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劳动法在劳动合同关系上赋予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多项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同时也对其单方解除权做出了相应的限制和补救规定。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劳动法在劳动合同关系上赋予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多项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同时也对其单方解除权做出了相应的限制和补救规定。  相似文献   

3.
1.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因此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合法原则《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原则,这些原则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形式合法《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第19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书面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合法的形式。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4.
陶金玲 《山东教育》2007,(12):17-19
一、合同留人.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关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约。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法律关系,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兼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利益,合同双方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作为劳动者,教师必须承担一定岗位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强律师:我应聘一家公司工作近两月,而公司根本不提签订劳动合同的事,我想知道是不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就不受《劳动法》保护我该怎样办才好李敏李小姐: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公司在聘用劳动者后不签订劳动合同是违反法律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劳动法》实施时间不长,建立劳动雇佣关系时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的观念尚未广泛在企业中建立;二是由于企业认为只要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可以不受劳动法律的约束,在辞退劳动者时较…  相似文献   

6.
论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形式。劳动合同的解除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重大。我国应借鉴国外劳动立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的法律性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与违约责任问题、用人单位的利益保护及预告期长短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职业》2003,(6):40-40
提问:我应聘一家公司工作已近两月,而公司却根本不提签定劳动合同的事,我想知道是不是没有签定劳动合同就不受《劳动法》保护?我该怎样办才好?回答:类似您这种情况在中、小型企业还是比较多见,《劳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公司在聘用劳动者后不签定劳动合同是违反法律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劳动法》实施时间尚不长,建立劳动雇佣关系时应当签定劳动合同的观念尚未广泛在企业中建立;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认为只要不与…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建立劳动关系的依据。格式劳动合同通用条款与《劳动法》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类别以及基本程序在实践中已基本完备并推广。在解除劳动合同涉及的劳动争议中,涉及经济补偿金支付的问题比较普遍,其标准已有法可依。法律还规定了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诸多情况,文中加以分析。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存在的一些误区,尚需正视。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涉及劳动合同的效力以及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法上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而产生的劳动争议明显增加,因而加强对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制,已成为有待急迫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与国外相关立法的比较,指出在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时,存在未赋予劳动者申辩的权利和未对用人单位行使解除权的期限加以规定等不足,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以期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知道,《劳动法》是一部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的法律。该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了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从劳动报酬权、平等择业就业权、休息权、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全面地规定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还规定了国家和用人单位的责任如促进就业、进行职业培训等,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在《劳动法》的规定中,只要是通过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都由劳动法一体调整,劳动关系的主体一律平等适用劳动法。这就打破了所有制界限,消除了歧视,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的立法,与之前<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规定相比,进一步提高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在形成劳动关系和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劳动合同作为用人单位和员工双方的约定及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告知了用人单位和员工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告知了双方什么时候享有权利.这一制度在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深化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改革,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劳动用人的规定,与劳动者平等协商劳动合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与员工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维护各自权利的法律依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逃避义务.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满后不办理续签手续.从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劳动争议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事实劳动关系争议占了较大的比例。在就业竞争激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便拥有更多的灵活性。而是否签定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地位不平等和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劳动合同。这种规定可能会给人错觉,即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法给予保护,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法不给予保护。再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性,预示着劳动争议的发生多由用人单位引起,在重视"白纸黑字"为据的传统习惯下,用人单位是否愿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可想而知。鉴于我国现实国情及立法上的局限性,我们应努力对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以达到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权益均衡。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     
首先是劳动合同内容要规范.这些将在下面提到。其次是签订合同要规范,《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依法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向劳动监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7.
许贝宁 《上海教育》2002,(12):34-34
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结果。法律从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要求和保护劳动者基本利益的需要出发,规定了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而把绝大部分空间留给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依据自身需要和实际情形协商后达成协议。在劳动合同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都仅仅规定了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包括劳动报酬,同时在法律的宏观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例如集体合同之类;至于  相似文献   

18.
作为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合同法》,与过去《劳动法》中涉及劳动合同关系部分的内容相比,有若干新规定。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新规定,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规章制度的含义原来是十分宽泛的,但当它与用人单位相联系时,则是一个专门的劳动法律术语。它是指用人单位为加强劳动管理,在本单位实施的保障劳动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对单位的全体人员都具有约束力。我国《劳动法》第4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虽然劳动法有此规定,但从现实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劳动规章规则日益成为影响劳动法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农民工由于各种原因在劳动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尤其需要运用劳动合同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