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阻隔:源于课程改革与文化之间的张力过大 课程改革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它一方面要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会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相比较而言,课程改革对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大于它对文化的反作用,这是因为,“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与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2.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3.
从山术阻隔诗的形成、在《诗经》中的表现以及作为补偿机制出现的登高、舟船意象等方面探讨《诗经》山水阻隔诗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改革应在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下,把握正确方向,遵循基本原则,找准改革重点,采取稳健策略,重点改革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及专业需要不相适应、教学模式与知识掌握及能力提高不相适应、评价方式与实际应用及素质提升不相适应、教学效果与课程目标及教学投入不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变革,当然这种课程文化不仅仅是教材文本承载的文化,更包括由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整体文化意蕴的重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大量的西方课程理念移植过来,这些概念、术语、理论都是在西方文化与语境中产生的,一旦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必然与中国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对于长期浸染于中国文化中的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惰性因素.探寻它们存在的原因并突破这些惰性因素,不仅必要而且迫切.突破课程改革实践惰性的基本策略包括:使课程改革与学校"校情"相适应,注重学校组织特性的适时调整.由面面俱到走向引导调控;增强教师的自我认识,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师文化;提倡多样化的课程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倡导一种人本、民主、平等、创新、对话、合作、多元、开放的反思性实践文化,倡树自主创新、勇于负责、敢为人先、不畏艰辛、热情自信的精神。这对改良民族文化与现代新型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课程改革的种种不完善与之它在文化意义上的作用相比是可以宽容对待的。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西学范式所造成的文化影响,让课程改革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应成为课程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则。而把中国文化经典以完整的文化表象、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纳入现代课程,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综合课程,则是结构调整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改革的深化期待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新突破,这就亟需勇于打破僵局、冲破瓶颈的课程改革英雄们,开创课程改革新天地,以引领课程改革未来前进的方向。以往的实践证明,典型引路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的路径依赖,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当下,各级政府、学校、高校及科研院所都应高度重视,挖掘、扶持、培植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和榜样,尤其是政府要发挥行政主导作用,让典型引路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力,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课程作为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课程改革就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同时相应地增加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重构,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传统的内容,使课程能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互交融的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1.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文化的地位与力量日益凸显。这种变化在课程改革中更加显著。以往的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存在自在性,并没有从文化的视角为课程改革提出自觉地路径,致使课程改革摆脱不了钟摆定律。为了更好的确定文化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发挥其力量,有必要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文化矛盾、文化反思与批判以及文化观三方面分析了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揭示课程改革发生、发展规律,为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价值引导和方向把握。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品质、视野与旨趣。它要求教师在认识上必须突破“确定性”的课程逻辑、“基础性”的课程旨趣、“认同性”的教学模式、“筛选性”的教学评价,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因为陈旧的思维方式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夭折或最终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信息技术文化对课程基础的冲击性影响和对课程改革所体现出的特性研究入手,指出信息技术文化中课程改革应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转向信息技术文化论,并提出改革的目标是信息化课程,实现的过程是课程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与同行谈起课程改革,常常听到“难啊”的叹息;谈起高考改革,则更怀敬畏之心,连连摇头,“很难”!的确,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各有各的难处。  相似文献   

15.
文化选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由于课程改革者难以摆脱文化主位意识的左右,课程改革的文化选择的中立与平衡的假设只能是一个不现实的神话。统治阶层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具有对课程知识的绝对选择权,会更多地倾向于主流文化。面对多样的社会文化,课程文化选择有探寻文化的普遍性与顺应文化的多元性两种思路,但都应以民主公平为原则,建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和而不同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6.
立足文化角度思考课程改革问题,彰显了课程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规范层面的文化逻辑相互分离、共享价值的文化再生产冲突、潜在假设的文化导向偏差,造成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受阻。因此,立足学校文化重建的思考向度,在学校文化本体追问的内在向度中,应形成潜在假设下的反思品质、催发价值观的性向转变、保持规范与文化的适度张力;秉持"全"的统筹品质,在关系思维的外在向度中,以学校文化的关系耦合性、发展可持续性为坐标,使课程改革在发展过程中得以"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7.
刘萍 《中等职业教育》2013,(8):14-15,21
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课程改革的重心已经由软硬件等方面的基本建设进入到了课程体系及内涵建设的深水区,课程体系及内涵建设的核心目标其实是课程文化的建设。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多年,在工作过程中对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设方面有些拙见,现结合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将之提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文化建设处于与西方"相离"的状态,但改革开放后却步八与西方近乎"重合"的危险境地.这种远离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主动放弃课程文化"自我区域"的倾向导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上的过度推论与课程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应是一个拓展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捍卫"自我区域"的过程、对西方课程文化的学习应注重在传统课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9.
课程研究文化转向是社会变化对课程改革提出的客观要求, 是当今社会研究和课程研究认识发展的必然。课程改革是一种文化实践, 分析课程改革文化研究的旨趣, 可以揭示课程改革作为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课程改革的实际运行和存在方式, 为人们正确理解课程改革和采取恰当的行动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应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转向信息技术文化论,并提出和分析了改革的目标是信息化课程,实现的过程是课程信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