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厚厚的3个稿件剪贴本,可圈可点的数10篇获奖作品,是李清飞4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晶。李清飞认准了的事,就鼓足勇气去做。新闻稿件需要政治机关盖章证明,有的战士写了稿件是“丑媳妇怕见公婆”,结果在自个)[手里就夭折了。李清飞不怕,隔三差四往机关跑,人家盖汇款单,包裹单,他盖个故事、小消息。跑得多了,机关干部都认识了他,有人开玩笑说:“小李,好勤奋,什么时候报纸上见大名啊?”“会见的,会见的。”’他二脸真诚。只要有环线索,不管是本单位的,还是外单位的,李清飞都敢去采访。他采访的对象,F到列兵,上到将军,对事不…  相似文献   

2.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3.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4.
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前,一些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对新闻舆论和新闻改革发表了不少意见。如: 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对记者说,报纸没有批评不行,领导更需要舆论监督。他说:伸民冤,禁黠民,严法纪,我们共产党人责无旁贷。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不怕通报,就怕登报。道理很简单:凡干坏事的,总是偷偷摸摸的,你叫他晒晒太阳,把他的错误端到光天化日之下,让群众来公开评断是非,他就怕了。对批评报道采访难、发表难,见报后“打官司”难的问题,他的看法是:在批评稿件中虽然有个别失实或失  相似文献   

5.
晓石 《新闻前哨》2002,(2):48-48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工作作风,适应关山村第二步改革的需要,村党委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全村推行了以“知实情、办实事、创实绩”为主要内容的“三实”工作法,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一、“三知三熟”明实情,把握工作主动权 我们认识到,过去那种“只管生产不问市场”的作法,现在行不通了。一方面,市场经济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加大了农村工作的难度。面对新情况,部分干部存在“深入群众怕烦,为群众办事怕难,眼务群众怕累”的“三怕”思想。村党委要想带领…  相似文献   

6.
美国蟑螂     
白秦  博宇 《出版参考》2005,(1):25-25
杀蟑螂容易。且常引为快感:大金刚的脚飞快一踩,但听得吱地一声。像火柴盒崩裂解体,轻脆悦耳,移开脚,但见褐色的装甲下血肉模糊。宛如死了一车子的敌人:且见它两根前哨灯——长长的须须,犹兀自一动一动。好像临死还在探索谁是凶手。岂不快哉!不过对它仍有两怕,第一怕它“读”我的书。第二怕它的飞。尤其夜晚睡觉,竞然飞上你的鼻尖。那种感觉就像梦里被孤魂野鬼逮到一样。其惊惶可知。  相似文献   

7.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怕”,有人怕出力气,有人怕费脑筋,有人怕出名……。然而,作家李存葆的“怕”却与众不同,他最怕创作出对不起读者的作品。他那部闻名遐迩的《高山下的花环》获奖后,几乎沉默了两年,不肯轻易动笔,不借出名而迅笔大写,原因主要是怕达不到《高山下的花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20日,李林森在达州市中心医院病危的消息是封锁的,怕来看他的人太多。 但医院的楼道里还是排满了人。有的村民从大巴山区的大山里辗转几百公里,只为见他一面,还有很多人已经来看过很多遍。 盛夏的达州时而闷热异常,时而雷电交加。病房里的李林森双目紧闭,面色蜡黄地昏睡在床上,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也不知道谁来看他。  相似文献   

9.
近日在采访时碰到了一位很有想法的政法宣传干部,他掌握的新闻素材相当丰富。奇怪的是,近年来他几乎没有给媒体投过稿。他说,不是不想投,而是怕投,怕被采纳。为啥?在解除心理障碍后,他谈出了怕的原因。一次县里一条公路开通,沿线村民不适应,随意横穿公路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团报道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处主任牛永奇审稿。他那“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5,(Z1)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记审读员唐世禄文/杨天兴唐世禄,人称老唐,因离休前在兰州军区任群工部都长,大部分人又亲热地称他“唐部长”.我认识“唐部长”是在一次审读会上.那次,他的发言并不是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但却严谨、缜密、内容详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  相似文献   

12.
近日采访时碰到一位很有想法的政法宣传干部,他掌握的新闻素材相当丰富。奇怪的是,近年来,他几乎没有给媒体投过稿。他说,不是不想投稿,而是怕投稿,怕稿子被采纳见报。为什么会怕呢?他回  相似文献   

13.
1970年3月,刚从外地调到麻阳工作的县革委会副主任毛致用,来到锦江河畔的兰里花园大队蹲点。当时、正值文革高潮,不少领导不敢抓生产,怕“以生产压革命”挨批斗,毛致用全然不顾这些,他一到麻阳不久,便深入花园办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上山割草、积肥,下田插秧、打禾,样样农活都干。他穿着朴素,说话和蔼,不摆官架子,很受苗乡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4.
"原来他是个作家"解放初,柳青在皇甫乡安家,群众只知道他是柳书记。他刚下来时,穿了件黑呢大衣,戴了个墨镜,凡见人围成一堆,就凑上前去听,但农民一看他这模样,不敢跟他搭言,柳青很懊恼。第二天,他就学农民样  相似文献   

15.
我在基层新闻单位干了20年采编工作,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记者在基层受欢迎的程度大不如从前.过去是基层干部群众"盼"记者们采访,现在是"怕"记者采访.过去"盼",是因为记者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基层,反映实情伸张正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与群众没有距离;现在"怕",是因为一些记者要出专版拉广告,要钱要物,甚至敲诈勒索."一盼一怕",真是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6.
《邓散木传》(张建权口述,谢天福、谢天祥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邓散木,上海人,有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邓氏天分甚高,家境富裕,有条件读书而没有读成。原因是1913年上华童公学时,一位英籍教员怀疑他的作文是抄袭之作,他辩解时打了他一巴掌,遂愤而退学,此后自学书画,终成大名。此事在传主一生中,屡屡为人称道,说是民族尊严如何,怕有点太过了。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有此举动,更多的怕还是意气用事。没有受过更高的文化教育,这就几乎注定了邓氏此后只能走旧文人的路子,作诗填词,书画自娱。这是他的才分高,若才…  相似文献   

17.
平素喜欢读报,也常与身边的报友交流切蹉评报。大家在肯定报纸带来的精神享受时.也列举了一些让人怕见、使人倒胃口的报道。报友们的看法也许有失偏颇,这里列举出来,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舆论监督对于改进党和政府的工作,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反腐倡廉、净化社会风气,有着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怕通报,就怕上报”,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力量的形象评价。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唯一有效的监督——报纸。”  相似文献   

19.
    
陈谨  李杰 《大观周刊》2006,(35):18-18
原是在大观楼才能见上的。现在翠湖也铺开了些。 灰色基调的城市里一跃明亮的红.是眼睛的福分。 安抚到心里的,怕是它姿态中那占、自在的静气。 谁有?  相似文献   

20.
去年秋种开始时,安徽省灵璧县洛涧乡的化肥供应十分紧张,干部四处张罗,群众急得团团转。一时间,化肥成了人们最重要的话题。后来,乡政府在外地订到了一批化肥。在尚未运到时一位通讯员问我这件事可不可写,我告诉他等化肥运来再写。但他发稿心切,怕到手的“鲜鱼”会被别人抢去,就把稿子发了出去。县广播站很快播出了这个乡为群众积极购买化肥的消息。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全乡的家家户户,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