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课文。下面想就有关词语以及过去尚未提到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一、《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取的这个题目确实含义深刻但又费解,问题就在“记念”前面加上了“为了忘却”这个偏词。“记念”并不难解,难解的是为什么说“为了忘却”。又说“记念”,又说“为了忘却”,岂不矛盾吗?其实,这个相冲突的标题正是作者悲愤心情的深刻反映。对这个矛盾着的标题,作者并没有把困难留给读者,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作了说明。文章开头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将悲哀摆脱”。“借此”两字很重要,忽视不得。“借此”就是说要借写  相似文献   

2.
问题征答     
1.讲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时,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并解决的。   2.《白杨礼赞》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不平凡,接下去却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然后才让白杨“出场”,你认为这样好不好 ?为什么 ? 3.《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三部分有何作用 ?如何让学生赏析这一作用 ? 4.组织自读《一碗阳春面》,你认为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应抓住什么细节,该如何设计 …  相似文献   

3.
一、分析下列标题的深刻含义:文章的标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的最鲜明和最精炼的概括。因此,分析文章的标题的深刻含义,要从文章的背景、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文体等方面考虑。1、鲁迅把小说取名为《祝福》,其深刻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鲁迅以《药》作为小说的标题?3、“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其含义是什么?4、作者以《路标》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5、为什么作者以《火刑》作为标题?二、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统观全文,联系上下文,从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感情、修辞方法或写作方法考虑。  相似文献   

4.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5.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所写的悼念回忆文章,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结合得极为完美的记叙性散文。文章感情深厚,沉郁悲愤,读来感人至深。一、标题寓情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寓意深远,发人深思。既然是“记念”,又怎说“忘却”呢?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里的“忘却”并不是真正的忘却,而只是“摆脱”、“搁置”,就要化悲通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斗争来纪念死者,“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最有价值的纪念。作者正是用曲折的语意表达了对死者的告慰,对生者的激励。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二、忆友注情课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白莽的三次见面和鲁迅与柔石的交往,略及冯铿、胡也频、李伟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学对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标题的理解,就是一个难点。既是“忘却”,又是“记念”,使人更难把握。正确理解“忘却”,对领会文章的主题确有很大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五省(区)中语教参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上述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题目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一词,  相似文献   

7.
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标题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而且教师再稍加点拨,指明其好的原因,就如同油灯一拨即亮,学生的求知欲会迅速增长。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生初看就觉得这个题目矛盾,不好理解。我们如能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忘却”又说“记念”呢?欲擒故纵,以疑巧妙激趣,启发学生读课文,特别是第一自然段,再作引导,就会使学生明白如此拟题的妙处。《地球是圆的吗》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了疑问句作标题,很能吸引学生了,教师如再分析一下题  相似文献   

8.
提起《为了忘却的记念》,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一篇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但如果“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那我认为,所谓“纪念”云云,还只能算是显性意义,只有由此进而探讨其隐含意义,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解读才能“较为确凿”。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标题、头尾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标题,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反对自由主义》,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意思最精练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指明了方向。例如《松树的风格》,“松树有什么风格?”“这些风格象征着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中心意思。有些文章的头尾提示或隐含中心意思。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句话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二、抓住主旨语句主旨语句直接揭示作品的中心意…  相似文献   

10.
在左联五烈士被害两周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读这篇文章,在解题上就遇到了困难:以记念而言“为了忘却”,似乎前后相悖,该怎样理解呢?于是有不少同志兴“反语”之说,以求贯通。然而,“反语”说还是难于贯通。所谓“反语”,是正话反说,“为了忘却”便应当释为“为了永远记住,不愿忘却,不能忘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此义已经包括在“记念”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总结出了十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现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比如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既是记念,怎么又是忘却,为了忘却又为何要记念呢?这样的开头造成了悬念,在心理上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犹如一石投水,顿起波澜,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题目叫“为了忘却的记念”,引来了至今还有分歧的两个问题:一是“记念”是否与“纪念”相同或相通;二是“忘却”怎么理解。我认为准确理解标题中的这两个问题,特别是把握后者,是把握鲁迅为什么写作此文的一个全局性的根本问题。1981年新版《鲁迅全集》第四卷的此文标题上,依然取用了鲁迅原用的“记”字,未如某些选本上将这里的“记念”改成“纪念”。于是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印象三题     
这篇散文给我们的第一个强烈的印象是篇名的怪:记念的目的、作用之一本是防止忘却,而这篇散文的篇名说的却是为了“忘却”而要“记念”,这不是有点怪么 ?虽然作者在开篇第一段似乎就作了解释:为了摆脱悲哀而作此文,“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但这种思路、做法总让人觉得有些与众不同,总让人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让人回味、思索的东西。   读这篇散文的篇名、开头与结尾,总让我想到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感想独白:“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对柔石等五位死难青年作家的纪念,而这纪念,用他的话说,是“为了忘却”。这个意思,径直明确地概括在文章的题目里,在文中也一再点明。一般地说,纪念是重温某种有意义的旧事,表示对这种旧事未曾忘却并期望永不忘却。是“纪念”而“为了忘却”,就很特别,也有些费解。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题目的引人处、内容的深刻处(如果说文有文眼,“忘却”就是全文的眼);也是本文解释上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如,有人认为“忘却”是反语,有人则认为“忘却”即忘却,也有人认为从表面上看象是为了忘却,其实是决不会忘却的: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为例,借助“概括事件、人物形象”“把握叙事、抒情特点”“学以致用,完成推介任务”三大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力求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升深度阅读文本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19.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多处“引文”,它们是文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描写刻画人物、表现文章主旨以及行文运思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师生在阅读和解读文本时,却很少顾及这些引文,  相似文献   

20.
巧用新闻导入课文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汪老师所教的班级,去听新授课《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传统课文,汪老师能否教出些新意来呢? 正当我想着,汪老师已从容地走上讲台,脸带微笑地开了口: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新闻故事。”第一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爱听故事,一个个翘首以待。于是,汪老师就抑扬顿挫地讲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