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美国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认为 :“人们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 ,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即人们在认知他人时 ,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 ,于是把自己的特点归属到他人身上 ,即所谓“推已及人”。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与自己是一样的 ,把自己的认知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去学习。这些教师认为 ,自己研究了教学大纲、教材 ,制定了教学目标 ,采取了一定的教学策略、方法来讲授教学内容 ,学生应该达到规定的要求。而实际上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通常达不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受古代迁谪文化思想影响,对《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等同理解一直停留于人物今昔落差的形式认同,而未发掘思想层面等级观、价值观的文化认同。琵琶女所秉持的是“棘轮效应”式的高消费生活观,白居易在同情的作用下产生无意识的“投射心理”,在身份地位的等级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等方面与琵琶女同频共振,完成非理性的等同互应。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2,(13):19
正有的人认为,只要洗车就下雨,这是一种心理投射,叫"孕妇效应",意思是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集中关注而觉得是个普遍现象。比如,怀孕的人更容易发现孕妇,开了某品牌的车就更  相似文献   

5.
晏红 《家庭教育》2010,(10):30-31
乔先生是一个软件工程师,经常国内国外穿梭,妻子在某大学做科研工作,两人都很繁忙,于是他们把孩子放在老家交给老母亲养育。有些同事劝他们不要只顾忙于自已的事业,把孩子的教育耽搁了。乔先生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老师和父母根本都不怎么管,全靠自己刻苦努力走出家门,进而走出国门,孩子只要自觉,用不着大人天天在后面跟着、催着。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在网上读到这样一个教育实验文章:多年前,有个美国斯坦福心理学家叫詹巴斗,他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其中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主阶级礼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窗打了一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7.
参加驾校的理论考试,自我感觉不错,考了95分。可是,当我得知一起参加考试的同事,有几人考了满分,且都比我考得高,你说奇怪不奇怪?在家吃饭时,我就不自觉地说了一句话:“我可能有两道题没做上,要不然,应该是97分。”言语中流露出一种遗憾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弗雷泽在1966年做了一个经典而又有趣的实验,他们派了两位大学生去访问加州郊区的家庭主妇。首先,其中一个大学生先登门拜访了一些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帮一个小忙:在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社会公益事件,瞧,每年死在车轮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家庭主妇们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这些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登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0.
小涛是我所教学科的课代表,也是一班之长。他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在眼眶里灵活地转来转去,一副聪明相。加上他工作积极、主动,深得我的宠爱。因为喜欢,我不自觉地对他“另眼相看”。起初是他借口“忙”不做抄写作业,我考虑到他是一班之长,或许有许多班务工作要完成,便原谅了他。接着,他上课爱做小动作了,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上看到一位母亲所写的这样一段求助文字: 我女儿的爸爸刚刚去世两周,虽然现在还不知道难受,可慢慢明白就会很自卑,缺乏安全感.她是个内向胆小的孩子,一直在溺爱中成长,不知道关心体谅大人,总感到你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事事爱犟嘴顶撞,逆反心理特强.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她交流才能成为她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时,我陪同一位外地的朋友游览戏马台。戏马台后面的水池中耸立着一块啸天石。我给朋友介绍道:这块石头从前面看,很像一个仰天长啸的将军头像;从后面看,又像  相似文献   

13.
龙夫 《教育导刊》2007,(8):64-64
孩子虽然外表上个性十足,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一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  相似文献   

14.
Halliday指出小句与小句之间可能呈现各种功能语义关系,概括起来有两种:相互依存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投射”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它存在于小句复合体和嵌入等结构中。逻辑—语义关系在小句复合体中表现得较明显和典型,但嵌入结构在实际语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嵌入式“投射”句的功能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运用投射技术对148名大学生说谎问题进行GRI规则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某种程度的拜金主义倾向,表现为父母是党政领导的大学生、对社会诚信很不满意的独生子女有钱说谎;经济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对社会诚信很不满意的工人家庭子女重金说谎。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说谎决策与内疚感分裂的群体心理倾向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6.
如果给语文阅读下定义,答案定然是各不相同,但"对话"则是广大专家和教师较为认可,即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情境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由外在文字向内在思想转变的过程,其中的主体则是素材与读者。换言之,任何人的阅读只是一定的知识背景或生活阅历中负载自己主观投射的"看"。  相似文献   

17.
李桂芬 《中学文科》2007,(8):122-123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走神其实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教学上通常每节课只安排40分钟,就是这个道理。导致学生走神的原因因人而异,从一般情况来看,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上不喜欢或感到乏味的课程时,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二是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家曾进行了数百个实验。来研究招聘面谈的过程。他们的研究目的.是希望清楚知道是什么因素,在面谈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着管理体制者作招聘决定。通过这些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不少管理者在不自觉情况下,堕入了面谈陷阱.令他们糊里糊涂地聘用了不适合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华夏大地曾经掀起一股呼拉圈热。一时间,你也“呼拉”,他也“呼拉”。其功能,据说可以减肥健身,善莫大焉。然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半年,便烟消云散,街头巷尾、校园广场,再也见不着一个转呼拉圈的男女老少了。联想到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入,各种教育思潮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一些教育工作者缺少独立思考、分析和选择,常常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颇有几分类似当年的呼拉圈热,既影响了正常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又给改革发展带来了某些负面效应。概言之,教育的“呼拉圈效应”大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曰从众跟风,好…  相似文献   

20.
投射效应能增强情感力量与心理力量,既是一种心理暗示,也是一种行为驱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应用投射效应不仅能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参与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树立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