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9,(4):117-120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外国文学》课程同样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课程思政。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师既要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育的路径,也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课内课外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施,达成人文素养与外国文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外国文学与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背景下,开展外国文学与文化教学活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选取精华内容,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体悟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采用比较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与认知,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弥补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怎样自学︽外国文学︾李锡龙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文学》课程开考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开考次数的增加,为《外国文学》课程的题型设计、范围分布、难易区分度的掌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这一课程的考试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客观化;与此同时,《外国文学》考试用教材...  相似文献   

4.
《外国文学》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播文学知识、培养文学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依托外国文学内蕴的人文精神,并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及科学评价机制等导引人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日益受到重视,外国文学作为文科教育的一门专业课,其课程思政建设亦十分重要。外国文学体量庞大,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但当前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不少问题,诸如各方认识不到位、教师能力有欠缺、保障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不足,应进一步提高外国文学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校统筹管理,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将教学改革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开创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是高校公共文化课,人文素质教育主干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大学语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精神素质有效而可行的课程。我国文化博大精深,集中体现其精髓的大学语文作品涵盖了丰富的内涵——爱国主义、亲情、价值取向等。  相似文献   

7.
外国文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担当着重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贴切的作品慢慢渗透,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去实现,而教学手段也应丰富多样,如多媒体教学、电影教学和改编戏剧等。只要发挥外国文学课程的优势,一定可以为人文素质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已引起教师、家长、社会和专家的广泛注意与担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古代文人身上的人文品质主要表现在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刻苦学习、清高自律、乐于助人、博雅弘深、开朗通脱、识礼重义、重视亲情、亲和自然等等方面。若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并使学生有效吸收这些人文品质,将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等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将会成为当代中文系大学生了解历史、认同历史、接通历史、改变现状、优化未来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9.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刻,大学应该成为新启蒙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因本土思想资源的缺乏和启蒙精神的异质性而赋予了《外国文学》课程更多的启蒙责任。文章厘清了"新启蒙"的概念,回顾了中国艰难的启蒙之路,主张以《外国文学》课程为载体,以普世价值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使他们成长为思想解放、人格独立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因其丰富的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而承担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功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既是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以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11.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家长、社会对此有责任,教师更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外国文学课程集中了人类心灵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履行这一使命就理所当然。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德育,也包括美育,因为真、善、美三者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任重道远。以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出现在各专业学生视野中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程,以其跨国家、跨文化、跨时代的特点,以及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内涵,在伦理教育、内在自我成长教育、现代化人格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教学方法可尝试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多样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外国文学是一门蕴含丰富的多元文化素材、具有多元文化教育功能的课程。高校外国文学教师应该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调整教学体系,突出外国文学史的多元文化因素;采用比较教学法,丰富外国文学课程的文化含量;开设多元化选修课,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丰富着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愉悦着他们的身心,提升着他们的人类情感,更促进了社会交往,激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史》、《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这三门课是与外国文学有关的课程,由于它们针对的对象不同,因此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外国文学作品选》主要是外国文学名篇名章的选读,着重的是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不求文学史意义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外国文学史》即对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框架进行简洁、明晰的勾勒与描绘,力求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涉及到同一个重要作家作品时,本科段要求对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为全面的掌握。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院校,外国文学是中文、外语专业的常规课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中国加入W TO和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大学里纷纷开设了面向非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选修课程,旨在通过文学史的介绍、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扩展视野,丰富知识,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提高艺术鉴赏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年轻的大学生求新求异,本来对外国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隔膜、基础的欠缺和专业的限制,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许多经典作品感到较难走近。所幸…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授业解惑作用,丰富体育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体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引导体育大学生自我体验,完善体育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合力作用,全方位影响体育大学生,提升体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一直是外语类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从我国外语类专业外国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考察出发,结合《国标》精神和《指南》方案,立足文学知识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简要探讨外语类专业外国文学的课程设置,并提出参考课程框架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校开设的“两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人文知识极其丰富。“两课”教师应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播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具有自身显著特点,不仅信息资源共享,而且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便捷迅速。但这样的趋势下,外国文学教学也面临新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变革创新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倡个性阅读,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