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农历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爸爸妈妈都要在我们胸前吊挂一串香袋。袋中放着香气扑鼻的中药番粉。以期祛病避邪,祈盼我们一年康健吉祥。香袋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种很特别,形状像粽子,人们叫它“粽子香袋”。“粽子香袋”、做起来简易便当.材料又好找,我们大伙儿都能办到。这个月就要过端午节了,今年的端午节你想怎么过?你想不想亲手做一个“粽子香袋”.来美美自己.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来,别犹豫,和我们一起做个香袋过端午吧!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到了,又该吃粽子了。其实在端午节还要配戴香包呢!“香包”在古代称“香囊”,也叫“佩帏”、“容臭”。它的种类很多,但是以甘肃、陕西的香包最有名。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岁时习俗很多,我最喜欢的要数端午节了。按老规矩,中秋节是我们晚辈给长辈送东西表孝心,而端午节却是长辈赏东西给晚辈,如扇子、香袋之类。小孩子是端午节的主要角色,这一天除了门上挂菖蒲,吃“五黄”外,还要挂香袭。当然,最令孩子们兴奋的大事,就是包棕子,因为包粽子不光是为了饱口福,包粽子本身有很大乐趣。包  相似文献   

4.
一年前,我随爸爸妈妈从阿富汗来到中国义乌定居。老师告诉我,农历五月初五那天,我会和中国同学一起过端午节,而且还要亲手学做香囊。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过中国的端午节,心里特别兴奋。我急切地准备好各种需要的中草药:白芷、川芎、黄芩、山奈、甘松,以及一块绣满浅绿色花纹的漂亮绸缎和一挂“长命须”。到了这一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大家都拿出各自准备的材料进行比较、讨论。等老师介绍完制作方法之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我先把绸缎平铺在桌子上对折,剪成心形,再把绸缎边缘缝合,里子翻出来。接着,把中草药一股脑儿地塞进去。最后封…  相似文献   

5.
香囊:见于《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课文洼为“香袋”。据上句文意来看,是一种挂于小帐中的饰物。但三国繁钦《定情诗》曰:“何以致叩叩?香囊垂肘后”。则又为随身佩饰。香囊垂于肘后,殊有不便,从古人的服饰习惯来看,当是系于后腰,手臂下垂后则在肘后。又宋秦观《滿庭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悬挂香袋的历史已有千年以上。香袋中的香料(有艾叶、雄黄、香草等,中药店有售)具有消毒、除虫、治病的功能,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香袋给孩子们悬挂在胸前或戴在手腕上,孩子们总是欣喜万分,成年后还会留下美好的记忆。下面介绍几种香袋的制作方法: 虎形香袋: 选择各种色布进行裁剪:头面两块(图一)、耳四块(图二)、鼻一块(图三)、眼各二块(图四),王字一个(图五)。先把耳朵两块缝合,翻过来在边上缝上一圈开司米毛线。缝合面部,按图样部位装上两耳,留出下端翻口。翻过来后,塞进棉花和香料,将翻口处用针线收紧。用白胶将眼、鼻、  相似文献   

7.
葫芦香包     
端午节那天,王姨到我家做客,给我买了一个扁葫芦形的香包,我可喜欢了!瞧!那香包五颜六色的,正面是红色带着粉边儿,中间绣着“长命百岁”几个黄色的字。反面也是粉边儿,中间是黄色的。葫芦中心部分绣着一个红色的八卦图。香包上还带着一条红绳子。把它挂在脖子上,走起路来一摆一摆的,真精神。我吃饭戴着它,走路戴着它,睡觉也戴着它。我干什么都胆子大了,总之,戴着它,就像戴着我的护身符似的。有一次,它裂开了口,我赶紧让妈妈给我缝上。我和爸爸闹着玩,把香包拿出来,说:“爸爸,看法宝!”爸爸为了逗我玩,就故意往后一躲…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典籍作品《红楼梦》中“荷包”及其别称“香袋”和“香囊”的英译为例,剖析特色文化词汇在译文中的体现,探索解释式、替代式和淡化式的代偿翻译策略,得出的结论是:译者应基于语境,遵循文化协调原则,注重体现文化内涵,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保真”.  相似文献   

9.
我爱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说的就是过端午节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我们班的门口挂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本子,它的名字叫“家长放心记事本”。说到它,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那是在一个家长开放日里发生的事情。那天天气非常寒冷,为了防止幼儿户外活动时着凉,我们让每个孩子在班里放一件棉背心。遥遥的奶奶来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棉背心上没有绣名字,就请我抽空给孩子绣一下。当时,我满口  相似文献   

11.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唱遍大江南北的童谣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但不同的地方,过端午节的风俗各有不同。桂林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那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吧!  相似文献   

12.
端端的文字     
端端就是于子寒。写这篇小说的是男孩。敏感而忧伤。十五年前的一个雨夜,叫端端的男孩降生了。他生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和他的妈妈给他起了一个乳名,叫端午,后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懂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挂菖蒲、悬艾香、缝香袋、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来历。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主动搜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及诗词等方面的课外资料。3.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准备:菖蒲、艾草各一棵;小孩的虎头衣、虎头帽;龙舟竞渡的电影片断;菱角形香袋。  相似文献   

14.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你知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这首词里描绘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的特有景象吗?对了,是端午节。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喝雄黄酒等习俗。  相似文献   

15.
<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乡的龙舟大赛锣鼓喧天,家家户户挂艾草、系五彩绳、编蛋兜、做香囊,亲朋好友欢聚一桌,吃“五黄”、话家常……端午节是个充满仪式感和温情的传统佳节,我在这一天最期待的就是吃上几个香喷喷、胖乎乎的粽子了!端午的清晨,一股糯米的清香便悄悄地从厨房飘进我的鼻子——一定是外婆在包粽子!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进厨房,果然看见外婆在包粽子,便缠着她教我包粽子。  相似文献   

16.
苗族服饰剪纸是刺绣艺术的派生物。在制作苗族刺绣时,首先在绣面上将图案制作出来,然后用不同的绣制方法来完成。由于剪纸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又不弄脏绣面,给苗族刺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而苗族妇女一般喜欢使用剪纸图案作为制作刺绣的“蓝本”。苗族服饰剪纸苗语叫“给亩”,本地汉语叫“剪花”。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曾这样唱:“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苗族服饰剪纸历史之久远,以及与苗族生活的息息相关。这些古朴的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蓝本”被装饰在衣服的胸襟、肩、袖、围腰上,世代传承,成为苗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族徽。苗族支系复杂,服饰亦是不同宗支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7.
正鸟老师指点江山:端午节我们吃粽子、挂香包、涂雄黄、赛龙舟……本次的微任务是做端午小挂包,小挂包从端午节挂香包演化而来。过去每到端午节前夕,妈妈们会用绸子头和丝线缝制小香包,装着雄黄、丁香、艾草等草药磨成的香料。这些草药虫子们很讨厌,挂香包可以驱赶蚊虫。我们的小挂包比香包容易,孩子们自己就能做。  相似文献   

18.
顾绣是明代从上海民间发展而来的一种出自名门闽媛之手的阖阁绣。俗称“上海顾绣”。据明版《江府志》记载:“顾绣作花鸟、香囊,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其价也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在顾绣发展中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最为杰出。她在针法与用色上神妙独到,故世称阖阁“韩媛绣”。其所绣山水、人物、花鸟已达到《无不精妙》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操场的小路     
如果一个人没有头发;就不再美丽。也许是为了美丽,我们学校的操场就“绣”上了“花边”。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常把端午节叫作“粽子节”。把中秋节叫作“月饼节”,那么照这个套路,又该把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叫什么呢?要不就叫“礼物节”吧!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怎么关心这个节日原本的宗教意义,只是在这样一个日历即将被翻尽的时候,借着闪闪烁烁的彩灯和《铃儿响叮当》的旋律,为亲朋好友送上一份礼物,带去一句新年的祝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