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大线金矿床属热液矿床,与许多热液金矿床一样,控制本矿床的矿化构造主要是脉动构造。长期以来人们虽已知识到了这种构造形式,但对它的成矿作用意义不够重视。作者是在对南大线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研究中,认识到了这种构造形式的控制矿化及成矿意义,本文着重描述了这种脉动构造的特点及成因。  相似文献   

2.
东峰顶金矿区破碎带型金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通过对矿体特征、矿石成份、成矿期次、金的富化、围岩蚀变等特征的研究,指出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金矿是中型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严格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共发现11条工业矿体,0、Ⅰ、Ⅰ—1、Ⅴ、Ⅴ—1号矿体规模最大,矿体膨缩现象及分枝复合明显,给探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矿区应力场分为3个阶段,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成矿期NNE向断裂处于张扭状态,有利于矿质充填、沉淀,而此期,NNW向和近SN向断裂恰处压扭状态,不利于矿质充填,因而造成矿体均为NNE展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断裂构造及其活动性分析入手,结合地形、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讨论了库区蓄水后可能产生的坝基渗漏及绕坝渗漏问题。库区发育了NNW、NW、NE及NEE向几组断裂,但它们的大多数为压性或压扭性断裂、断面闭合、构造岩硅化甚强、致密坚硬、整体性良好。而张性断裂又多被后期岩脉充填,且与初选坝址平行分布,有利于防止库区内外水体的沟通。同时库区的所有断裂均未见其切割全新统地层。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库区几条主要断裂的最后一次活动时间发生在晚更新世初期,目前属于不活动断裂。基于各方面的分析结果认为,库区水体向外渗漏或相邻海域海水向库区灌入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在矿床定位预测中,提出了根据成矿信息进行成矿预测应采用的四项基本原则.通过滇东南地区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成矿预测的地质准则、地球化学准则和地球物理及遥感解译准则.最后,对于曼龙沟地区深边部及外围找矿进行了实证研究和预测.对于滇东南地区的外围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康定县黑金台子白金台子岩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类型。成矿区域构造位置特殊,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受到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该矿区所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等进行分析,认为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加强综合找矿,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吴波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4):118-124
贵州纳雍水东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缘,是黔西北铅锌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铅锌矿具有构造控矿的明显特征,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地层主次断裂交汇处或断层破碎带中。铅锌矿源层初步形成于晚震旦世,基底的铅锌物质和海侵带来的陆源物质被藻类吸附与硫离子团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矿源层。包裹体研究表明,矿源层形成后,至少经历了大规模成矿作用和后期叠加改造两期成矿作用,并划分出成矿物质的初步富集、大规模铅锌矿富集成矿和后期构造运动对铅锌矿形态的改造三个成矿阶段,对应于矿源层形成和两期成矿作用。通过与典型MVT型、SEDEX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认为纳雍水东铅锌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并提出了找矿标志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闽南粤东沿海地区NW向断裂构造与沉积建造、地貌特征、地形变、热震效应和地球物理特征等关系分析,确定本区的NW向断裂带是仅次于NE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的又一组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由于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的差异,使NW向断裂经历了张性(或张扭性)—压性(或压扭性)—张性(或张扭性)三次断裂性质的转变。晚第三纪以来,本区主要受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应力方向由NW向转为NWW向,造成NW向断裂张裂性质的增强,火山喷发,中基性岩脉的侵入,地貌上表现为以断块作用为主的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并在收集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的有限模型,结果发现与NW向断裂构造的方向和性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区域应力场方向为300°,而从节理统计,和震源机制及实测资料等求得的最新一期应力场分别为300°,280~300°及290~317°。从而说明本区的应力场是晚新生代应力场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滥木厂铊矿床产于NE向滥木厂鼻状背斜核部和近核部,并严格受控于与背斜关系密切的NE向断裂组。实际地质资料和模拟实验研究都表明,该矿床控矿断裂为同成矿断裂。对该矿床同成断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其受多种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0.
对粤西NE向的四会—吴川断裂带新构造时期的活动特征进行了讨论。该断裂带在晚第三纪—早更新世主要表现为控制断裂带内及其两侧的断块差异升降;中更新世为第四纪活动高峰期(断层物质年龄集中于49~30万年),并以压剪性、蠕滑为主要特征;晚更新世早期部分NE向主干断裂和NW向断裂仍有活动,且NE向断裂主要呈张剪性,NW向断裂主要呈压剪性。据河流阶地剖面资料,该断裂带在Q_2—Q_3主要活动期中的差异运动速率<0.013c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近地表或地表活动趋于微弱,但对地震、温泉的分布仍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新构造时期、该断裂带不同地段构造活动的强度、方式、性质均有差异,表现出空间上的分段性。  相似文献   

11.
以重力资料为基础,对张家口盆地及邻区的重力场及断裂构造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区内重力异常特征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局部凹陷区以低值异常为主,隆起区为高值异常,研究区内基底起伏较大;张家口盆地断裂构造方向性明显,北西-北西西向的断裂占主导地位.盆地内断裂构造的发育受北西西向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北北东向山西断陷带的复合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兰州-白银地区的构造特征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对研究区的重力场进行了研究.推断了研究区断裂构造体系,探讨了该区地震与重力异常、断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NWW-NW、NE、NEE、SN向四组断裂,其中NWW-NW向为主干断裂,是控制区域地质体分布的主要构造因素.地震受重力梯级带和断裂控制,中强地震受NNW断裂控制明显;微小地震与NWW、NEE向断裂关系密切,重力梯级带是地震潜在源区的一个重要标志,为该区地震活动认识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查明岩脚—牛倮河铅锌矿床成因类型,结合区域成矿背景,深入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矿组合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同时对控矿构造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I1、I3及I4矿体赋存于下白垩统景星组地层内,I15、I16矿体则赋存于中侏罗统和平乡组,含矿岩性均以石英砂岩及泥质砂岩为主;有用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及黄铁矿为主,多呈细脉、细网脉状及团块状产出,表现出典型的后期叠加特征;矿化(体)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NE向的F10及近SN向的F4、F5为含矿断层,近EW向的断层与褶皱则共同控制着矿体产状;矿床受早期沉积成矿作用及多期次构造作用的叠加改造,属沉积-改造型多金属矿床,地层岩性、构造及围岩蚀变等是有利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实际工程中的岩体总是处于三向应力状态下,研究三向应力状态下岩体强度和变形特性,对于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以某水电站工程项目为依托,对水电站左右坝肩的蚀变岩做了大量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处理,得出了蚀变岩的抗剪强度指标与围压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分阶段本构模型。在蚀变岩的力学特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工程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三水型铝土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除了超基性岩和纯石英岩外,其他所有的岩石在某种条件下均可成为三水型铝土矿床的成矿母岩。我国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纬度不大于北 纬26℃的温湿交替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年降雨量不小于1000mm的低缓山丘最有利于成矿,成矿时间不得短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16.
以野外露头观察、钻井岩心分析为基础,对鲁西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其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伸展构造的形成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平面上,研究区最大主压应力以NW-SE向为主,与一系列NW向伸展断层近于平行,促使一系列逆冲断层发生负反转为伸展正断层;剖面上最大主压应力近铅直方向,研究区整体处于伸展状态,与平面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问题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矽卡岩型铁矿床在我国广泛分布,是我国富铁矿石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主要铁矿床类型之一.文中通过对大冶铁矿床矿体的成矿过程、成矿作用及控矿规律等的分析,为以后此类矿床的找矿和探矿提供资料,同时还能为矿山深部找矿勘查和工程布置提供参考,此外能为今后在盲矿和隐矿找矿勘查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向阳坪铀矿床赋矿围岩主要为香草坪岩体(15γ)与豆乍山岩体(2-25γ),断裂构造切割两岩体及其接触带等部位,控制了区内铀矿体及其异常点带的分布。因此,利用该两岩体的放射性本底差异,通过分析钻孔γ测井数据,对向阳坪铀矿床赋矿围岩的岩性进行识别与划分,为准确地划分岩体接触带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岩体接触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铀矿体(化)之间的关系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向阳坪铀矿床赋矿围岩主要为香草坪岩体(15γ)与豆乍山岩体(2-25γ),断裂构造切割两岩体及其接触带等部位,控制了区内铀矿体及其异常点带的分布。因此,利用该两岩体的放射性本底差异,通过分析钻孔γ测井数据,对向阳坪铀矿床赋矿围岩的岩性进行识别与划分,为准确地划分岩体接触带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岩体接触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铀矿体(化)之间的关系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宏观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属性,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长堤潜山进行精细构造解析,建立全新的长堤潜山构造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质的构造进行重新识别,改变前人只有张性和扭性构造发育的解释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活动整体西强东弱,平面上逆断层以北西走向为主,正断层主要呈北东走向,张扭断层主要近南北走向。早期北西向逆断层多被晚期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层切割改造。同时,不整合及断层活动性分析认为,长堤地区主要经历海西期初始挤压变形阶段、印支—燕山期潜山主体形成阶段、喜山早期拉张断陷改造定型阶段、喜山晚期披覆兼走滑调整阶段4期主要变形,恢复关键变形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为长堤潜山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再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