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也译作结构主义 ,其先驱当属瑞士教育家皮亚杰 :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 ,也非来自客体 ,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 ,新经验的获得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 ,从而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 ,即同化 ;另一方面 ,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 ,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 ,即原有经验发生顺应。可见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图式扩充 )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 (儿童 )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  相似文献   

2.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主体与客体的互动着眼,阐述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问题,指出知识是主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与客体的平衡,是客体的内化表征。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外语基础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建构主义认识理论认为,人的价值认知是在主体与客体因素相互作用下,由主体选择和构建而获得。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在认识论上主要有三个不同以往的思考:其一,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使得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这个观点还延伸到社会科学中;其二,认知神经科学提出,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而是主体(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其三,建构主义认为,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建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似乎在超越二元论,物质和意识可能统一在神经元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现代认知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单向‘刺激—反应’理论上发展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理论,那么建构主义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主体内部的新旧经验之间的互动。建构主义在我国的引进及应用已有一些积极成果,建构主义已作为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但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体现本土特色的系统成果还不多,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在认识论和学习论上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即学习过程不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主体依照自身独特的方式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这为高中英语教师高效地传授知识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乔纳森建构主义观点的认识论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对传统教学设计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教学设计模式等方面,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影响。但其在教学设计中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忽略客体对认识的制约作用,因此在应用乔纳森建构主义观点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职数学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思维构造的过程,是主体在以客体作为对象的自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出个人体验的过程,客体的意义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传统学习观是将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学生在情景交互中直接获得知识,于是建立和构造了自己的知识库,并反馈给教师,再指导学生整合已有的知识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的三个主要特征,即自主学习、智力参与和学生体验,来论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一、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主客体模式的单一项内部交流引发的是主体与客体的极端独立化,导致教育效益不明显。虽然交往教育模式受到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因素影响,但它的转变,即"主体——客体——主体"模式的成熟运用,推动了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首要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0.
唐恒 《广西教育》2011,(23):63-63
一、建构主义与体育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即认知过程,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能动地建构对客体即学习材料的认知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的先驱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个体(儿童)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周围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认识主体是在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发生"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经验能动地构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这种新的认知理论强调认识主体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审计教学特点正契合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审计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推进审计的教学实践,提高审计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恩格斯写作是写作的主体(人,人的大脑)对客体(客观外物)的描述和再现,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认识,是主体对来自于客体信息的观念的把握。然而,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和把握,或者说使主体与客体融合起来,联...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者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种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者,就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神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对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16.
认知主体的学习能动性是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它认为认知主体去主动构建知识是最重要的,学习的过程是认知主体去积极、主动构建的过程。建构主义不主张,甚至是反对消极、被动的学习。在这个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处于中心的地位,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建构主义还认为不同认知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是不同的,它强调“情境”的重要性。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它认为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必须要具备各种相关的知识、要有对异文化的包容、尊重理解和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还要有践行这些知识的能力。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十分契合的,它的学习模式也十分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建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产生于主体(学生)与客体(学习材料)的作用过程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建构活动.笔者认为,若能恰当地把建构主义的认识观引入到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则能更好地为数学素质教育服务,科学地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是主体通过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亦即主体多方位地把新知识与多方面的因素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在接受外界新知识并建构属于自己的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许多的疑问,课后答疑的必要性就此凸显出来.但是许多一线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扰:课上讲解了一遍,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懂,单独讲解以后,学生表示明白,当场也能解决所提疑问,为什么再次遇到还是会错呢?这就引发了笔者对  相似文献   

19.
建构理论或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主要研究知识与外界的关系,研究认知主体通过他们的经验认识客体时与知识发生的关系.现代建构理论的奠定和发展起源于本世纪8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以 V.Glaserfeild为首的一大批英美学者.  相似文献   

20.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