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审美是人类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并受人类文化的影响。翻译是一门艺术活动,严复提出的"雅原则"(elegance)正含有此意。试图从美学的三个角度即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出发,分析中英文互译时体现的美学价值;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中所蕴涵的审美特质,探讨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因而进一步了解美学、文化、和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3.
人类可以引以为骄傲的莫过于人的想象力,想象把人类带入了科学与艺术世界。艺术的想象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几乎都是由此及彼精神投射的产物。物象为精神的虚空而存在,它们为画面的秩序而活着,它们也为审美的联想而变动。艺术以想象创造了审美的虚空,如同宗教以想象创造了神的虚空一样,充满了完美的意蕴。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思想对图形想象的创意将会赋予更多更新的启示。中国传统美学所弘扬的博大审美境界,以及传统艺术所展示的浪漫精神和神秘色彩,永远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查特吉《审美的脑》是神经美学及演化心理学的重要著作,从演化观与神经美学的角度对艺术进行了阐释.查特吉指出演化科学对于艺术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艺术本能论,一是演化副产品论,而他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尽完美,是以提出第三种观点来解释艺术,即艺术是人类在天择压力减轻后,源于本能却脱离本能的特征.查特吉的神经美学艺术观有其意义,也...  相似文献   

5.
陈海苹 《考试周刊》2007,(12):55-56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文化等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课文语言的内在美来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艺术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将语言技能培养和美学欣赏的审美情感活动融为一体;要从美学的角度,挖掘教材的审美意义,使学生充分欣赏并理解课文篇章的艺术美、形式美和意蕴美等等,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6.
张荣耀 《文教资料》2010,(18):154-155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而浪漫型艺术一直采取独特的姿态走向审美形式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是艺术家们无限地拥有自我、告别自我和反射社会超越现实的一种途径。艺术创造进一步成为显现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现代美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对变态心理做人文基准的界定,是全面客观认识心理异化现象的重要方面。生命自由与感知失衡的冲突,以至冲破心理承受阈限,是根本标准。变态心理艺术化的过程,怎样加强审美趋动、深化审美语境、锻炼审美感悟,均为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学已经忽略而又不该忽略的课题。社会心理学与艺术美学结合形成的核心论点是:厚重的人文关怀借助艺术智慧构建出特别的难以参透和言尽的情感领域-通过艺术想象,满足人类自娱自足心理,通过艺术真实,强化人类自在、自省意识;通过艺术透视,拓展人类自知、自责胸怀。变态心理艺术化承载的是文化反思和生命自由的呼吁。  相似文献   

8.
《审美的人》是美国女学者埃伦.迪萨纳亚克的著作,在该书中,作者明确提出了对待艺术的生物学美学视角,即物种中心主义艺术观。该艺术观认为人类天生就是审美的和艺术性的动物,艺术是人性中的生物学进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美学的重建是当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重建美学需要有两个出发点,现实的人类生命活动是美学研究的现实出发点,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逻辑出发点。美学的研究对象可描述为:第一,全面研究人类是如何创造审美文化的;第二,人类又是如何在自己创造的审美文化氛围中生活的。因此,基础美学研究的范围大致是: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哲学;审美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们对于艺术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涨.个人的审美能力体现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全民族的审美能力则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对于增强民族的精神文明十分重要.艺术美学是一个边缘学科,由艺术学和美学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要完善艺术美学这一课程,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本文结合当前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美学的意义,对艺术美学的定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实践美学关于审美与艺术的物质生产起源论为讨论对象,论述了种群生产在审美与艺术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类原始审美活动中,源于种群生产的欲望、激情、愿望和想像是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和基础;2.人类原始艺术活动和成果,与种群生产有最大的关联;3.人类原始艺术形式的构形规则中,人自身的构造规则是重要的参照,在相当意义上,艺术形式是"人的生命形式"的象征.在此基础之上,认为实践哲学和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实践"长期忽略了种群生产实践的内涵,从而导致对实践的片面性规定.如果将种群生产的内容纳入"实践"范畴,则实践哲学和美学更加全面和有解释力量.  相似文献   

12.
“美学不美”是当前文艺美学教学中学生的普遍感叹,这与美学的哲学身份和美学过于浓重的逻辑和理论思辨有关。当代美学的重心已从美本质问题转向艺术和审美经验,艺术资源的丰富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也为美学教学的艺术参与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艺术参与可以有效地改变美学的沉闷面目,使美学不再只是枯燥的理论之学,而可以成为生活化和日常化的审美实践,美学由此可重获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而浪漫型艺术一直采取独特的姿态走向审美形式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是艺术家们无限地拥有自我、告别自我和反射社会超越现实的一种途径.艺术创造进一步成为显现现实生活和人类情感的现代美学方式.  相似文献   

14.
美学自1750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事实上只是一种以欧洲审美文化为依托的美学理论。尽管它有无可争辩的优点,但是由于它完全撇开了东方古老而灿烂的审美思想而无法使自身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著名美学家托马斯&;#183;门罗说过:东方艺术包含了西方艺术所没有的重要价值,这就可能在东方美学中发现可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艺术与审美经验的重要悟性。事实确实如此,东方美学与艺术是不同于西方美学与艺术的另一种美学理论和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5.
《乐记》是先秦儒学艺术思想的文化结晶,蕴含了宝贵的人类原始美学思想因子,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血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艺术精髓和美学智慧,越来越成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当代艺术教育的宝藏。本文的意旨是揭开远古《乐记》美学思想的神秘面纱,探索深层民族审美心理和历史传承遗韵,使之融合到我们现代的艺术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人类最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它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世界的快乐,并有悠久的价值。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之真理”。艺术具有认识价值、道德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自身价值这四重价值。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功利主义美学和超功利主义美学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7.
美学问题,建国以来,有过两次较大的讨论;五讲四美活动开展后,人们更为关注。但对其中许多重大问题,仍众说纷纭。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能否用艺术审美代替现实审美美学的对象问题,多年来争论不休。我认为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特别是对现实的一般审美关系(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艺术)。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实审美主要体现为艺术审美,美学的主要对象并不是现实的审美关系,而是艺术。美学研究艺术,又反过来指导艺  相似文献   

18.
“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他的整个美学思想都是围绕着审美形式而展开的。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二分法,把审美形式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他对审美形式的界定、审美形式功能的阐述以及对艺术独特本质的界定都具有跨时代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画面、音乐出发谈动画广告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黄淼 《文教资料》2010,(2):93-94
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依赖于美学,广告也不例外。在电视广告中,动画广告是电视广告的一个分支.是最能发挥创作者的主观创造性和自由发挥度的一类广告.具有一些实景拍摄的电视广告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越来越受到电视观众的青睐。本文主要从体现动画广告美学特征的画面、音乐两个纬度探讨动画广告。音乐与画面结合.可以更好地表达广告内容.升华主题,达到最完美的视听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交际功能、文化底蕴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言的内在美营造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氛围,促使语言技能的心智和躯体的感官活动、审美情感活动融为一体;并从美学的角度,挖掘教材的审美意义,师生共同欣赏篇章的艺术美、语言的形式美、字里行间的意蕴美,充分理解教材的美学内涵,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