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田 《新闻前哨》2010,(4):58-59
一、“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育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它其实是一系列社会政治、文化和人民原有生活发生变化、转型的过程。一方面.这个平台促使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使原有的城市居民从家庭的私人角色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公民在公共领域中活动和话语舆论将会形成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刘正荣 《新闻界》2007,(2):28-29
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它于1969年起源于美国,经历了从军事运用到全面商业化的发展历程,构筑了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相似文献   

3.
马静 《当代传播》2006,(5):69-7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哈贝马斯非常重视人类传播的重要性。目前,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研究的论述非常之多,但将广告这一具体的社会活动与公共领域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的人却很少,所以本文结合广告史和媒介发展过程,对广告的发展如何影响“公共领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晓静 《青年记者》2012,(11):65-66
2006年,Twitter网站创办,微博进入公众视野.2009年,新浪微博开办,随即国内各大网站纷纷开办微博.微博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公众交流模式的更新. 微博构建媒介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存在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由私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论;(2)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5.
现代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纯晖  李红伟 《新闻界》2003,(6):17-17,19
历史语境中的公共领域以哈贝马斯(JurgenHabenmas)提出的公共领域(PublicSphere)视点来重新审视媒体在民主社会所担当的角色,可以说是个全新的起始点。哈贝马斯认为随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众讨论的区域,他称之为公共领域。私有财产制度带来的经济的独立,文艺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激烈的争论等所有一切和市场机制的传媒业出现造就了新一代的公众。自此,社会形成了一种机制,能够锻造出一种理性的社会合意即公众舆论,由此来决定国家发展与走向。哈贝马斯遵循的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即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演进的道…  相似文献   

6.
韦魏  杨静 《新闻世界》2011,(7):150-151
近年来,公共领域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我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报刊公共领域,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文以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为例,讨论了当时报刊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植根于特定国际环境、文化背景的国际交往方式,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具有不尽相同的内涵。本文立足于中国实践对公共外交的内涵进行重新梳理,对我国公共外交理论现实指导意义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微博对“公共领域”复兴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晓冬 《新闻窗》2011,(2):61-62
一、公共领域的承担功能和形成要义 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创立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dialogic),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培养个体认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保证在于:一、  相似文献   

9.
臧欣 《新闻世界》2013,(11):227-229
本文通过对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发展及构成要件的分析,来论述构建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优势所在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代平 《新闻窗》2007,(6):77-78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理论是民主的象征,也是一种理想社会的产物。随着媒体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构建理想的“公共领域”的希望放在了媒体身上。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发展是否与“公共领域”的理想相一致呢?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多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得国家和社会分立结构逐渐确立,一个存在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正完成自身的建构。本文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结合中国30多年舆论监督的探索与实践,对媒体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和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试图通过追溯以往的理想时代,激活当代的公共领域,并通过对话语的规范和交往条件的限制实现政治领域的交往理性从而应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以便为当今日渐干涸的民主精神找到活水之源。  相似文献   

13.
宫玉  程芸 《新闻世界》2012,(6):249-250
现代社会的传媒公共领域已由大众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媒体,网络公共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2003年的一系列新媒体事件引出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继而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种种弊端,并对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建构与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4.
周雪怡 《青年记者》2011,(24):42-43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信息技术取得井喷式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web2.0时代,用户的交互性得到尊重,围观与参与的意识越发强烈.作为web2.0时代的领军产品,微博为大众提供了针砭时弊的互动空间,公共性话题尤其能获得一呼百应的意见表达,无数个小诉求,在微博中碰撞融合,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在互联网的匿名特性中获得准入平等.迅速勃兴的微博为推动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彭玥 《新闻世界》2010,(5):31-32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起源和概念出发,比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领域和社会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的差异,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我国大众传媒的体制和功能以及其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同时也指出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5):67-76
作为现代性的大家,哈贝马斯启发了哲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其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当下面临的很多问题颇具现实解释力。然而,分工愈发精细化的社会科学却将哈贝马斯"肢解",每个学科占据"拼图"的一角。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公共领域"概念虽然如雷贯耳,但是缺乏联系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因此,笔者拟在梳理哈贝马斯思想线索的基础上,尝试谈谈公共领域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并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公共领域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和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17.
谁的"公共领域"?——概念运用的困惑与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公共领域概念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的可行性问题。文章首先分析在中国问题上适用公共领域概念的最主要困难:即中国历史和现实中都没有出现公共领域得以产生的特定社会条件。接着,文章分析了使用公共领域概念的几种变通途径,即对公共领域概念所进行的“价值中立论”、“类型学”、“空间规模层次论”、“功能层次论”等四种修正。最后,文章提出,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概念,应着重强调它在实践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与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8.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9.
李艺炜 《大观周刊》2012,(38):13-14
本文通过对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公共领域”中一些核心问题进行解读,并对照当前网络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征来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一对比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存在着构建公共领域的极大可能性,并对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0.
崔波 《编辑之友》2008,(3):75-77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等著作中,哈贝马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及其所导致的个人解放,由商会、俱乐部、咖啡馆、出版社、报纸和杂志等公众意见“场所”所构成的公共空间日益扩展,它既是瓦解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性因素,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雏形。“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