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推荐     
学人谈治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人生有涯,学海无际。要想少走弯路,学有成就,就应该研究点治学之道。《学人谈治学》,以国内众多学人的治学经验,回答了读者在这方面渴求了解的问题。本书汇集了华罗庚、苏步青、周谷城、任继愈、冯友兰、夏衍、朱光潜、王  相似文献   

2.
青年学人是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人的主动性视角来看,青年学人成长之路是诸多要素合力的结果,是以人生境界为内核,以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治学环境等基本要素为外围的学术成功同心圆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学术成功同心圆是青年学人成长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3.
著述文献,是学人学术成果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学人思想、智慧、才华的结晶。历代广西学人著述文献,不仅记录、反映了广西学人、先贤的学术主张、学术思想,亦反映、体现了他们的学术精神,历代广西学人的著述文献所表现出的优良的学术精神,如积极向先进文化学习的精神,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与严谨治学的精神等,值得今天从事桂学研究的学人,尤其是从事广西文献研究的学人深入地挖掘与宣扬。  相似文献   

4.
陈平原以“学者的人间情怀”表达他对学人角色定位的独特理解 ,又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显示他作为学人的自觉与自律。其平正通达的治学态度与甘苦自知的治学经验 ,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也为情怀与境界的培养提供了诸多启迪。他的学人角色自觉 ,已成为学界的某种“现象” ,表征着百年学术薪火的跨世纪承传  相似文献   

5.
认为当前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不利于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尤其不利于培养严谨刻苦、求真务实的学风。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先生的治学精神、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以为广大学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自它一面世,立即被广为传诵,成为后世学人治学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7.
四川师范大学办学70年来,经几代学人孜孜耕耘,在人文社科学术领域形成了五大优良学术传统:即守成开新、止于至善的治学境界,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治学旨趣,关注西南区域社会、侧重本土的治学论域,注重"科际整合"、关注边缘学科的治学领域以及文献爬梳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治学路径,为四川师大扎实推进人才强校、质量提升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认真读书和治学功力的关系,是人们都懂得的。治学功力,反映了一个学人的多方面修养,但多读书,善于读书,毕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白寿彝先生在《要认真读点书》一文中写道:"只要能认真读书,读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术体制下,中国学人应采取怎样的读书方法和治学理念,传统与现代如何对接,是中国学界一百多年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桑兵主持编纂的《读书法》辑录中国传统儒家和近现代学人的读书方法,侧重历代读书之法、读历代书之法、一般读书之法、读书与治学,散见中求取贯通,为人文社会学科提供了如何读书以及怎样治学的门径,但该书瑕瑜错陈。先秦诸子各有读书路径,该书对儒家之外的先秦诸子和先秦典籍重视不足;儒、释、道三种读书理念在中国古代并行不悖,该书对佛道人物探究不深;近现代学人中,该书没有详列康有为的读书方法。总体来看,桑兵的读书理念依然在传统的藩篱中徘徊,忽略对现代学术本质的关注与探讨,与现代学术体制下的读书理念和研究方法尚有距离,缺乏对中西古今问题的建设性解答。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9,(3):101-108
<正>一《太原学院学报》约我为"学人治学"栏目写篇有关治学问题的文章,我没有答应。因为自己在学术研究中没有做出大的成绩,实在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最近编辑再次来函约稿,且指点我说,你就围绕你的治学过程,将你主要从事了哪些研究,怎么做的,有何得失写一写就可以了。恭敬不如从命,那就不揣谫陋谈点个人体会吧。  相似文献   

11.
钱穆认为,从专门与博通的视角来看治学,可以将其过程分成专门之学、博通之学、建基于博通之上的专门、成家而化四个步骤。"只知专门,不求通学"与"未曾入,急求出"这两种学风因与上述治学步骤不合而遭到了钱穆的严厉批判。鉴于上述两种学风在当今中国学界依然比较常见,因此,钱穆基于中国学术传统的治学建议对于今日中国学人的成长与中国学术传统的重建必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代学人"栏目旨在推出知识界中最富活力的学人和思想,希望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与争鸣。第一篇文章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教授王德威先生在大连大学演讲的录音整理稿。王德威先生对于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影响无需赘言,他在这篇演讲中对文学观与中国现代文学家的自我期许做了极富启发性的讨论。这里的核心概念不是文学,而是"文学人";核心议题不是文学如何建立了人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而是文学人与现实的关系如何通过文学想象得到塑型。这一视角对于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颇具方法论的意义。第二篇文章是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的周流溪老先生的来稿,文章通过记述导师伍铁平先生的治学生涯,  相似文献   

13.
经世致用是中国学人治学的意义,宏博会通则是中国学人追求的目标。二者统一于儒。儒家精神乃我们国家民族基本的传统精神。在这种精神渐渐暗淡的今天,我们试图通过梳理近现代通儒钱穆先生为人为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来探讨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卞孝萱先生的"钱学"研究注重对钱锺书家世、生平的考察,对钱锺书与前辈、同辈学人交谊的钩稽以及对钱锺书学术思想、创作风格、治学特色之抉发阐释,具有自觉、敏锐的学术意识和深刻、创新的问题意识,史料翔实,理据充足,考证严谨,文史互证,持论中肯,体现了卞先生专通坚虚的治学风格,在"钱学"研究中独树一帜,金针度人,示范后学。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他在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佛教文化研究等方面造诣精深,成就斐然。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论著中闪烁的学术智慧,早已为他的同辈学人推崇和肯定。  相似文献   

16.
张文勋先生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古典文艺美学教学和研究的四十多年中,出版了学术专著十多种,发表了学术论文百余篇,著述质高量大,先生治学,不仅颇有学术建树,而且重创作实践,所作诗、词、文,为人们所称道。学习先生治学之经验,对青年学人无疑极有必要。我们有幸师从张先?..  相似文献   

17.
当下教授治校遭受的实践冷遇正动摇着"大学人"的教授治校信念,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因是人们对教授治校实践产生的两个原生问题——教授有必要治校吗?教授有条件治校吗?——的认识深度不够所致。教授不仅需要参与治校,而且最有资格参与治校,是落实教授治学的根本途径。教授治校的正当利益诉求在于它能保证大学学术力量的牢靠存在与持续发展,能...  相似文献   

18.
清嘉道年间的西北史地研究被后人称为“显学”,经世致用精神复活的主要代表.经世名家辈出,经世名篇颇丰.江南西北史地学人沈垚作为嘉道年间西北史地学者群中的一员,他以其经世之作《新疆私议》而闻名遐迩,后人研究较多.但他早期是一位沿袭传统舆地学治学理路,深受乾嘉学术影响的学人,他早期的众多作品都是沿袭考据学的脉络而作的传统舆地学.他能够由治“舆地之技”转变到治“有用之学”的道路,有诸多原因.本文就其治学道路转变的诸多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得知他走上经世治学道路的缘由,同时,也明晰嘉道年间西北史地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9.
顾颉刚与董作宾都是著名史学家。顾、董交往持续三十多年,两人学术思想关联甚深。董氏步入史坛之初,与顾氏在"民史建设"领域多有合作。1928年后,董氏与傅斯年埙箎相应,治学渐入运用考古资料重建古史方向,与顾氏产生分歧,进而分道扬镳。20世纪初叶,正值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折关头。顾氏与董氏先笃后疏的关系以及治学理念的互动,反映了时代学术风气的变迁、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替对学人治学取径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一代学人王国维承前启后,在学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引领着后世学者不断的开拓、前进。这固然离不开贯通中西的渊博知识,同时也不能低估其会通中西所形成的科学的治学方法。在其所研究的各个领域无不凝聚着、闪耀着这种科学的治学方法。在细读《宋元戏曲史》的基础上,从系统方法、分类法、文献证据法、二重证据法、考据法、比较归纳法、阙疑法七个方面阐述王国维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对学术研究方法的理解,提高学术研究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