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人性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教育包含知性、率性、养性三部分内容,它分别与人性向着真、善、美发展的教育目标相对应并相互交织。知性教育须解决人性之客观性知识和科学性评价问题。率性教育要掌握人性改造是否会于“人道”之标准,使人性之“保赤”与“起伪”达一辩证统一。养性教育必须遵循“近养”、“顺养”两条教育原则。从实现人性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知性教育是基础,率性教育是关键,知性教育与率性教育统一于养性教育。“近养”、“顺养”原则也是完整的人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产业化与教育的人道 在汉语中,道匣耻深究“元首”寻求“本质”的意思,那么人道也就是探求人的根本、人性,其中包含的是人对自身的生命、生活及生存状态的自觉关怀与责任。英语中用“humane”表示“人道的”,用“humanism”表示“人道主义”,从构词法而言,都是以“humane”(人)为词根演化而来,同时“huamane”也表示“仁慈”。所以,不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人道的含义都包含有对人的“仁慈”、“关爱”,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对待自己和同类的—种态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人性假设认为,文化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多样性、独特性与差异性构成了人的文化属性的基本特征。“文化人”人性假设为人们透视课程、教学和师生关系诸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也为人们认识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文化属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直接关照、影响着教育之中的个,与“人”相关的理论,都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响,人性论更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人,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管理过程可避免地包容着人性因素,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性,能否在管理实践中作出适应性的选择,往往是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一、人性因素与教育管理人性因素是由人的介质所决定的。人性可以生理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三方面加以分。生理属性主要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体和体态,它反映了人的体性;心理属性主要是人的经验、知识、智力和才能,它反映了人的才;社会属性主要是…  相似文献   

5.
试论人性假设问题的管理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性假设”,是指管理中关于人性的一般看法.实际上这种“人性”,主要涉及到被管理者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而不包含全部的人性内容.西方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阶段.本文讨论人性假设问题对于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管理实践以及管理人道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开篇明义,强调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何为“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理解其内涵,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文”、“素养”。关键之一“人”,即“人”的素养,“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是其基本属性;非“物”的,非“神”的,因而是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素朴,不能把它圣化、伪化。关键之二“文”…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产业化与教育的人道在汉语中,道即探究“元首”寻求“本质”的意思,那么人道也就是探求人的根本、人性,其中包含的是人对自身的生命、生活及生存状态的自觉关怀与责任。英语中用“hu-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将语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课堂底色”——人性。“人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语)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不能像工具那样“灌输”与“训练”,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语课堂闪  相似文献   

9.
长期来,人性问题是个理论禁区。粉碎“四人帮”,冲破理论禁区,人性问题又获得重新研究探讨的机会。在讨论中对于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我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里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凡是一般地考察某事物的性质时,总是指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人性,顾名思义也是指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他有许多属性,归结起来不外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人本质的,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人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是有多种属性,可以从各个领域来研究它。而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称之谓人的关键。生理学、解剖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人性”是作为“兽性”的对立面提出来的,指的是与人的理性、良知相联系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积极美好的东西。“人性”是人的类特性,它不分阶级,全民共有,是人类思想文化在人身上影响的结果。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共同人性。共同人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共同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的总和。从人性和共同人性的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看,它们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对以往人性论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的社会本质的理论;二,阐明了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三,注意并提出了人的本性的可变和不可变属性的关系,即“一般人性”和被每一历史时期“改变了的人性”的关系;同时,还论证了抽象人性和具体人性的辩证统一。可是,长期来,“人性=社会性=阶级性”命题,在我国被认为是不容争辩的。因而使得我们对于人性的研究明显地落后了。所以当前,人性问题上的拨乱反正,首先要从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基本内容做起。下面我们就人性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性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说一点意见。先说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有些同志常常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此推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否定人性包含着人的自然属性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上述论断是针对费尔巴哈排斥人的社会属性而言的。费尔巴哈在论证人的本质时,除了“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马恩选集》第1卷第50页)事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什么?其构成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还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目前一般都认为.所谓人性就是存在于人的本身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属性,它通过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给人性下这样一个笼统的定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理解人性的构成要素和这些要素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共同普遍性问题。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性应该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包容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性的概念。一、人的社会属性是根植于生产劳动基础之上的复杂体系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陈梅 《福建教育》2005,(1A):46-46
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它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了解性善论,就必先廓清其所谓“人性”的概念内涵,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属性。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孟子的“人性”之概念,是不包含人的自然本性的。2、孟子的“人性”之概念纯指人的善良本性,即良心,其表现为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试谈管理中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人都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指人体在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特点,是由人的机体组织所决定的.人的社会属性,指人在社会方面的特点,是由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的各类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性假设”,或称“人性观”,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哲学的,是指有关对人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人性”?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具有争议的问题。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者就一直在探讨人性问题,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关于人性的统一定义,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来诠释人性。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用人性是什么来简单地给人性定义,而只能运用某种特定的方法对人性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进行揭示。《辞海》对人性是这样定义的:人性指人的共性,同“神性”“兽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由此我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的本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正是这些本质特征,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从哲…  相似文献   

18.
论人性的发生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什么?众说绘纭。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人们在与自然、社会的各种联系中生活实践,就会在不同联系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人性因素,这如感性、物欲性、情欲性、群体性、德性、理性、经济物利性、阶级性、劳动创造性、情爱性、超越性等。人性诸因素共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依赖、作用的完整的人性结构。人性的本质,比较抽象而言,是人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各种行为属性总和;比较具体而言,是具体人通过环境影响和自我选择而在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效能特性。由于德性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泛深刻,人们往往以“人性”概念来对它加以替代或误用。  相似文献   

19.
人道即探求人的根本、人性,教育中体现对人的关爱与发展的责任,教育本身便是人道的体现。“教育产业化”主张把学校当成企业,办学校就像办企业一样,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教育产业化”视域中的受教育对象的被限制性,违背了教育中的人道。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人性”确定为语的基本属性之一。因此,如何理解“人性”就成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和自觉执行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但在专家们的解读中,大多将“人性”理解为“化性”,这显然是错误的。本主要从“人性”含义的历史演变中概括出其基本内涵,并最终认为“人”作为道德哲学范畴的化概念,与“化”并不等同,新课标有关语“人性”的表述也应予以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