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调查硕士研究生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满信心。"专题式教学"和"1+1"教学模式,明显提升了硕士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学习效果,师生普遍认可,学生满意度较高。影响该课程实效性的因素可归纳为"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周围环境"、"授课老师"四个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培训教师队伍的力度,强化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制度的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是教育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后,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年秋学期首轮教学经验,笔者以处理好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角度为切入点,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种错误认识倾向;指出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的问题上提出了结合硕士研究生自身特点选择实践教学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现理论突破,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本世纪的拓展和深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更科学的认识指导下向前推进,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时政性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最显著特征。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响应十八大报告的精神,该门课程相应内容及教学教案也应随之自觉地进行调整。调整领域主要集中在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基本定义与国情,"五位一体",党建,将这三个方面的新内容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也是十八大精神进课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设置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讲,是时代发展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课程的导向性、层次性、实效性。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思路,要强调采用教学大纲的方式,"分专题"的方式,逐次递进、专题拓展的方式,问题导出、专题融汇的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的9个单元,分作33个二级标题,也就是33节。其中有16个二级标题(节)中的内容,大约占50%,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讲着重阐述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的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具有导向性、研究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为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研究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需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运用问题研究式教学,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上作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研讨式教学适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改革以及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的需要;运用研讨式教学对于提高研究生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以及促进教学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梅荣政教授的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正是深入研究这条实践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创新力作。这本专著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从教学要求、硕士生学习特点以及发挥教师优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专题式教学的核心是设计高质量的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设计要坚持整体性要求和问题导向原则,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实施是专题式教学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遗产,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以适应当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实施体系,并使这两方面有机联系、相互促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与时俱进的、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广西大学的实施是从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开始的。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可以融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比如在相关章节中融入广西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些因地制宜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有亲近感,也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程构筑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试点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三点基本认识。一是要把握好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作为基本导向,把体现与本科的不同层次作为支撑点,把提高教学实效性作为基本落脚点。二是把握好课程教学中三个基本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理论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把握好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着力点:注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史过程分析,强化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切实增强教学的现实性、时代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的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整个教学大纲的主旨和内容作整体性的阐述,其中涉及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和进一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大发展,中国已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同时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逐渐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靠拢。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全新课题。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尚缺少具体的论述与指导,也由于中国社会状况的特殊性,这个课题的完成具有开创的艰巨性和探索的长期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曲折和道路上艰苦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和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站在时代的前列,在中国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入了科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是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部署。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后,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创新之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将在实践中不断被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高校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文章,现按发表在中央主要报刊时间先后顺序,选摘其中5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刊发,以促进学习、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是高校思想理论必修课之一。基于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当前学生思想及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际,要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对当前的教学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