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年制第十册14课《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通过对大兴安岭“岭”、“林”、“草”的生动描绘与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而文中的“亲切、舒服”则内涵着这种真实强烈的思想感情。它对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这两个词语,使学生由此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亲切、舒服”在文中先后出现三次。文章的首段是总写,作者由来到大兴安岭所见的现实,便对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初步流露出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接下去分三层对大兴安岭有代表性的景物(岭、林、草)进行了形象逼真的描绘,这部分虽无“亲切、舒服”的字样,却蕴含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极其“亲切、舒服”之感,更加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迷人景色的  相似文献   

2.
笔者听了六七位教师执教《林海》一课 ,觉得一则板书颇有新意。在简笔画的基础上 ,教师如下板书 :亲切  舒服亲切   舒服亲切    舒服师 :课文学完了 ,你们看着板书 ,有什么发现 ?生 :“亲切、舒服”四个字为什么越写越大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 ,你领悟了吗 ?生“亲切、舒服”越写越大 ,是作者的感受一次比一次深。生 :作者老舍先生刚走进大兴安岭 ,第一次听到这悦耳的名字 ,心中感到亲切、舒服。走进大兴安岭 ,看到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心中更加感到亲切、舒服。看到人与山融为一体 ,感受到大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作用 ,作者对大…  相似文献   

3.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撰写的。作者以“亲切与舒服”统帅全文,叙述林海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当根据文章的内容,抓住“亲切与舒服”的特点进行导读,使学生在林海的画卷中感到充溢于字里行间的对祖国林区之爱,进而感情升华:大兴安岭景美,物美,人美,社会主义祖国美。  相似文献   

4.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1.引入:本册学的《养花》、《风》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学老舍的一篇文章——《林海》(板书课题)。2,提问:①我国的什么地方是林海?②人们看了林海有什么感觉?(亲切舒服)3.初知课文内容:看到大兴安岭的林海,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二、紧扣内容明思路1.课文中几次谈到“亲切舒服”?(学生找出带这个词的三个句子,着上符号,再齐读。)  相似文献   

5.
师:作者来到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什么感觉?生:产生了“亲切与舒服”的感觉.师:清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亲切与舒服”?它们又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课文中?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亲切与舒服”.第一次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节中,第二次出现在课文的第六节中,第三次出现在第七节中.师:对.作者对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之感,就是作者写“林海”的原因.让我们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逐段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林海的.请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第一次的亲切舒服之感是怎样产生的?(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6.
<林海>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浙教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林海的奇丽风光与其"兴国安邦"的特殊含义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让我们不仅感到大兴安岭的"亲切与舒服",更体会到文章语言的"亲切与舒服".  相似文献   

7.
《林海》一课,作者老舍巧用各种修辞手法,把大兴安岭写活了,那美丽的景色使人感到亲切舒服,令人神往,作者笔下的大兴安岭像什么呢? 一、像云朵一样形态万千“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作者运用排比手法,不仅写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应该是德、智、美三育的有机统一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获得美的享受或熏陶,从而受到思想教育。下面以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中的老舍先生的《林海》为例,谈谈三者的统一问题。当学生带着“课文主要写了一些什么内容”这一问题初读课文后,便可感知到:大兴安岭是树木的海洋,那里岭多、林多、花也多,美丽极了。它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这里的“美丽极了”只是初步感受到的大自然之美。在探究大兴安岭如何美时,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深刻认识大兴安岭的自然美。首先从“总以为”和“看到它”之间的差异中,去体会“悦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让阅读既变成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受和美的体验,更变成一种“创造性鉴赏”,通过鉴赏将文本转换成具有学生个体个性色彩的文本,最终达到阅读的三层次:我看了——观看的层次;我想了——思考的层次;我懂了——理解、共鸣、评价的层次。教学过程一、扩展课题释“林海”1.调动生活积累,由“海”扩词激趣:大海、花海、人海、火海、心海、林海……2.读文释题——“林海”。大兴安岭是树木的海洋。大兴安岭是落叶松的海洋。大兴安岭的树木连成一片,成了树木的海洋,绿色的宝库。……二、依果溯因解“林海”1.速读课文,找出能说明大兴安岭为“…  相似文献   

10.
一、板书设计《林海》(五年制第十册14课、六年制第十二册14课)是著名作家老舍撰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无比喜爱的感情,是以感情贯穿全篇的。因此,我们可以抓住“亲切与舒服”设计板书: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林海》(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谁愿意谈一谈?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大兴安岭很美。生:大兴安岭的岭非常多,这里的林非常大,绿颜色很多,鲜花各式各样,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师板书:岭多林大绿花各式各样)生:作者看了林海的风光,感到亲切、舒服。(师板书:亲切舒服)师:同学们预习的收获很大。如果预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为什么说:“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师板书:第一)生:怎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  相似文献   

12.
《林海》(五年制第十册14课)是我国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中景丽、物美、情挚,读后令人感到无比的亲切舒服。景丽。老舍先生宛如一位丹青妙手。他写大兴安岭,着眼于绘形。你看那岭“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象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具有三重修辞格(比喻、拟人、反问)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彩面,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联想。文章以"亲切,舒服"为情感线索,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读景,发现美;画景,体会美;说景,感悟美;看景,欣赏美四环节,在初读中把握情感、在细读中感悟情感、在品读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我在南通县石港小学,作为如皋市选派的一名代表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上了《林海》一节课。这堂课是我最满意的课。《林海》是一篇抒情散文,老舍先生用饱蘸欣喜、赞美之情的笔墨,深情地描绘了大兴安岭奇丽诱人的风光,热情地讴歌了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根据课文前三层写景部分情深意浓、描写细致的特点,我采用抓一“线”、  相似文献   

15.
《林海》一课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是小语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作者亲临大兴安岭,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的感想,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指导阅读这篇课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而这篇课文是以“亲切舒服”为线索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教师要抓住这条线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初读全文,理清层次教师首先让学生带着  相似文献   

16.
笔者听了六七位教师执教《林海》一课,觉得一则板书有新意。在简笔画的基础上,教师如下板书:亲切舒服亲切舒服亲切舒服  相似文献   

17.
《林海》     
一、文章中的思路部分:“岭”、“林”、“花”、“联想到建设”、“联想到‘兴安’”,可在分析课文前,结合检查预习思考题时板书。二、在讲读各层内容时,逐一板书中间部分的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叙述的。三、在总结课文内容时,板书“感到亲切与舒  相似文献   

18.
再谈阅读课文的“目标教学”结构──兼谈“林海”的目标导读罗有岩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5)说说你若置身于林海之中,看到这青松、野花、红豆、小河会怎么想?3三读课文(1)说说作者由青松、白桦、大兴安岭的名字联想到什么?其间他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在教《林海》(第十册)一文时,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来写的,后面又说“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如果文章的标题用“兴安岭”不是更好吗? 《林海》这篇课文确实是围绕着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美丽的景色,并展开联想。但以全文的内容看,主要是围绕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来写的。“林海”一词有“象海一样辽阔的原始森林”的意思,这中间既有“美  相似文献   

20.
用《林海》做课文题目好吗?河南省夏邑县教研室杨继新《林海》(五年制·十册)这篇阅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描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由此而产生的丰富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挚爱大兴安岭森林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