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反映的是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新闻语言应该是客观的。用客观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现在已为广大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新闻写作和新闻报道中仍大量存在主观性语言。新闻写作和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语言有两种早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一种是议论、评价性语言。这种语言在“文革”时期的新闻写作、新闻报道中表现十分突出,“文革”后至今,已经得到了很大纠正,但也还一定程度的存在。那种表现很明显的,已不多见了,有的表现不太明显,却大量存在。如有一篇写某县发生一起多人食物中毒事件的新闻稿…  相似文献   

2.
民间语言是指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诗歌、顺口溜、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比如毛泽东引用“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典故来形容对敌斗争,形象而生动。《官场现形记》引用“杀鸡骇猴”的俗语,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生动且有力。民间语言源远流长,举不胜举,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民间语言,可令文章增辉,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生动性,从而写活新闻作品。在新闻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民间语言,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说服力,使作品显得生动,有情…  相似文献   

3.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4.
这个题目,在我脑子里琢磨了很久。平时与一些通讯员交流读报体会、写作经验时,总发现些许不足,在基层通讯员中,不少人读报听新闻联播或看电视,对新闻很投入,从头条到本埠要闻、重要通讯听得、看得很认真。然而,对报刊言论却不太留意。诚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作为一个通讯员,这种读报学习中的“偏食”现象,会导致知识贫乏和眼光近视,等于少了一只发现新闻的“第三只眼”。时评、杂文、杂谈之类,也是新闻体裁的一种表现形式,严格地说,它们都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今日谈”、“漫话”、“时代热评”、…  相似文献   

5.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6.
报刊文字报道之所以易于引起新闻侵权纠纷,可能与诸多环节有关,如主动或被动消息来源提供不完全客观信息甚或虚假信息,记者调查采访不扎实、不深入、不全面,编辑编发稿件把关不严等,都有可能为侵权行为产生累积条件.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把原始新闻素材转换成文字作品的新闻写作,即将客观发生的事实或现象用有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固定下来,难免会出现“复制”、“再现”走样的情况.“七分采,三分写”,这固然说明了前期素材采访的重要性,但“三分写”同样重要,在取得新闻素材后,对相同素材的不同写作表达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新闻写作除了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外,有时可能还会牵涉到新闻侵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就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侵权的策略而言,如何进行规范的新闻写作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业务问题.  相似文献   

7.
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能把它写成一篇言简意明、声情并茂、深受读者欢迎的好新闻,而有的人虽然费力不小,但写出来的东西却诘屈聱牙、枯燥乏味。原因在哪里呢?新闻语言是否注意修辞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写作十分讲究语言修辞。写作时,应根据新闻事实的思想内容和各种新闻体裁不同特点的需要,在选用词语时,注意词语的意义、色彩和声音,在造  相似文献   

8.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文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者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者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文风”的作者,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者了。  相似文献   

9.
陈航 《新闻实践》2002,(1):45-46
新闻消息的写怍,讲究的是开宗明“意”,简明扼要。因此,消息有所谓导语、引导、启发读者阅读。也因此,在“金字塔”、“倒金字塔”等三种结构中。按事实的重要性倒着叙述的“倒金字塔”结构最受推崇;“金字塔”结构虽然在新闻写作中也有用武之地,但常用于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特写中,一般来说与消息无缘。但我相信每一类事物总有极端的例子。《名画中人为何左颊示人?》这则趣味性的消息,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极端,消息中的一个“另类”。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写出些新闻非新闻、文学非文学的东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闻与文学的语言特点把握不当,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紊。新闻语言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①,因而特点是准确、通俗、简洁;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塑造形象的语言、传达感情的语言、审美独创的语言,因而特点是准确、形象、富于感情。诚然,新闻为丰富、扩大自己的表现功能,往往借助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正如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说:“新闻…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12.
读者之声     
解放军某部组织官兵,开了一次“《新闻与写作》杂志伴我成才”座谈会。与会的干部战士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部队长张成金:我是抓军事课目的干部,从没写过新闻。初识《新闻与写作》,是两年前的一天。在图书馆里众多的杂志中,《新闻与写作》不怎么起眼,薄薄的本子,封面朴实无华,可杂志的内容却很吸引我。从那以后,只要《新闻与写作》一到,我便虚心向其学习。两年来,我写材料,问题抓得比较透彻、准确,语言也变得生动、凝练了;有十几篇军事论文  相似文献   

13.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风”的作,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了。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15.
写稿感悟     
写稿5年,回头看看自己在新闻写作上走过的路,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三种境界。一、发了就好。刚开始写稿时,唯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稿子寄出后,每天首要的活儿就是到收发室取报纸,然后怀着急切的心情开始在报纸上寻找自己的稿子,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一个“火柴盒”、“豆腐块”甚至“豆腐丝”,心里头的舒坦劲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的写作状况属典型的盲目“寻食”,日日东跑西窜,只要自  相似文献   

16.
幽默,是指用风趣的语言,表达含意深刻的内容。在新闻写作表达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幽默语言、幽默风格的运用,已成为新闻写作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新闻写作中幽默的运用,并不能提升新闻的价值,但是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巧用幽默手法,可以使新闻写得更生动活泼,从而增强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新闻有效传播的效果。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文字:有人问爱因斯坦教授:“听说你的相对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人能懂,真的吗?”“真的。”科学家回答说。“不过,您是十几个人中间的一个”。“别开玩笑了,教授!”“我没有开玩笑。假如您同一个漂亮姑娘…  相似文献   

17.
我们如何规范社会新闻写作,讲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便成为编采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所以编采人员要研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穆青曾主张新闻可以用诗话、…  相似文献   

18.
准确,是对一切书面语言的共同要求。文学语言要求准确,同样,新闻语言也要求准确。但是,准确的含义是不同的,当然并不是准确的程度不同。作为当今世界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新闻语言,准确应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商店里货卡上填写的商品价格必须是确切的数字,如“蛋糕每斤一元二角”,就不能把它写成“一元左右”或“大约一元”之类。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如“风力:一到二级”,或“风力:七到八级”,这样就比较准确。如果用文学语言形容风力为“微风拂面”,或“狂风怒吼”,那简  相似文献   

19.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对一群记者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其实,这也是改进新闻写作“学生腔”和八股调的重要一步棋。不少记者和通讯员的新闻写作实践,早已印证了这个道理。要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固然有思想内容是否真实准确、精选材科和讲究写作技巧等诸种因素,应用好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群众语言,具有朴实、生动、形象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又真切感人。比如,在一条消息中反映两种人对改变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