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贵刊2005年第九期刊登了《“九一八”·柳条沟》一文,作者李辉以翔实的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奸诈。在广西永福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也有一些记载“九一八”事变的照片,同样可以充分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奸诈和凶残本性。永福县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一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一日出版的《东方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大连殖民统治区创办的日文报纸《满洲日报》及《大连新闻》自觉地承担起“文装武备论的先锋”及“统帅日侨的司令塔”的政治使命,在其经营的“独立王国”中,在单向度传播模式下牢牢掌控着话语权。在“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及“九一八”事变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进行着战争策动和舆论蛊惑,蓄意激发日本在东北的侨民及日本本国民众的强烈反华情绪,通过对新闻舆论的控制、编造及利用,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我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坂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是“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们三人的军事发迹史一定程度上就是日本侵华战争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前后,在东北比较有影响的民营进步报纸《国际协报》发表了一系列社评,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抨击其侵略行径,呼吁国民奋起御敌,热情讴歌守土抗暴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力量,从而赢得了普遍赞誉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梳理《申报》"杨月楼案"的报道过程,发现《申报》的新闻报道因为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明确报纸的民间定位、善加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探索新闻业务,才会使得杨月楼案的报道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赢得良好的民间口碑,提升报纸的民间形象。这些报道经验对于现代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翟宁 《东南传播》2010,(12):79-80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申报》前期的新闻理论:报刊的性质、报刊的功能、新闻的报道原则、新闻自由、新闻从业人员。这些理论,在近代中国报业发端之际,提高了人们对报刊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开创了"有闻必录"的报道方法,积极争取新闻自由,促进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余迎  刘文君 《新闻世界》2011,(7):147-148
本文从《申报》和《大公报》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结合它们的办报理念,比较两报在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申报》是旧中国影响力最大、经营得最成功的报纸之一。《申报》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现代报业经营管理的某些理念,对现今的新闻改革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杨殿林 《兰台世界》2017,(11):121-125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掩盖其侵略的本质,日本军部以及日本的舆论界一致认为满洲事变的发生是由于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附近的满铁铁路以及为了"维护日本在满洲的权益"而发动的"自卫权"。并且极力表现日本完全是受害的一方,是采取被迫的行动。这样的言论对混淆国际视听,影响当时国联的调查结果,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当今研究那段历史,对于日本的侵华行径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战争、经济等方面,对于其舆论的宣传以及当年为侵略发挥的作用,我们更应该警惕并且深入研究。这对于全面探讨当时的历史真相,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以及日本问题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70-1890年代的新闻话语中,"体例"是一个常见表达,主要指涉办报活动的原则或规范。围绕"体例"的长期论辩,彼时中文报刊构筑了一套实践中的新闻伦理观念。以《申报》为中心,论文试图理清19世纪新闻伦理的内涵、成因及历史意义。《申报》反复言说的"体例"包含了新式报刊向社会做出的种种道德声明,是一个松散但丰富的、关乎实践正当性的观念集合体。它阐述了报业的价值关怀、行动职责、操作规范及从业者品德等,"公开""公正"和"事实"是其核心追求。读者质疑、当事人申辩、官员干预、同行竞争等日常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互动关系,是促使其被频繁提出并反复辨析的动因。19世纪伦理观是近代新闻伦理讨论的起点,它初步明确了作为公共话语的报业活动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1.
潘怡安  杨凯乔 《今传媒》2010,18(10):170-170
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认为民国前《申报》的成功与对新闻内容的选择、报纸的编排和经营方式有重要关系,其中本文只论述《申报》对新闻内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学界曾数次探讨有闻必录,有着两点共识:一是该思想兴盛于19世纪80年代,其概念出现于1883年;二是有闻必录的兴起源于当时报馆规避言责的需要,具有争取言论自由的价值。本文从《申报》杨乃武案报道出发,尝试从另一角度来解读有闻必录的兴起,并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有闻必录在19世纪70年代已较为兴盛,其概念形成不晚于1876年;二是早期有闻必录不仅是规避言责的策略,它还发挥了另一更为根本的作用,即建构报刊话语在读者心目中的合法性地位,这与《申报》作为商业报刊的媒体属性有关。最后,文章从报刊与知识的关系角度指出,报刊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有着不同表征,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有闻必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历年皆举行纪念活动,《中央日报》亦大量报道社会各界纪念"九一八"的相关活动。通过对《中央日报》相关报道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进而剖析纪念活动所蕴藏的政治能量,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时期朝野各界对"九一八"纪念活动的定位,深化关于"九一八"纪念活动社会记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刘丽 《新闻爱好者》2008,(12):92-92
笔者近日翻阅《申报》时发现:从1905年4月1日至1908年6月1日的《申报》上,每一期的本埠新闻和国内新闻都在文后注上一个单字。本埠的较为单一,初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为记,7月份又有“见”、“休”、“近”、“基”四字。粗略地统计新闻内容后可以发现,本埠新闻的“五行”单字代表新闻发生的地点。  相似文献   

17.
李磊 《青年记者》2007,(18):57-57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不可忽视的一份与众不同的报纸,在充满模仿和"克隆"气氛的报业环境中,它仍坚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对知情权不渝的追求马克思新闻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新闻自由的描写和论述,"在这里我想引用一句罗曼.罗兰的话,他曾说过:‘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有人会说,‘既然不能不受限制,那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相似文献   

18.
<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即清文宗咸丰九年,也即洪秀全打出"太平天国"旗号的那一年,至今历时一个半世纪,是全美1500多家日、晚报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报,也是世界报坛令人瞩目的"报纸中的报纸".日销100余万份,全美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19.
20.
"丁戊奇荒"是清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灾荒,作为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的《申报》对此次灾荒进行了全面报道,陈述灾情、呼吁社会各界救灾,体现了"民生关怀"意识。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