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等学校化学教材中常用灼烧铜丝,多次插入乙醇中,通过闻其乙醛的气味,来说明乙醇在催化剂铜的作用下,被氧化为乙醛这个事实。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_2H_5OH+O_2→(?)2CH_3CHO+H_2O在这里铜是催化剂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
四、酸(H~ )的性质1.酸与碱的反应HBr KOH=KBr十H_2O;H_2SO_4 Cu(OH)_2=CuSO_4 2H_2O;3HCl Al(OH)_3=AlCl_3 3H_2O;H_2CO_3 2KOH=K_2CO_3 2H_2O;H_2S 2NaOH=Na_2S 2H_2O;H_2S NaOH=NaHS H_2O;H_2CO_3 NH_3·H_2O=NH_4HCO_3 H_2O;〔注释〕酸 碱→盐 水。学生往往根据这个  相似文献   

3.
按照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中的实验方法做“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化学反应原理是:3Fe 4H_2O△Fe_3O_4 4H_2),由于实验过程中硬质吸管极易炸裂,而  相似文献   

4.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册中学生实验一“CuSO_4·xH_2O 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会产生大量无水硫酸铜固体。铜离子是重金属离子,铜盐若直接丢弃,既会造成环境污染,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因此,笔者试图将无水硫酸铜重新转化为 CuSO_4·5H_2O,以实现药品的重复利用,节省实验室药品的消耗。按照教材中的用量,每组学生用掉2 g CuSO_4·5H_2O,经蒸发失水后,得到大约1.2 g 无水硫酸铜。若将每班学生分为28组进行实验,全年级共12个班,则整个年级共消耗672 g CuSO_4·5H_2O,需花费12元,实验后产生403 g 无水硫  相似文献   

5.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三册第141页列出的硝基苯被还原为苯胺的化学力程式为:C_6H_5NO_2+3Fe+6HCl→C_6H_5NH_2+3FeCl_2+2H_2O笔者认为这个反应方程式未能反应该反应的本质。事实上在这个反应中,盐酸是催化剂,而非反应物。这个反应中的还原剂是铁及其形成的亚铁盐。反应机理简述如下:开始,铁与盐酸作用产生的初生态氢使硝基苯还原  相似文献   

6.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始于1771年。历经70年后,科学家才完成了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最初使用的光合作用方程式为: 6CO_2+6H_2O叶绿素/光→C_6H_(12)O_6+6O_2 这个方程式已使用多年。为了方便起见,人们把上式两边除以6,简化为: CO_2+H_2O叶绿素/光→(CH_2O)+O_2式中(CH_2O)表示糖类。这个式子简明  相似文献   

7.
文中研究了La(NO_3)_3·4H_2O-18C6-CH_3COCH_3体系15℃时的溶解度,判明该体系只有一种组成为La(NO_3)_3·18C6·4H_2O的络合物生成,而且其中的水是很不稳定的,在40%H_2SO_4上可以全部脱除,这个实验结果被推论到其它轻稀土(如Ce、Nd等)的同类络合物。  相似文献   

8.
一、演示实验 1.取金属化合物LiCl·H_2O、NaI·2H_2O、KI、Ca(NO_3)_2·4H_2O、SrCl_2·6H_2O BaCl_2·2H_2O各0.5克至0.7克,研细,分别放入预先用蒸馏水洗过的清洁的蒸发皿中。在蒸发皿旁各贴一标签,然后分别放在泥三角上。 2.向盛有试剂的各蒸发皿中各加入蒸馏水1毫升,酒精4至5毫升,充分搅拌,然后按观察顺序分别依次点燃。约一分钟,即有焰色出现,此时  相似文献   

9.
在同一条件下,当某一反应物的加入量从少到多时,会依次发生几个反应,这就是分步反应。分步反应中的后几个反应能否发生与某一反应物的量有关,而产物的种类可以通过反应物的量的配比加以控制。确定产物的种类是解答这类题型的难点。倘若利用数轴来确定产物,则是突破这个难点的好方法。现介绍如下。 首先从磷酸与NaOH溶液混合反应谈起。这两种溶液混和时,可因其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如下三个反应。 H_3PO_4 NaOH=NaH_2PO_4 H_2O……① H_8PO_4 2NaOH=Na_2HPO_4 2H_2O……② H_3PO_4 3NaOH=Na_3PO_4 3H_2O……③ 从上述三个反应可分别确定出如下比值,并称其为特定点(a)。n为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相似文献   

10.
无机化学中,在介绍 H_2和 CO 这两种可燃性气体的还原性时,是以它们能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为例进行说明的。其中 H_2还原 CuO 的实验是先通入 H_2,待试管中的空气完全排除后才能加热 CuO,原因是 H_2与空气中的 O_2混合,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爆炸。而 CO 还原 CuO 的实验却先加热 CuO,然后再通入 CO,这样并没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提出,H_2和 CO 都是可燃性气体,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 H_2和 O_2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而 CO和 O_2的混合气体却不会发生爆炸呢?对这个问题应该从混合气体爆炸反应的机理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该实验用静态法测定了n-C_4H_(10)(1)—H_2O(2)二元体系在0.4MPa(绝压)下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并提供了n-C_4H_(10)对H_2O的重量校正因子数据。温度、压力分别为±0.05K和±0.002MPa,汽、液相的组成分析相对误差<±1%。  相似文献   

12.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自然科学》第四册及人教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中都提到了灭火器原理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碱灭火器: Na_2CO_3 2HCl=2NaCl CO_2↑ H_2O或Na_2CO_3 H_2SO_4=Na_2SO_4 CO_2↑ H_2O  相似文献   

13.
我在讲“硫酸的性质”时注意到:学生做“浓硫酸与铜片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这个实验时,都观察到“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变蓝”的现象。这证实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Cu+2H_2SO_4(浓)(?)CuSO_4+SO_2↑+2H_2O 同时大部分同学也都注意到:铜片上有黑色物质生成这一异常现象。由于学生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14.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一册第86页,列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有人认为该方程式应写为;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笔者认为:这种写法不无道理。H_2O 后的箭头“↑”是不可少的,建议课本中的方程式给予修订。理由是:1.生成物中的箭头“↑”表示该物质脱离了反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标准教材化学1(必修)中,学习硫的不同价态转化时,同学们往往设计如下反应:2H_2S SO_2=3S↓ 2H_2O,以实现硫的 4、-2到0价的转化。但由于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均有毒,故在课堂上无法演示。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笔者经过多次尝试,制作出如下演示仪进行课堂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6.
H_2S在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物质,它的性质是各类考试的“热点”.现作以下分析,可略见其性质的特异性和多变性.(一)定性角度看,它具有能打破人们思维定势的若干“反常”性质.这些丰富多彩的“反常”性质更能启示人们的思维.1.酸性气体之间一股不反应.但H_2S反常,如:2H_2S SO_2=3S 2H_2O2.酸与酸之间一般不反应.但H_2S反常,如:①2H_2S H_2SO_3=3S↑ 3H_2↑②3H_2S 2HNO_3(稀)=3S↑ 2NO↑ 4H_2O③H_2S H_2O_4(浓)=S↓ S0_2↑ 2H_2O  相似文献   

17.
“氨水”问题是常见的知识考点,现将有关“氨水”的问题小汇如下: 1.氨水的组成氨水是氨气或液氨溶于水所得溶液,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NH_3、NH_3·H_2O、H_2O等三种分子和NH_4~+、OH~-、H~+等三种离子(除H_2O分子外,含量最多的为NH_3·H_2O分子),这些微粒共同构成了一个系列化的可逆反应,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2.氨水中的化学平衡在氨水中存在着平衡:NH_3+H_2O(?)NH_3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使用《生物》(必修本)中,感觉新版本比原版本确实修改得好,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现列举三例。 其一,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式中将H_2O中的“O”和放出的O_2用*号标记,并说明用*号标记的氧是~(18)O。这种表示和说明给人的感觉除O_2来自H_2O以外,还误认为光合作用所需H_2O中的“O”和释放出的O_2都是~(18)O。其实自然情况下都是~(16)O。对反应式所做的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原理2H_2S SO_2=3S 2H_2O 二、仪器及操作步骤1.先在实验室用两个体积为100mL的盐水瓶分别收集满H_2S气体和SO_2气体,塞上胶皮塞。演示时让学生观察到H_2S气体和SO_2气体均是无色气体,盛H_2S气体的瓶壁是透明、干燥的。  相似文献   

20.
高中化学一册(甲种本)P66,把熟石膏的分子式写成2CaSO_4·H_2O是错误的。定量分析的结果知熟石膏晶体中CaSO_4与H_2O的摩尔数之比为2∶1,故它的分子式应写成(CaSO_4)_2·H_2O,而不应写成2CaSO_4·H_2O,因为它表示了2个CaSO_4·H_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