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绘画中“蝌蚪人”的出现,便是孩子在绘画世界进入了“儿童象征期。” 婴儿出生后,最多接触到和注视到的是爱抚自己的妈妈的脸。所以我们认为第一个“蝌蚪人”应该是孩子最熟悉的妈妈。瞧,图1中  相似文献   

2.
蝌蚪     
《家教世界》2013,(9):51
科学家将蝌蚪眼睛植入尾部治疗失明从古到今,在孩子看来,妈妈的后脑勺上长着眼睛,因为他们无论背着妈妈做什么,妈妈似乎都知道。但如今,"后脑勺长眼睛"的事儿有望变成现实。科学家有史以来第一次证明,将眼睛植入到蝌蚪的尾部,眼睛仍然可以看东西。生物学家在实验中通过外科手术取出捐赠蝌蚪的眼睛,然后把它们植入接受蝌蚪的尾部,诱发这  相似文献   

3.
王瑜 《学前教育》2011,(7):76-79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顺序。4至5岁的儿童处在图式萌芽期,蝌蚪人是图示萌芽期儿童绘画的典型特征。蝌蚪人形象即一个大圆圈代表人的头部,下面伸出两根直线代表腿,用圆圈表示眼睛、鼻子和嘴,有时还会有胳膊和手脚。因为外形像蝌蚪,  相似文献   

4.
目的1.训练孩子在水中的躲闪力、追逐力,提高全身协调的能力,促进听觉神经的发展。2.充分体会在水中嬉戏的乐趣,激发孩子学习游泳技能的兴趣。准备夏天,带孩子去游泳池的浅水区嬉戏。玩法1.分配角色并和孩子商定游戏规则:大人演“青蛙”,孩子演“蝌蚪”。2.“青蛙”紧闭双眼,通过水声和孩子的尖叫声去追逐和找“蝌蚪”(允许孩子大声尖叫会引起孩子的兴趣)。3.“青蛙”在追逐“蝌蚪”时,“蝌蚪”可以攀沿在水池的边沿快速移动躲避。4.当“青蛙”抓到“蝌蚪”后,“蝌蚪”就变成了“青蛙”,成了新的追逐者。5.重复几次游戏,让孩子…  相似文献   

5.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句话对小朋友来讲,不会感到陌生。它就是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中的第一句话。课文讲述了黑蝌蚪渐渐长大,并找到青蛙妈妈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这本书讲的是小坍衅千辛万苦地找自己的妈妈,你拿去好好读读,今年别再让小坍蚌找不着妈妈了。别吵了,我去喂养这些小坍蚌,看看他们到底是谁的孩子?D 呜··。…呜—…·谁是D 我们的妈妈呀?青蛙妈妈找蝌蚪@王晓明  相似文献   

7.
考查联绵词“蝌蚪”的语源.其最初词形为“科斗”,是个合成词,有着清晰的造词理据,只是词形变为“蝌蚪”时候,才成为联绵词.  相似文献   

8.
一日,我与爱人一起去公园游玩,发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池塘边捉蝌蚪。马路上不知是谁捉的蝌蚪撒落了一地,这些还没有学会在陆地上生存的小生命在那里痛苦地扭曲着。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许多蝌蚪暴尸路上。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定来一个拯救蝌蚪大行动,不把所有的蝌蚪救完决不罢休。我与爱人找来工具,把蝌蚪一批一批地运回池塘。我们蹲在地上救助着每一只蝌蚪,腿都蹲麻了,也顾不上站起来休息一会儿。我们的行动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他们站在一边各抒己见,却没有一个人过来帮忙。有的说:“谁这么缺德,捉这么多蝌蚪丢在这儿。…  相似文献   

9.
大蝌蚪     
一个蝌蚪说啥也不想变成青蛙.它渐渐长大,像草鱼那样大了,像扬子鳄那样大了,像鲸那样大了,经历了小溪、江河生活,直到在大海中畅游,可它还是不愿意变成青蛙.不想变青蛙的理由很简单,换句话说,那些理由在成年人眼里都是不成立的.是这个蝌蚪内心时不时泛起的一种爱的感情,怕伤害了其他的小生命——柔弱的蝌蚪在乎自己的身体变化别危及更弱小的邻居们.西方经典童话形象彼得潘,从窗口到乌有岛上来往穿梭,一个孩子大盗形象解放了我们的心灵.这只蝌蚪的童心物我两忘,要见证真理的源头亦在纯真的光明中.在萧袤的博客上,他说:“童心者,赤子之心也.”  相似文献   

10.
蝌蚪·人生     
我是个喜欢动物的人,我最喜欢蝌蚪。有一天,爷爷给我带回一些蝌蚪,养在金鱼缸里。只见蝌蚪们在鱼缸里游来游去,有的正饥不择食地吃着水草;有的对自己的新“家”不适应,还在发呆;有的吃饱喝足,闲着无事,悠闲地转圈。有两只蝌蚪为了一根嫩水草,各执一端,争夺起来,像是在进行着拔河比赛。有一条竟咬住一粒米,把它推到水面,像是在练习举重呢! 过了几天,我发现这十几只蝌蚪都挤在一个小角落里不敢到处游动,而几条“乌龙”金鱼却在鱼缸中任意穿梭。当我正准备给这几条欺负蝌蚪的金鱼一点颜色看看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条已长出腿的“大脑…  相似文献   

11.
可怜的人     
孩子:“妈妈,您给我5个便士吧,我要给一个大街上叫喊的人.”妈妈:“那准是一个既可怜又叫人同情的人.孩子,他在叫喊什么?”孩子:“他在大街上大声喊‘冰淇淋5个便士一杯’.”  相似文献   

12.
春末,正是老师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进行教学的大好时机。据知,有些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误把蟾蜍(癞蛤蟆)的卵和蝌蚪当作青蛙的卵和蝌蚪,使传  相似文献   

13.
捉蝌蚪     
奶奶家的院子旁边有一条小溪,放jià(假)的一天,小伙伴们发现小溪里有小蝌蚪,我们shāng li*ng(商量)着捉小蝌蚪。回到家,我看见zhuāng(装)桂圆的sù(塑)料网dōu(兜),心想,这不就可以做一个捉蝌蚪的网子吗?妈妈找来铁丝帮我围成一个小quān(圈),用线把网和铁丝quān(圈)固定好,这样,一个网就做好啦!我拿着网和píng(瓶)子飞快地跑到小溪边和小伙伴们捉起小蝌蚪。快到中午了,妈妈叫我回家吃饭,我把捉到的小蝌蚪全放回了小溪,也许青蛙妈妈正等着小蝌蚪们呢。插图潘艺捉蝌蚪$四川成都市青白区大弯小学一(3)班@曾嘉懿…  相似文献   

14.
正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瞪着一双黑黝黝的大眼睛,入神地听妈妈讲安徒生的优美童话《丑小鸭》。当女儿听到鸭妈妈嫌丑小鸭丑,用翅膀扑打它、小鸭们也嘲笑它时,女儿冷不丁地发问:“妈妈,我是丑小鸭吗?”“啊?”妈妈一愣,顺口说,“你是一只白天鹅。”“不,你骗人。小朋友都说我是丑小鸭!说我是非洲人!”女儿激动的语调使妈妈预感到孩子遇到了什么麻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他们说“妈妈,我不会”“爸爸,我不会”……每每遇到孩子这样的情况是时,考验的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智慧,更是家庭教育的态度和情怀。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从“我不会”到“我能行”“我会做”的过程,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遇到这样的成长烦恼或困惑时,需要更多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态度,善待孩子的“不会”。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孩子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围绕“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庆祝活动,开展了一次“爱”的情感培养活动。“三八”节快到了,我们告诉孩子,“三八”妇女节是妈妈、外婆、奶奶、阿姨、女老师们的节日,并请每个孩子回家“调查”妈妈每天上班是做什么事的;“询问”妈妈的工作对人们有什么好处;“看看”妈妈是怎样爱我的;“想想”妈妈为什么这样做。经过调查、询问、观察等感性认识活动以及思考,孩子  相似文献   

17.
产房的狒狒护士工作马虎,把9当成6,6当成9,挂错了牌子。糟糕,猫妈妈和老虎妈妈抱错了孩子。“这孩子真能吃,这么大个儿,真像头小老虎!”猫妈妈挺欢喜。“这孩子吃这么一点,瘦得像只猫,没出息!”老虎妈妈好着急。猫妈妈教孩子说“喵呜”,小老虎只会叫“阿呜”。老虎妈妈教孩子说“阿呜”,小猫只会说“喵呜”。两个妈妈都说孩子笨,两个孩子伤心极了。一天傍晚,太阳落山了,两个孩子还在街心花园玩。猫妈妈来找孩子,她叫“喵呜”,只见一个小小的黑影跑来喊“喵呜”。老虎妈妈来找孩子,她叫“阿呜”,只听见一个粗粗的小喉咙回答“阿呜”。喔,两个妈妈这才找回了真正是自己的孩子。(原载《看图说话》1990.11)  相似文献   

18.
人物篇:最熟悉的人 妈妈: 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妈妈是孩子生活中的主体.是最为亲切和熟悉的。妈妈的脸庞、妈妈的神态表情.妈妈的爱好、日常的举止、衣着等都牢记在孩子的心里。对妈妈的爱也就是孩子绘画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位世上最为熟悉的“模特”.在儿童的视觉艺术表现中.必定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一位朋友说过这么一则益智故事:夏天,大人带孩子到乡间的一条小河中去摸鱼,奇怪的是大人叫孩子“儿子”,孩子却不叫大人“爸爸”.也许是孩子管大人“爹”,亦或叫“父亲”?可能刚认领的儿子还叫不惯“爸爸”?难道孩子不会说话…‘··说来也简单:大人是孩子的妈妈.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面对一个问题,总是以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来对待和解决.这种心理准备状态或是受先前活动的影响所致,或是受已有的经验的影响所致.人总是按照比较固定的、习惯的思路来思考,这就是“定势效应”.走势效应即思维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却…  相似文献   

20.
蝌蚪吃什么     
在学习《两栖动物》时,有个同学问老师:“蝌蚪吃什么长大?”“你说呢?”老师反问了一句。可能吃一些水生小动物吧?也有可能吃水生植物吧?同学们议论开了。 蝌蚪究竟吃些什么食物呢?我们捞来蛙卵放在鱼缸中,缸内放些水草,把鱼缸放在实验室朝南的窗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