中关注文中实词而忽略了没有具体含义的虚词和标点。可朱光潜先生曾说“阅读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与执着,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因为一篇优秀的作品哪怕是虚词和标点,也可能蕴含着言之不尽,余味无穷的风景。  相似文献   

18.
<正>"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一、紧扣一个"主题",建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们称赞一堂语文好课,常常说这课真铲语文味”。“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有“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化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读,欣赏啊!语文味:始于咬文嚼字,就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阅读教学中就应该由...  相似文献   

20.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就指出:“‘咬文嚼字’,原是用于贬义的,但是我想把它用于褒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咬文嚼字,要一字不苟地讲给学生听。为什么学生会写错别字,会念错别字,会用词不当呢?主要是由于不肯咬文嚼字,而老师们也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原载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四日《文汇报》)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点。(一)讲清词素,建字推敲。我曾问一个学生:“‘优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优良,非常优良。”我又问:“‘奇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奇怪,非常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