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学有规律,教无定法。”强调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规律时,教师必须因文因人而异,灵活地择取诸多教法中最有指导性和实效性的教法。课堂结构要“常中有变,变中有常。”整个教学流程应能在已掌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如此循环上升,教学便可左右逢源,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3.
董亚荣 《教师》2011,(24):112-112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简单得再不能简单的一个公式;牛顿第二定律,不是重要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越是简单的也是越难的。无数一线教师为能够设计出一节精彩的探究课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但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完美中透着残缺,精彩处显露不足。  相似文献   

4.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简单得再不能简单的一个公式;牛顿第二定律,不是重要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越是简单的也是越难的。无数一线教师为能够设计出一节精彩的探究课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但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完美中透着残缺,精彩处显露不足。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析了目前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类型;对高职类“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科目定位,教材切入点的选择,教材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授课对象的需要和授课方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论述基础上设计了高职类“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编写提纲。  相似文献   

6.
7.
8.
常规管理的“常”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管理的“常”与“变”全国教育管理网总编室王长良王强校长治校多注重常规管理。常规是在对特定时空、相对静止有序的事物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矩。常规的继承和借鉴,不但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校长治校,历来钟情常规管理,也并非没有缘由。因为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借“科学”的名义和“伪科学”的棍子,以周易学、中医学等为切入点,打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科学”本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先哲们也在追求真理。与西方“科学”分科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特点为“整体而学”、“综合而学”,《周易》、《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都可以做代表。  相似文献   

10.
章士钊曾言:历史是一出“动动相续的整剧”,指定一时间点说“此某时代也”,“此某时代与某时代之所由分也”,是“皆权益之词,于理论未为精当”.①这个提醒无论对中学还是大学的中国近代通史教学都极为重要.因为所谓“中国近代通史”,最重要的字眼落在“通”上,而非“近代”上.要真正将“通”落实,中国近代通史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则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曾五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然而,其文化的质核并未发生变化,从传统文化质核不变的整一性上讲,其对立性也是很强的。这样强有力的整一性从根本上讲是由人的生存繁衍的需要决定的。这之中,既有它的社会性,也有它的自然性;既有群体性,也有个体性。就个体讲有心理调节的需要,也有个人年龄、体质、细胞活力及“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挽救民族危机、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恩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为这一结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者问的相通相近之处又赋予它们以结合的理论上的可能。在中国共产党这一结合主体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服务中国革命为宗旨,科学认识、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诗创作中各种问题的积压,以及新诗创作本身所面临的整体性困境,新诗理论研究界的回应之声日益自觉与迫切。近年,西南大学吕进先生连续发起举办三届华文诗学名家论坛,对新诗创作所暴露的各种弊端及时予以理论上的清算与探讨,其理论建构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此次,由吕进先生所设计的探讨新诗“变”与“常”关系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14.
梁美秋 《班主任》2011,(3):52-53
学校的常规课程表中,每周都安排了一节班会课。若每节班会都是班主任唱独角戏,常规班会课就会成为学生讨厌的课。我一般是这样上常规班会课的:首先是本周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雷打不动;然后是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尽可能做到  相似文献   

15.
杨莉 《四川教育》2008,(6):32-32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大都遵循着凯洛夫“组——复——新——巩——布”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上,教师传授,学生接收。这样的课堂在知识传授上效率很高,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束缚了学生的发展。随着先后几次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总结既往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关系的思考张连生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文化文化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现象.说其简单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无时不在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活动,说其复杂,是因为每一个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几乎都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据有关材料介绍,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经济基础、中西文化交流、科技革命三个视角审视了世纪之交的中国传统文化命运: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有随经济基础变化的一面,又有历史继承性一面;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本能的寻根情结可以理解,但不是理性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接受具有现代化色彩科技文化的洗礼,才能继承发展,才具有现代化的韵味,才能迈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文化冲突是近现代史比较显著而又尖锐的文化现象,焦点集中在东方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上,进行文化比较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将世界各种文化进一步融合与消化,然而片面的持文化优劣论调,而臆造文化冲突,进而激发思想冲突、政治冲突是不符合世界经济、文化、政治一体化的,因此通过对持东西方文化优劣论观点的分析和批判,解析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及物质财富,对于全世界、全社会有着共同的促进作用,进而表明对待不同领域的文化,应持有"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取舍观点。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佛家认为世间一切无常。用变与常估量世间万物,“变”显而易见,“常”难以指认。要辨析新诗的“变”与“常”,不妨将其置于新诗发展史中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