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质的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者在质的研究中占据着更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是社会现象的忠实“再现者”。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者角色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研究者学习和运用质的研究的体验与经历可以概括为“喜悦”、“执着”与“明了”等三种意境,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在质的研究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为提高研究者的研究素养,研究者要注重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锤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2.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陈向明在“质的研究”①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与其说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再现,不如说是双方的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这是因为研究者认为,任何“理解”都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从一个到全体——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量的研究中,“推论”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指的是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的样本量以后,将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推论到从中抽样的总体。“推论”是量的研究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强调的是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质的研究选择的样本一般都比较小,有时甚至只有一个人或一个地点,而且抽样时遵循的是“目的性抽样”的原则,即根据具体情境抽取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和事(Patton,1990:169—186)。然而,像所有其他的研究者一样,质的研究者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本研究范围以外的人和事具有借鉴意义。因此,质的研究者也不得不讨论“推论”的问题。一、对定义的尝试有关“推论”的定义,质的研究者至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有学者  相似文献   

4.
质性研究者因研究身份公开差异而在田野研究中呈现不同的研究角色,由此也制约着质性研究者更有深度地探寻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意义。为提升教育质性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教育田野研究有必要立足方法论层面,探讨“完全参与观察者”的角色。运用“观察”“参与”“完全”三种质性研究方式,研究者可有效融入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而深度诠释其意义。通过实践操作层面的分析发现,教育质性研究者在田野研究中可充分运用田野学校情境的独特性,设身处地实施“完全观察”与“感同身受”的参与策略,竭力成为教育田野研究期许的“完全参与观察者”。教育田野研究者不仅要具备“局内人”的“完全参与观察者”角色,也要重视强化教育田野研究者个体身份的自觉反思与重构,进而深入而系统地感知、洞察、理解学校日常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质的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在“质的行动研究”中,教师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分析》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49.00元。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本书既可以作为社会科学(及…  相似文献   

7.
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可以达成理解和信任,是质的研究方法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主要工具;但同时人具有高度的主观性,研究者在进入研究之前总是会对研究对象存在某些“前概念”甚至偏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观察者偏见、观察者的角色建构以及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蒋杰 《广东教育》2005,(12):56-56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很多人都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主张.中小学教育科研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教师成为研究者井不是要教师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去做专业人员的研究,相反.教师应以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身份,对教师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  相似文献   

9.
李栋  叶婷 《教书育人》2011,(27):38-39
一质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国内以前是译为定性研究。但在我国历来的研究方法论中,定性研究有其特殊的含义,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多从思辨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先生采用"文化主位"的方式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熙 《学科教育》2009,(4):69-76
作为质性研究发展的新趋向,行动研究所提倡的“合作”、“反思”、“变革”等理念越来越多地渗入至当代的民族志研究中。例如,批判民族志(Critical Ethnography)结合了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研究者不应局限于客观地观察和记录被研究者的生活,还应充分反思自己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充分“赋权”被研究者。基于平等的对话,被研究者才能够成为思考和行动的主体;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意识形态的扭曲。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回顾自己在一项突出行动性的民族志研究中的经验。通过反身性思考,本文揭示了研究关系的多重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跨越“虚拟”与“真实”的伦理“雷区”。文章主要探讨两大问题:第一,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研究关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整个研究过程遭遇了哪些伦理危机?最佳解决途径是什么?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为今后的行动研究提供了一些与社会情境紧密相联的“经验性智慧”。这些经验可以帮助行动研究逐渐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真正调动其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日志(log)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所观所感的记录,它展现了研究者思想感情的斗争、冲突及这些斗争、冲突如何使收集的数据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反映质的研究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以及本人的影响。质的研究因其神奇的魅力已经成为教育领域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研相长”刍议李臣之,刘良华一、“教研相长”的界说所谓“教研相长”,含义有三:一是教师教然后知困,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从事研究。这样,教师成了研究爱好者,在自己的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彼此相互促进,是为“教研相长”;二是研究者研然后知不足,走入中...  相似文献   

13.
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组成“有效教学合作研究小组”。基本的合作研究方式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大学研究者以“叙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中小学实地的所见所闻 ,中小学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也以“叙事”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本文叙述的是在听课、评课、专题讨论中发现的“标准现象”和“齐唱现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等教育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潜心搞起教研或者与教育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他们最初对“发表教育论文”往往很有兴趣.热心地请研究者帮助他们“修改”文章.研究者也很乐意提供这种“专业支持”。不过,在平时与老师经常对话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教师在“谦虚”地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够,不太会写论文”的同时.他们却都很善于讲述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15.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都应当是“真”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使教师能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很多人都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主张,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教师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去做专业人员的研究。相反,教师应以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身份,对教师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这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或进行校本研究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也很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希望得到赞扬和认可。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把知识“嚼碎了”然后“喂”给学生,结果却伤害了学生的“胃”,使其缺乏“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 质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国内以前是译为定性研究。但在我国历来的研究方法论中,定性研究有其特殊的含义,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多从思辨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9.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美、日、中三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比较 ,向读者提示 :一个国家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畴受研究者共同体理念和目标的制约 ,同时又受到具有不同研究专业背景研究者实践的影响。本文还从后现代主义观点的视角分析了实证研究、质的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在此基础上 ,主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采用“质”、“量”结合的方式 ,并探讨了今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很多人都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主张,中小学教育科研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教师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去做专业人员的研究,相反,教师应以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身份,对教师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做自己的研究是相对于做“他人”研究而言的。做自己的研究意味着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面对的、提出的,真实具体的问题;意味着研究不是完成一种外在的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需要。研究自己意味着教师的研究对象不是“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