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生命化教育与生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无处不在生活之中 ,无时不在生活之中。对于成长中的儿童 ,教育无疑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儿童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面对现代教育 ,我们不得不问 :教育是一种生活吗 ?儿童在教育中是怎样生活的 ?生活对教育意味着什么 ?又该怎样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生活 ?理论和实践都要求我们对此做出回答。一、生命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生活是个平常而又复杂的概念 ,它有多个方面。不仅有我们所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 ,而且有我们理想中的可能生活 ;不仅有吃喝拉撒的平凡的日常生活 ,而且有从事各种各样工作的非日常生活。无论哪种生…  相似文献   

2.
创新意识是每个健康儿童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把这种本能培养成创新精神则需要教育,需要学习。那么作为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我们做得怎样呢?应该说尚有差距。专家们曾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面对儿童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3.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应该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认真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教育工作,对留守儿童要更加关注,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成长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优秀少年。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既有崇高的神圣色彩,也包含凡人的喜怒哀乐。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千变万化。但神圣的职业又使教师不能过于情绪化,特别是面对"学困生",因此,教师作为学生人生一段路途的指引者,他的教育更应该是春风化雨,体现教育的宽恕与神圣。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近年来常提常新的话题.然而,面对被社会各个领域引用而内涵迥异的"创新"概念,我们似乎应该静下心来,重新回到对创新教育概念本身的关注.何谓创新教育?学前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应如何定位?儿童的创新思维可"教"吗?应该如何实施幼儿园的创新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生导师姚伟教授,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王红  丢玉 《教育艺术》2006,(5):54-55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儿童成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孩子为什么变得不听话了?其实,真正令人们关心的实质问题是: a.不听话的儿童是不是问题儿童? b.儿童不听话,父母是不是应该负责任? c.父母该怎样面对不听话的孩子? d.儿童不听话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多元智力理论尊重儿童智能组合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认为“智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教育重塑的结果,良好的教育经历在个体个性与能力结构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Gardner),教育应当而且也能够发现和实现儿童的智力潜能。因此,将此理论运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针对每个儿童的智力特征去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加登纳教授在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时,认为不应该也没有提出一套与其理论相应的教育模式。教育对象不同,教师特点不同,各学校、各地区情况不同,运用该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幼儿园具体应该如何做?如何使儿童在学前阶段从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真正受益?换句话说,多元智力理论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不论是中考也好高考也罢,话题作文已成为一种潮流。面对话题作文,我们教师是否做好了准备?我们教师究竟该做些什么?否则,可能学生已经写出了某些新的东西,我们老师还觉得茫然,不可思议,不可理解……其实,面对话题作文,我们教师应该——首先,确定新的作文观念。由于高考作文的影响,2000年全国中考改革会议对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徐永 《全球教育展望》2012,(1):56-61,55
在诗化的语言背后,"儿童底层叙事"所承载的内容意蕴深远。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盛行的"虚假生成"的现象,对《山彦学校》的深度解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此等解读的背后,嵌入中国教育境遇中的"儿童叙事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固化值得教育者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树立这样一种儿童教育观,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不同于教育理想主义者们的本质主义追问,教育社会学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理解儿童教育的视窗,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发掘"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0.
工具之于儿童学习具有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其延伸性与拓展性、激发性与唤醒性、交互性与沟通性、建构性与生发性等特征对儿童高质量学习的发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学习工具的引入能够重塑儿童学习的方式、组织、评价乃至生态。学习盒子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工具,有意义地介入儿童学习的全过程,蕴藏着弥足珍贵的教育财富。  相似文献   

11.
祖国,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祟高而圣洁的感情,在孩提时期,就可随着语文学科的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给孩子留下不可蘑灭的痕迹。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才有可能从一个爱国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不是有许多爱国者在天涯海角,逆境沉沦之中,“祖国”这个神圣的概念,给了他们力量和勇气,使他们始终不渝地为祖国效忠吗?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共产主义教育的起点。在学校,爱国主义的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之中。祖国语言反映了我们民族的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是针对儿童,为了儿童的教育,但在教育中我们却很少看到儿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思想和观念;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是我们却悲哀的发现儿童探究的权利被剥夺,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所谓的“知识”。当教育沦为一种训练,当儿童沦为做题机器或知识口袋时,教育已经产生了异化。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探究对其建构意义、理解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若想成就“智慧人”,就必须向儿童归还探究的权利,让儿童在探究中成长。  相似文献   

13.
对儿童来说,数学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组织儿童的数学学习?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将儿童的数学学习当作是认符号、记公式、背定义、练计算、做习题的一种过程,而并不关注儿童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来看,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应当是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好奇、好探究永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数学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因此,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就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显见,儿童亲历数学的发现、探究与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家访     
肖红 《家教指南》2003,(3):47-48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卡连柯说过:“谁在教育儿童?是家庭,还是学校?既是家庭,也是学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既要有科任教师的支持,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访是争取与家长配合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如今,我们对于儿童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关注了。面对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有了更多更新的思考。儿童芭蕾舞,它是集舞蹈音乐、舞蹈动律、舞蹈表情为一体的情感流露,就芭蕾舞的教育对于儿童而言,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也是一种生命的展示。  相似文献   

16.
张媛 《考试周刊》2011,(38):24-24
教师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热点问题,是社会永恒的主题。教科研是一个学校向深层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对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起着先导和推动的作用,它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专业人员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教育科研互相配合;理论与实际紧密配合;每一阶段的教师学术养成都具有相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如今,中学语教学的各种弊病已经暴露出来了,对此,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剖析和诊断。那么,中学语教学的危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语教育具有怎样的功能?我们应该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根据现有的教学状况,我们有哪些事情可做?也就是说,面对危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就上述问题,笔拜访了名学、我国古典美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胨望衡先生。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是针对儿童,为了儿童的教育,但在教育中我们却很少看到儿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思想和观念: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是我们却悲哀的发现儿童探究的权利被剥夺,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所谓的“知识”。当教育沦为一种训练,当儿童沦为做题机器或知识口袋时.教育已经产生了异化。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探究对其建构意义、理解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若想成就“智慧人”,就必须向儿童归还探究的权利.让儿童在探究中成长。  相似文献   

19.
靳波 《教书育人》2015,(2):71-72
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出反思。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充满高尚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现实,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有灵魂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底气的现代人。一、"人"的教育是落脚点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一、明晰概念,确立课程目标 根据《培智学校新课程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了生活而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不可脱离生活。因此,我们认为,为中重度智障儿童开设的数学课程应该是生活化的课程。从认知上看,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终身智力发展不会超过前运算直觉思维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