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圆中秋     
曾子墨 《学习之友》2009,(10):47-47
中秋的情感载体是“月”。因其谜化而显得神圣,也就有了人类由月及人的永恒情结。同样一轮中秋月,古代则以婵娟、桂魄、蟾月、宝鉴、冰轮等作不同的表述。有多少想象,就有多少美好;有多少离愁,便有多少无奈和寄托。  相似文献   

2.
所谓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多少人信奉着的,是早已变了味的“爱情”;多少人还在空谈大道理而忘了实践;多少人说着违心的话实践起来却胆小如鼠。我想,做永远比说难。所谓超凡脱俗我们都喜欢听别人夸自己超凡脱俗,不拘泥于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可陶潜只有一个,有多少人能  相似文献   

3.
大学无奈作弊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作弊一向被视作教育“毒瘤”,曾几何时,有多少人为遏止考试作弊想了多少办法而终究没有彻底解决,而今又听说有的大学干脆对考试“零作弊”的班级给予“红包”奖励。呜呼,悲哉!一方面是全国大学熙熙攘攘地向“一流”、“知名”迈进,另一方面却是“大学无奈作弊何”!那么考试  相似文献   

4.
为自己点灯     
刘晓辉 《现代语文》2003,(12):30-30
面对同样的困难,有多少人低下了高昂的头,又有多少人踏过困难信步走向成功。为什么同样的境遇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我想下面的故事或许会告诉我们点什么。(以两种不同的人生姿态对比“发问”,引出故事,入题触目,切入巧妙。)两个人在一个监狱里,晚上他们同时望向窗外:一个人满眼是烂泥,而另一个人却看到满天星斗。(议论文的“故事”做为“论据”,要求简练,而不需“铺张”,此“二人故事”即体现了这一点。且每个故事后面均加以议论分析,避免了“材料<论据>+观点”式的单板,说明深刻透彻。)同样的景况为何有不同的感觉?原因在于第二个人为自己…  相似文献   

5.
有人问泥     
有人问泥:“你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而你却饱受讥嘲冷落,你不嫉妒、不为自己抱屈吗?”泥说:“从来没有做母亲的嫌弃女儿出众,也从来没有做父亲的嫉恨儿子的成就超过自己。爱里没有包容,爱就不完全了。”有人问泥:“与荷相比,她有美丽的外形,有芬芳的气息,有亭亭的风姿。古今中外,多少骚人墨客吟诗作词颂赞她,多少画家艺人描绘她,多少人欣赏她,多少人喜爱她。而你呢?你什么都没有……”泥说:“你错了,我有荷全部生长的经历。她的萌芽新生,我分享她的期望;她的青涩岁月,我体会她的苦闷;她的含羞待放,我分担她…  相似文献   

6.
创造与阐述     
莎士比亚只有一个,但是穷毕生之力研究莎翁的人有多少?曹雪芹只有一个,但是全力钻研考证,治“红学”的人有多少?王羲之只有一个,但是千百年来,专习王字的人有多少?问题是如果莎士比亚、曹雪芹、王羲之,一生  相似文献   

7.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相似文献   

8.
    
常听人说,“一个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钱。”可见,钱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怎样看待金钱呢?读了张瑶的《金钱,原非俗物》,受到不少启迪。张瑶说得好:“金钱是否俗物,完全取决于人。”钱充其量为商品的交换中介而已,人却赋予它特殊的意义。使它高贵或鄙俗,使它伟大或渺小。好一个“金钱原非俗物”,可使它成为“俗物”的人又有多少呢?曾有多少人成了金钱的俘虏,因它而甘拜下风,任人摆布;因它而出卖了人格,出卖了肉体,出卖了青春,因它而抛妻弃子,丧失理智,丢掉了性命;因它而给人吮痈舔痔,甚至卖国…  相似文献   

9.
童年是一种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人出生以后,就具有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作出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相似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这是荣格的深层心理学所表述的思想。荣格还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同往昔的历史联结到了一起,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还与种族的往昔联结到了一起,甚至还与有机界的整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相联结。这一往昔并不只是个人的无意识,而主要是“集体的”的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中贮存有各种各样的“原型”。人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的事、物、过程,便有多少荣格所说的“原型”。   …  相似文献   

10.
“一课成功,笑傲教坛”。多少教师因为一课成功而一举成名,“春风得意马蹄疾”,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教而优则仕;而又有多少教师因为一课“失利”而倍受冷落,从此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为了上好公开课,多少教师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伊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漫长的关羽被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有一股相当巨大的力量把关羽推上了历史的神坛。这股力量中的一部分是由历代文学艺术家们生发而铺展形成的。关羽能成为“显佑千春”的“武圣”,除了历朝统治者的推崇外,是得力历代文学艺术家对关羽的美化和颂扬。宋、元、明、清四代,有多少枝生花妙笔把普通的关羽描写成“忠”、“勇”、“义”的理想化人物;有多少锦心绣口把平凡的关羽演化成“英雄”和“超人”;又有多少篇绝妙诗文把凡人的关羽吟唱成超逸绝伦的“圣人”和“神人”。关羽的“忠”、“勇”、“义”理想化人格形象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创造而形成雏形又趋于完美的;关羽生平一些传奇事迹也是经由民间说唱、小说演义、戏曲表演等艺术加工和渲染才灼灼生辉的;而关羽身上传奇般的灵验也是经由文学艺术家们的描写和刻  相似文献   

12.
每年高考结束,有多少人因“金榜题名”而欣喜若狂,又有多少人因“名落孙山”而黯然神伤。虽然各地招办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使其中一部分上线考生再次获得了上学的机会,但仍有很多上线考生颗粒未收。是什么原因导致每年有那么多上线考生不能如愿以偿走进中意的大学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一次针对性调查,通过对2006年数百份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考志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主要是志愿填报不当!那么,都有哪些不当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3.
    
月,皎洁而又朦胧,千百年来,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写诗赞美过,这些诗中最著名的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是在我看来,月亮最吸引人的却是她的千姿百态和谦虚品质。  相似文献   

14.
“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已是“渊源流长”的“古训”了。其初衷大约是孩子小,面子窄,有什么错误和过失,尽管现场问罪,尚可落个“家教严明”的美名;而“妻”则不同,“妻”是大人了,多少有个面子,“训妻顺内”,便得看个场合。  相似文献   

15.
[题目]有一包糖果,不论是分给8个人,还是分给10个人,都能正好分完。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块?如果把“正好分完”改成“都剩3块”,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块?  相似文献   

16.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顺义县杨镇一中几位青年教师林馨“仅次于上帝的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把多少崇敬、多少赞美、多少桂冠奉献给了人民教师!其实,当教师的也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酸甜苦辣。只不过教师们在工作、...  相似文献   

17.
巧用自私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在露天游泳场中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观察有多少人会去营救他们,结果耐人寻味。在长达一年的试验中,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溺水”时,累计有20人进行了营救。当孩子“溺水”时,累计有32人进行了营救。而当妙龄女子“溺水”时,营救人员的数字上升到50人。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内容如按传统的方法教学,就显得特别枯燥、呆板。教师因画图而手忙脚乱,学生却看得眼花缭乱,等教师示范完了已下课,学生的作业只好布置到课外去做。对此,我应用探究教学模式,遵循“观察———思维———迁移”,亦即“探索———研究———运用”的教学层次设计教学,注重“情境———情意”、“反馈———同化”两个要素,放手让学生讨论,收效甚佳。一、出示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一上课,我问:“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四十人。”“我校一、二、三、四、五年级各有多少人?”学生搔头摸耳,张口结舌,为…  相似文献   

19.
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及其逆运算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总是把分率搞错。比如:“某班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占3/5,女生有多少人?”就往往会答成“50×3/5=女生人数”;又如:“种一批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他根本不听我的建议?”“为什么我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想想看,有多少次你因为别人不听你说话而感到泄气?有多少次你因为不听别人说话而让人家气馁? 我们习惯性认为“倾听”和“听”是同一回事,但“倾听”实际上是指对向你倾诉的人的困难要高度敏感。没有倾听别人的话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会影响工作,也可能会影响家庭以及朋友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