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作的著名讲话中,多次论及鲁迅。这些关于鲁迅的论述,涉及鲁迅的诸多重要方面,内容博大精深,笔者试作探讨。其一,肯定了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在与梁实秋的论战中,鲁迅先后著文《流氓的变迁》、《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驳斥了梁实秋超阶级的文艺观,阐述了文学的阶级性,揭露了“新月派”充当“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抗战初期,梁实秋曾宣扬“与抗战无关论”,受到文艺界进步入土的批判。毛泽东在(讲话》中分析剥…  相似文献   

2.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学的发生离不开西方学的影响,学批评也同样。上个世纪20-30年代,经过学衡诸子的引介和梁实秋的宣传,白壁德的新人主义一度在中国旅行,二派借助于该理论批评中国现代学。前坚持“以道德为本”,认定道德是学批评的标准,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突破了道德的樊篱,背离了人心,受批评是理所当然的;梁实秋则坚持作为人性的最高节制的“理性”才是学批评的准星,学批评尤应注重“历史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梁实秋是新月派的文艺理论家,在二、三十年代系统地宣扬过资产阶级文艺观,遭到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家的有力批驳。这方面的情况人们都有熟悉,不再赘述。 在诗歌创作的不少根本问题上,也暴露了梁实秋的资产阶级立场和文艺观。 梁实秋抹煞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反对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五四”时期,当俞平伯提出新诗必须表现人生,批评和描写人生,引导人生向善,从而促进人生以及提倡新诗平民化时梁实秋认为艺术是“超于善恶性而存在的”,其效果只是“供人们的安慰和娱乐”;诗“绝不能建筑在真实普遍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激情     
孙惠芳 《师道》2007,(7):36-37
梁实秋曾动情地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开课讲古诗的情景,说讲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竞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这其实是一种师生双方身心愉悦、情感交融的美好境界!——学生呢,  相似文献   

5.
由重庆市化局、重庆市作家协会、北碚区人民政府和西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纪念梁实秋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雅舍小品》讨论会”在重庆北碚举行。梁实秋先生抗战时期曾在重庆北碚的雅舍寓居7年,期间创作和翻译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为其时创作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6.
从浪漫主义战士到古典主义的捍卫者,梁实秋经历了人生重要的思想转变。宣扬“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观而忽视了文学的阶级性,注定了梁实秋在中国文坛的是是非非。本文仅旨在通过对梁实秋文艺思想作一个历时层面上的疏理、简述,以此期盼能深入了解这位长久以来被列入“右翼”文人的梁实秋先生文艺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鲁迅30年代杂文的批评范围极其广泛。他为了捍卫左翼文学,对“第三种人”的错误言论进行了驳斥;为了坚持文学的阶级性观点,对梁实秋作了有力批判;为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统治阶级利用孔子奴化人民,对尊孔大加砭斥。人们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及对方的文章,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全面认识鲁迅本人,就容易理解鲁迅批判孔子和梁实秋等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在21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理论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写作中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梁实秋先生曾有过一番精辟的阐述:“想象就像是一对翅膀,它能鼓动生风,扶摇直上,能把你带到你的目的地,也能把你带到荒山大泽穷乡僻壤或是九霄云外的玉宇琼楼。”所谓“驰骋想象”,就是指在写作中要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对鲁迅、梁实秋的著名论争作出新的阐释。文章认为,这些论争不是阶级意识的分歧,而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从本质上讲,梁实秋所代表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正统”观念,而鲁迅所代表的却是反传统的“异端”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高中语文第三册,选自《二心集》)是鲁迅先生三十年代批驳买办资产阶级文人梁实秋时写的一篇杂文。杂文者,从文章的大类看,属于议论文体。从思维方法看,议论文运用的主要是逻辑思维,即通过逻辑推理来论证和揭示其思想观点。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应该以它的逻辑特征为出发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论证线索,理清文章论证的层次和特点。 这篇杂文的题目比较特殊。它表示的文章完整的论题乃是: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但它却省略了判断的主项(梁实秋)和联项(是),实际上只标出了论题…  相似文献   

12.
鸟侣     
鸟侣●伍振戈“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好喜欢《橄榄树》中这样的句子。每次轻轻唱起,都会情不自禁地仰望头上美丽的蓝天,盼望能看到那美丽的飞翔的小鸟。鸟的美丽我敢说是无与伦比的。梁实秋先生曾形容“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是新诗中的现代古典派,“上承中国古典和英国浪漫派诗风,与二十年代中国抒情诗相连,并接受美国文学的启发,调和中西文化,纳古典于现代,深广透达,融会了多种文化而不离其宗”。他的诗歌既富时代气息,又洋溢着古典浪漫情怀,给予现代诗歌焕然一新的面貌,字里行间闪烁着灵动的情韵和任侠之风。梁实秋称他:“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相似文献   

14.
研究梁实秋当然早已不是禁忌,而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但能够不存矫往必须过正的心愿,而是客观评价也颇为不易。本文从梁实秋先生新人文主义批评论入手,得出“理性的意义,节制的价值”这样的结论,尽管不是什么行新立导,但也绝不陈腐,应该是作者较为独到的见地。为大潮未退的梁实秋研究增添了一朵小小的浪花。  相似文献   

15.
王永 《阅读与鉴赏》2002,(11):28-29
梁实秋(1903—1987),1915年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留学,于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归国后曾任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教授,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梁实秋就读清华期间,即发表过新诗和散文,三十年代则以文学评论成为“新月派”的骨干人物。抗战时期发表系列散文“雅舍小品”,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于自然平淡处着笔,文章朴实隽永。幽默风趣。不仅自成一家风格,而且为中国的现代散文创作拓出了新的境界。此后,他又创作了《雅舍小品续集》、《槐园梦忆》,也一直受到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6.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来许多学者对梁实秋人格魅力的评价.从梁实秋的经历来看,其“兼济天下”的抱负的时间并不很长,而转向“独善其身”,这个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含义.“独善其身”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人们往往忽视了它在乱世与治世中所包含的不同涵义.梁实秋在抗战时期倾向于独善其身,其实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妥协.梁实秋的散文语调温和却又包含着讽刺,但作者显然无意于深刻揭露、大声疾呼.  相似文献   

17.
小钝 《今日教育》2014,(1):61-61
梁实秋是上个世纪的文学大师、了不起的翻译家。如果要拿四个字来形容他,“温柔敦厚”大概是最恰切的。当然.梁实秋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相反,他为了“规矩”常常得罪人。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曾说过:“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  相似文献   

19.
几乎象加按语一样的不费笔墨,便使梁实秋的反动面目暴于光天化日之下,可说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我们常说鲁迅的杂文象匕首。这篇文章是相当典型的。文章可分三段:开头到“我可怎么能知道呢?……”为第一段;之后到“称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第二段;余下为第三段。第一段主要是引述梁实秋的反扑辩白,以为反面材料。文章开门见山,简明地交代了梁实秋的文章的由来后,即用“先据……再下……于是……”这一长句迅速地摘引了梁实秋的自云“我不生气”的文章的原文,重在摆出他的所谓“疑问”。这个“疑问”总起来说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一番狡辩,否认他是“资本家的走狗”;二是从“我还不知  相似文献   

20.
噜噜 《教师博览》2004,(4):11-11
秋冬时节萝卜上市,鲜甜可口,有人称其“大人参”。萝卜煮汤,本是家常菜,但大作家梁实秋却有一段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