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教育目的演进遵循了"终极者"的演进路径,虽然各个时期对教育目的的外在表述不同,但实质未变。"终极者"教育目的观将人抽象化、工具化,进而盲目拔高教育的功能,形成并维持着社会分化。社会发展使教育目的观的转型渐成必然。"普通人"的教育目的观将实现人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改组,人由个人主体走向类主体,社会成为有机整体,社会融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体外预应力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介绍了体外预应力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外有关体外预应力的部分重要献,详细阐述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受力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列举了各国关于体外索极限应力的公式.在评价各国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生活方式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主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样态和特征。对于生活方式的考察并不在马克思视野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对生活方式作了许多深刻的阐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人的生活方式的详细考察和批判有助于更好地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历史哲学的视野中,关注和引领生活方式的更新更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教育评价目的随着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发展而发展,并经历了鉴定目的观、诊断目的观、改进目的观、发展目的观.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人”,评价目的一旦缺少“人”,教育就会有偏离航向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中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女性的现状、经验与经历要求安全是所有人的安全.尤其是女性的安全;安全是综合安全,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经济和环境安全,因为女性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中更为脆弱;安全是多个层次的结合,要以国家安全为前提,但是也要加强国际安全合作,但最终目的是保障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下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既有教学的背景性因素,也有教学的过程性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与掌握学习内容有关的"主体活动过程",也是人际关系方面交互作用的"团体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下的课堂教学要依赖于"你———我"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倡导主体性德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德育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以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倡导主体性德育,实践“三个代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也是德育理论创新和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网络作为一种具体的客观历史存在物,本质上是一种反观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空间,是检验客观实在之真正意义的工具,它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的思想,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网络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个体价值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属性对网络条件下个体的特殊需要的满足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判断标准为:是否有利于满足网络空间中人的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反观和改造现实世界。其具体内容是:满足人的意义存在需求;拓宽人的思想通道;开发人的创新潜能;重塑真实自我。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人民币自由兑换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和挑战。笔者在理论界对人民币自由兑抽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实证以及现实意义上探讨人民币兑换的意义,然后对人民币兑换的条件及其顺序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论幸福作为核心终极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是人根本的、总体性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状态,内在地包含着快乐,是人生活的目标。自古以来,幸福一直为人类所追求,它符合人的本性,符合社会的使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幸福可以作为当前我国确立核心终极价值的一种积极选择。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环境法若有一个确定的终极价值为指导,其发展将会更加快速、有效和理智。环境法的终极价值是对人的尊重,表达了对个人、组织、国家以及全人类的生存、发展等各方面权利的完善和发展的意愿,应加强环境行政部门和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对人的尊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此外,比较对人的尊重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认为两者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并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它以儒家的“大一统”作为国家意志的最高追求,因此,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在今天,由于中原文化与台湾文化血脉相连,它依然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6.
工具性是英语教学和英语语言的一种共有属性,具体表现在教学之于培养拥有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的语言使用者。然而,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不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全部属性,培养语言应用者也不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基于对语言社会性、语言认知性的理解,本文对语言教学工具性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认为语言教学工具性的内涵是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内在统一,具体表现在语言教学对学习者的认知促进性,情感发展性和价值观念的内化性。  相似文献   

17.
“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学乃是“成人之学”。但价值“关系说”由于从“物”的层面来把握价值 ,因而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考察教育的视角。为此 ,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人是价值的存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赋予教育学一种新的内涵 :它内在地要求把人性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这对于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 ,确立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语种本科阶段翻译课教学处在一个既要强化学生的外语基本功,又要以培养具备一定职业技术素质的专业翻译为最终目标的过渡、转型阶段。因此,必须把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灵商,是人智、情两“商”以外的第三种商,乃人类智慧当中最重要的一商。关于灵商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些许著述,然而就它的根本问题,即科学依据为何?这些著述着墨几无又或天马行空。通过从思维过程的角度切入,较系统地梳理和探讨三商的科学依据,可以确证灵商就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商,是人用以彻底改变自己和世界的究极倾向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第一次从"乐"的角度对儒家诗教中"观风"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将"观"细化为政治之观和伦理、风俗之观两个方面,"观"的最终目的是"移风易俗",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艺术对人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