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毛诗意生命的张扬是从撒哈拉沙漠开始的。这是一块激发她诗意生命激情并供她思想自由驰骋的疆地。三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写作对于三毛来说是贯穿在她生命始终的一根红线。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还有神秘的人事和许多奇特的感觉。散文中传递了老庄境界、仁慈之心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文如其人,虽然三毛的作品,我不像有些年轻人读的很多,但读了三毛这短短的一封书信,却洞察了她那纯洁善良的心灵,享受到了她那积极快乐的人生。“‘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这是作者对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这里的“自由”,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是一种摆脱名利、苦恼,抛弃了世俗的人情超脱:是一颗纯净,圣洁、不受玷污的心;是一条不受羁绊、不被左右的执着之路。“享受生命”,更是一种高境界,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不容易,当我们在赢得了生命之后,  相似文献   

3.
三毛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诗意性。三毛潇洒自由的创作观与万水千山行走的人生经历相互影响,使三毛的散文流露着真情实感,体现着自然本色,更具有审美超越的悲悯情怀性。这种散文的诗意乃至生命的诗意,既成就了三毛精神世界的无限乐趣,也使许多读者从现代生活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对生活和生命有了更好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三毛是一个以流浪为基础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态度较少有人去触碰,本文简述了三毛成长过程中的大喜大悲,通过她多舛的命运和笔下的人生观解析她为何选择直面死亡,用自杀的方式来与这个世界告别。  相似文献   

5.
从生命意识这一角度对三毛散文作了宏观的考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态度,三毛不停地追问生命意义,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试图通过对三毛作品的解读,阐释她的生命哲学,并对其形成原因及在她生命哲学指导下特殊的表现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许王桥 《现代语文》2010,(5):104-108
一生都在以独特的方式探寻生命存在的三毛却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文旨在通过三毛作品并结合其人生经历来分析她的生命观——无论是她的自我人格还是社会人格的塑造,都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挚爱。  相似文献   

7.
三毛是二十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她带有强烈自叙传色彩的“私”写作——以自我人生为书写对象的创作,既是她艺术的追求,也是她真实人生的寻找,三毛的一生都在朝向爱和自由,并把这种理想投注到个人生存和艺术灵魂之中,与爱和自由相拥成就了三毛,也最终带走三毛。  相似文献   

8.
王媛媛 《华章》2007,(7):140
三毛--一个很有特色的台湾女作家,本文从三毛一些作品出发,粗探其创作内涵,从中可看出:她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真情,自由的浪漫以及感人的挚爱等,而她的生命内涵也通过此而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作家三毛的一生经历坎坷。她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坎坷中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也就是一个青春的梦幻。三毛各个阶段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她幽深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4)
总看不清命运的脸,却彷徨在熙攘的乖舛间。俯瞰七彩的桥面,你是否早已怅然?朋友,莫让浮云遮望眼。失落愁云我们都不曾知道,当海子卧在冰冷的铁轨上时,他是否还记得自己的“活在珍贵人间”?梵高用沉甸甸的枪指着自己时,是否还记得狂野的内心对生命的呼唤?三毛香消玉殒时。是否能忆起  相似文献   

11.
《觉醒》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爱德娜·蓬迪里埃不断觉醒的故事。在格兰德岛度假期间,爱德娜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宇宙间的地位。然后,她离开家庭去寻求自由。最后,她在大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爱德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她没有正确处理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味着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垂死的生命痛苦而不屈的挣扎,是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白和自我慰藉。用三毛自己的话说:我的这一生,丰富、鲜明、坎坷,也幸福。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于重庆。后随父母迁到台湾,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感知和思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生命运的形象画面:人就像被无数绳索捆缚的、时时刻刻处于挣扎状态中的活的机体。但人并非只有被命运捉弄,当我们透视了生命的本真,就可摆脱生命的种种桎梏,达到接纳命运、重视生命,实现生命的超越和精神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感知和思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生命运的形象画面:人就像被无数绳索捆缚的、时时刻刻处于挣扎状态中的活的机体。但人并非只有被命运捉弄,当我们透视了生命的本真,就可摆脱生命的种种桎梏,达到接纳命运、重视生命,实现生命的超越和精神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案例1】女作家三毛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数学老师平时对三毛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身让同学看。少年时的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后,  相似文献   

16.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与生存态度。三毛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以学作为载体。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情感三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寻,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三毛,这位海外文坛以至女界的“特殊人物”,竟用一种古老方式结束了自己实际仅46岁的生命。消息传开,社会震惊,人们纷纷寻问:三毛为何自寻短路? 港台新闻媒介推测三毛的死因,不外下列三说:一是死于剧作获奖“受挫”说;二是死于疾病“折磨”“误解”(误将肾病当成癌)说;三是死于感情“孤寂”“纠葛”  相似文献   

18.
赖庆沅 《小学生》2008,(11):1-1
一位盲人请人在自己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道:"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与这位盲人相比,与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乐地活在世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还会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的不幸和不公吗?  相似文献   

19.
三毛是位奇女子,她天生就是个思想者,尚是童年,便开始将自己高悬在这个尘世的上空,冷眼相看生命之轻,看芸芸众生如何舍家弃子而追名逐利,迷失与苦痛仿佛便是童年三毛的全部.流浪、寻找是三毛生命的全部.“故乡”在召唤着她,在流浪中度过了她48年的光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三毛之死,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她要“流浪远方”,寻找属于她的精神家园——远方的故乡.  相似文献   

20.
丫鬟们——这些在畸形的社会制度下失去家庭保护的女孩,被剥夺了大部分的人生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她们的命运从来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即使这个群体中地位较高的丫鬟受到迫害时,也只能以死来抵抗一切,她们的生命是渺小而脆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