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2.
黎雯 《科学教育》2009,(4):92-93
杜威“儿童中心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儿童成为了整个教育的中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亲自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儿童中心”与个性化教育的取向是一致的,活动式课程与情境式教学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对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说到“儿童中心主义”(又称为“儿童中心论”),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片面的、错误的。如果说谁持“儿童中心主义”的立场或观念,这便等于是“贬”谁。我以为这是研究、传播和树立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最大障碍之一。于是,尽管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觉得依然有必要为“儿童中心主义”说几句话。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什么?1.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师生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看法。“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成为最早出现的关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儿童中心论”突出儿童的主动性,主张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标志着西方师生观开始由“教师中心论”向“儿童中心论”的转移;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师生“对话”则实现了师生观从“中心”到“对话”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陈莉 《教育导刊》2003,(2):15-17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儿童中心论"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代表了杜威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反对旧教育、实施新教育的总体设计.1897年,在杜威的第一部教育论著《我的教育信条》中集中阐述了儿童中心论,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这一理论几度潮起潮落,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尤其是对应试教育的辩证否定,但决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而是对传统教育的摒弃,是批判地继承,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和处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一、辩证认识师生关系在古代和近代教育史上,教师中心论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国外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中国则强调儒家的师道尊严。到了现代,以斯宾塞、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家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我国的陶行知也是这一观点的倡导者。教育实践证明,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各有利弊,因此近年来出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点。在应试教育中,由于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陈新 《学语文》2011,(5):36-37
早在上世纪初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倡导“儿童中心论”,其核心就是培养并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使儿童认识到获得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渊源,来自于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杜威的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儿童教育要“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心灵”“遵循教育的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知识接受对象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一)建立学生观  相似文献   

9.
教育功能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育人功能或称本体功能,二为社会功能或称工具功能。自80年代末以来,关于两大功能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一、“本体论”“本体论”强调把人作为出发点,把教育的育人功能放在突出地位。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等。  相似文献   

10.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儿童中心论”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代表了杜威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反对旧教育、实施新教育的总体设计。1897年,在杜威的第一部教育论著《我的教育信条》中集中阐述了儿童中心论,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这一理论几度潮起潮落,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又一个新的世纪开始的时刻,这一理论再度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