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出于共同的特点或共同利益聚集到一起形成临时群体,以表示对某事、某物关注的一种行为。它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良性集群行为、中性集群行为和恶性集群行为。这三种类型集群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道德情操的觉醒、正当利益表达与从众心理、非理性与不法诱导。实践层面应注重从大学生集群行为理论出发,加强应对策略研究,妥善处理大学生各类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集群行为中的作用,必须了解集群行为的有关理论,认识社会发展关键期集群行为上升的必然性,分析集群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并研究它形成的心理机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引导和平息集群行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基于利益诉求的集群行为情境范式,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考察不同群际互动方式下大学生集群行为,同时结合大学生压力情况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较之不良的沟通方式能够显著降低群体愤怒情绪和群体行为意愿,但对于群体认同以及群体效能的影响尚未达到显著;大学生所承受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影响网络群体行为意愿,也就是压力越大,网络群体行为意愿越强。在此基础上,也提出若干应对策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触动多方利益的改革加速推进,选择网络主张权利、发表意见的诸多集群行为、抗争行为剧增,进而形成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的作用力源泉在于广泛集群的网民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科学有效地处置网络群体事件,必然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这是"媒体人"之共同责任。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中独具权力话语优势,这进一步强化了主流媒体的时代使命,使其注定成为处置网络群体事件的媒体引导者。为此,在应对突发网络群体事件时,主流媒体应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减少舆论非常态聚集,因势利导,努力提高网络群体事件的引导力与化解力,强化正确的民意走向,确保在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中站稳地位、站正位置、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5.
对于证券投资行为心理机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将投资行为作为个体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一般投资者的共同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例如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感觉、知觉、情绪、态度、意志、认知过程的规律性以及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心理机制或行为反应模式以及投资行为和心态的变化历程的研究。二是对于投资行为的群体性心理学研究,研究包括群体心理形成机制、群体心理特征、思维模式以及投资群体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这里将投资行为的主体分开讨论,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相互分离,独立存在的,相反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因此,通过对投资行为心理机制的研究,可以指导行为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克服人性弱点和心理误区,规避不利因素做出更加理性、更加合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在高校迅速的普及,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多维环境、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载体选择应用、教育效果评价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思想观念、政治素养、价值取向、个性心理、修养品质、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养成。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梳理网络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归纳网络心理指导的内容和方法,初步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模型,也就是在校园网络环境、网络受众群体心理两个维度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城镇化进程中,由征地拆迁为诱因所引发的集群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的后果让人触目惊心。以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视角,采用其心理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集群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揭示我国当下征地拆迁中集群事件发生的原因。只有了解人们在集群事件中的行为反应规律,才能正确预防和应急处理集群事件。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事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产生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特征主要有群体极化、去个体化、从众和非理性、逆反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着两个重要机制:一是情绪唤起和分心活动;一是模仿行为的出现。如果根据这个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状况进行心理预防和疏导,对有效防范群体心理的形成及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群体是高校的基本群体,他们在生活、工作中显示出相近的价值取向、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现象对组成教师群体的个体以及群体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群体心理的研究和管理,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有很多因素,其中网民群体心理因素是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理论的梳理,阐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心理学动因主要有网络舆情主体的群体认同心理、网民的选择性接触心理、网民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网民群体的从众心理和非理性等,并从正负两个维度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网络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道德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分析网络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基础上,分析了产生网络诚信问题的原因,并对网络诚信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集群行为不仅仅是在线的话语汇集,更将对社会产生各种深刻的现实影响,大学生网络集群亦是如此。文章选取了浙江省6所高校的1 037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因素、主体因素和信息因素等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都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以民生为侧重的利益诉求,引导以意见领袖为代表的网络角色,建立以积极沟通为核心的反馈机制等处置大学生网络集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日益扩大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其在网上传播虚假错乱消息,误导舆论,已经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水军的主力参与其中的行为值得深思。本文基于群体心理角度,分析大学生参与网络水军的心理诱因。在此基础之上,剖析参与网络水军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并提出运用内在教育和外在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大学生心理防控机制,让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水军,提升自我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作为当前时有发生的社会现象,既具备传统集群行为的一般特性,又由于大学生与网络的“赋能”具有自身特质,即时空分延性、目的的非现实性、被强化的去个性化以及反“沉默的螺旋”。隐藏于特质之中的是责任淡化、网络民粹主义、“民意”被“劫持”以及群体观念极化的风险。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对化解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内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政治认同、锤炼理性能力以及凝聚价值共识四个方面。为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效果,需要从主动设置议题,掌握舆论话语权;优化叙事策略,促进话语致意增效;培养意见领袖,提升主流意识引导力等具体路径着手引导规范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体会到信息共享的优势与便捷,逐渐参与到网络互动中,网络不仅为集群行为提供了新的生存形式,也使得集群行为的内涵发生了极大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深远影响。网络又有着匿名性、隐蔽性、广泛性以及难控性的特点,随着网民人数的扩大,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更加普遍。对近几年国内就网络集群行为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展示了国外内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现状,建立了"没有网络热点时网民的自发行为"和"出现网络热点时网民的聚集行为"两个模型,并通过案例印证了网络聚集行为和现实聚集行为的要素共通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了农民工群体在面临群际不平等时其集体行动、求助倾向和接受外群体帮助行为倾向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的不同行为倾向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社会行动支持与内因通过群体愤怒这一中介变量影响农民工群体的集体行动倾向;社会行动支持、外因、向心度和内因显著预测了农民工群体的求助倾向;社会行动支持和外因显著预测了农民工群体接受外群体的援助倾向。作为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群体在面对群际不平等时其行为倾向的心理机制与西方已有集体行动路径迥然不同,具有自身的行动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消费者获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网络消费的进程,这迫使企业不得不研究网络营销,探究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分析网络消费者的行为,从而获得来自虚拟市场的利益.网络消费者是新的消费群体,与传统市场消费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企业要想卓有成效地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把握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分析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动机,尽可能地为营销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营销依据.本文就是对网络环境下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技术、网络文化、深层次社会心理等因素交织作用,引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效应.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呈现出盲从群体意见、群体观点偏执和集体无意识行为等表征,其背后凸显了群体思维缺陷和个体自我的迷失,严重地危及高校网络安全与校园稳定.以网络文化为视角,采取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参与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与网络受众相符的行为、校园媒体协同社会媒体形成约束合力等相应措施加以引导,可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这一非常态校园网络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