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孟子擅长辩论,其语言素以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气势充沛、说服力强而著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
人类通过符号传递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符号的作用至关重要,失去了符号的承载,一切传播行为都不能实现。符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特质,符号本身是物质的,它所传递的信息不同于它本身,而且这种信息不具有个别意义,不是个人赋予它的意义,这个意义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彼此认可的。比如说汉语的“苹果”一词,它是两个语言文字符号,通过听觉和视觉能够感知,“苹果”所代表的意义是一种水果,是所有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这个意义既不同于这两个汉字的书写形式本身,也不同于它们“ping guo”的发音。  相似文献   

3.
朱爱敏 《新闻界》2012,(12):39-43
作者运用观察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新浪微博维吾尔社区群体互动进行观察分析,认为:该网络社区公共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描述、分析维吾尔文化现代转型问题的议题;有民族歧视含义或被解读为"民族歧视"的议题;贴了民族标签的"抹黑"性陈述;争取民族权利和利益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四孟子怎样凭借他观察問題和考虑問題的方法来駁倒論敌說服对方呢? 一次孟子跟齐宣王談外交,談到大国要爱护小国。齐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他认为有好勇的毛病,所以不能爱护小国。孟子又跟齐宣王讲到救济穷苦无告的百姓,他說他做不到,因为“寡人有疾,寡人好貨(爱財)。”齐宣王又說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梁惠王下》)照齐宣王的看法,这些毛病跟要做的好事是相对立的,自己有了这些毛病,就不能做好事。孟子不是这样看,他引《詩經》来証明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说:“在初学写作者当中……有許多有才能的、真心希望学习的人。他們当中也有一些卓越的天才。然而他們都需要学习写作技巧,他們絕大多数人在技术上沒有武装,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断送他們当中的許多人,不让他們尽善尽美地发揮他們的才能。”(《文学論文选》67頁)这里,高尔基告訴我們,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他又指出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技巧。“恰巧是大多数青年作家由于自己不太熟悉文学工作的技巧,所以还沒有具备、而且暫时不可能具备的条件。”(同上85頁)那末学习古典文学中的写作技巧,用作借鉴,来补救我們在写作技巧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兴媒介形态,媒介技术的进步势必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同时,直接影响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和判断,在这种理性和非理性的价值判断过程中迅速触发公众议题,经过新媒体交互性的观点交流和碰撞形成的意见和观点是形成公众议题的重要途径,甚至这些意见和观点直接被政策接收和吸纳,直接成为政府施政政策。网络舆论领袖利用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公共议题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将线上讨论环节直接扩展到线下实践环节,进而左右政府的相关政策。新媒体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构建公共议题的过程中,和政府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构建公共议题方面彼此都呈现出主动化的态势,其双赢的关系能够促进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打造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7.
出生于动荡的战国中期的孟子,在其倡导的儒家思想中,不仅包括了众多对人性的关怀,也提出了他在环境保护上的独到的、超前的见解。其中的一些思想,对当代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事件媒体议题传播与公共领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多种多样的社会矛盾也随之涌现,尤其是一些非常规的、威胁公共利益的事件的发生更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4):24-26
<正>方是民、崔永元争论转基因食物安全因何走上法庭?法庭是对转基因食物是否安全作判决吗?转基因食物安全议题对判决有影响吗?方崔的公众人物身份对判决有影响吗?中国法官有权"造法"吗?一、历史有时惊人相似1993年在武汉,有位周姓造船工程师与另一位周姓船舶教授就造船理论发生论战。周教授发表3篇文章指责周工程师的理论是"伪科学",称他是"地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以来,北京六里屯垃圾发电项目被叫停,厦门PX项目迁建的消息相继被媒体披露,这些事件显示了公众参与环保公共事务的成果,也表明公共参与已成为环境问题解决的新途径。而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交流和公共讨论的平台,对于环境议题的构建、舆论的引导也成了环保公共参与的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BBS的议题特征及议题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网络BBS的日常议题进行探讨,以水木清华论坛、强国论坛、西陆论坛为分析对象,探讨BBS的议题环境,其公共领域特征;BBS的议题内容,其意见的分散多元、对生活政治的关注、感性化与情绪化等,以及BBS议题建构与引导的具体方式,即BBS的技术控制与人工把关、BBS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的建设、建构BBS良好的激励机制等等。从而在理论上呼应了目前政府极为关注的网络舆论引导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近年来受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议题是由网络最先设置的。首先,传统媒体是高度体制化的存在,具有严格的把关机制,无论是在新闻的选择还是报道方式和内容上,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表达或反映的舆论也往往获得了体制的认同。虽然近年来已有走向娱乐化趋势,但对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是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事件会采取预先控制机制加以淡化,甚至忽略,缩小事件影响。其次,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渠道较网络相对单一,网络中的每一个用户除  相似文献   

13.
杰出的思想家孟子晚年与学生一起著述,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活动,编纂了《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今天我们以当代眼光透视这部文化经典,可以与当代档案文化接轨,并且对于当今的档案文献编研有直接的借鉴作用。一、编纂主题理念:服务于当代孟子作为儒家“亚圣”人物,对于孔子的文献档案编纂理念有深刻的体悟。孟子十分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春秋》是一种史官大事记,实质上即是官府档案;是孟子最早肯定了孔子作《春秋》的贡献。他在《滕文公》中写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获得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运用计量学软件CiteSpace,以CSSCI收录的1998—2019年间国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在时间、科研机构、载文期刊、关键词等层面的文献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此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现代化、文化治理与社会治理、公共数字文化与数字文化扶贫、公共文化法律与文化法治等方面,而未来的研究将聚焦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智慧化、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早几年,我很欣赏过电视中转播的国际大专辩论、那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场面让人开了眼界。后来我不喜欢了,甚至有点反感。因为这种辩论采用正反方制,甲方说好乙方一定得说坏,非此即彼,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比如人之初本无性善与性恶之分,但辩论的策划者却出了“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题目让双方对抗。于是正方竭力证明人性善,反方拼命证明人性恶。最后反方复巴大学取胜。但这能说“人性恶”就是真理吗?令人尴尬的是1965年在北京举办的那次国际大专辩论,辩题是:“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中国人又是抽到叵方。尽管南京大…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公共议题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正确看待、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如何处理好公共关系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如何有效实施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议题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琳 《青年记者》2020,(5):14-15
公共议题作用于公众的自发性和动员性参与,为多方利益群体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议题共同发声,兼具争议性和公共性。目前,我国正逢社会转型期,只有做好公共议题的舆论引导,才能避免公共事件发生时非理性与极端化舆论出现,让公众的情感表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发言人"现象作为政民沟通的一种新尝试,其如何良性发展受到学界关注。本研究通过对面上发言人平台的议题特征归纳以及对佛山网络发言人平台"禁摩事件"的纵向研究,从议题角度,发现关于网络发言人平台呈现大量琐碎、日常化、咨询性的民生话题,议题遵从舆论的酝酿、发展、高潮、衰变路径,网络发言人在回应上及时性欠缺,发言人功能存在错位,发言人主动发言引导少,被动回应解答多,网络发言人实质扮演的是行政部门功能的补充等若干特征。基于议题特征和实际问题,本研究对完善网络发言人平台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强大的舆论功能有效地影响了"哈尔滨宝马案"、"周老虎"等事件的发展进程,起到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作用。经历了自发的草根舆论之后,网络舆论已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网络舆论形成的主体之一,网络BBS在典型社会事件中的导向作用,已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在泛争议的现代社会,争议性公共议题的传播范式由去公共性突出极化的对立冲突范式向动员公众参与的解释协商范式的转换,实质是强调传播由冲突转为建构。公共争议的传播,需要大众媒介应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透过协商与对话,释放公共争议内在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面向,寻求最广泛的社会合意,增加公共争议透过社会利益博弈机制得到调试与解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