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属《尔雅》整理著作中较精善者,一直为世所推重。郝书的最大优点,一是以音声为本,二是注重目验。其疏误之处,王念孙在手批《尔雅义疏》写本(即节本)刊误案语中、肖璋在《王石删订<尔雅义疏>声韵谬误述补》中,张永言在《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郭在贻在《谈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都曾予指出。概括起来,.它们大致有:《尔雅》性质和宗旨的理解、声训引文、校勘和袭用前人成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专就《尔雅义疏》中增附式释义的疏误问题展开过评。中国古代辞书的增附式释义,是与古代汉语词义发…  相似文献   

2.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属《尔雅》整理著作中较精善者,一直为世所推重。郝书的最大优点,一是以音声为本,二是注重目验。其疏误之处,王念孙在手批《尔雅义疏》写本(即节本)①勘误按语中,肖璋在《王石删订〈尔雅义疏〉声的谬误述补》②中,张永言在《论郝懿行的〈尔雅义流〉》③中,郭在贻在《谈郝懿行的〈尔雅义疏〉》④中,都曾予指出。概括起来,大致有对《尔雅》性质和宗旨的理解、声训、引文、校勘和袭用前人成果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专门谈谈《尔雅义疏》中增附式释义的疏误问题。中国古代辞书的增附式释义,是与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3.
《尔雅·释诂》合疏词义关系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自它出世后,历代有许多学者为它注疏。在所有注疏中,以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最为精善,影响最大。今天,我们揣摩郝氏的《尔雅·释诂》合疏,就会发现《尔雅》编纂体例上的特点和郝懿行在词义研究方面的成绩,可以利用它为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服务。 《尔雅》训列以义相次例 古人著书讲究义例,而这种义例隐藏在全书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去体会、发掘。我们在阅读郝疏《释诂》时,发现郝氏常常把相邻的几个训列放在一个“疏”下合疏,并把它们在意义上贯通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察,得出了《尔雅·释诂》训列有以义系联的特点的结论。 一般认为,《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词典。但他们所说的“以义相从,类聚群分”只是指分篇以及后十六类  相似文献   

4.
<正>郝懿行《尔雅义疏》(以下简称《义疏》)有学海堂本与家刻本两种行世,世称前者曾经王念孙删节,后者乃为足本。黄季刚先生曾手批《义疏》足本,其工程之大,令人惊叹,功力之深,令人折服。郝书黄批不但为《尔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材,而且显示出黄先生研究学问的精神和方法,实在是训诂研究中极其宝贵的财富。王怀祖与黄季刚先生,一位是乾嘉小学巨匠,一位是民初国学大师,将他们对郝书的处理加以比较,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全面地比较、分析王、黄两位大师对《义疏》的处理,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这里只拟就其显然易见者,主要着眼于其相异之处略加分析,目的在于说明黄先生治学的一些特点。譬如管窥蠡测,仅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中使用了两种训释方法:一是同义词同训法;二是同源词同训法。两者都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的训释,而是注意到了一组词的词义同步运动的过程,这对于研究词义的系统性和词义演变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面,我们已说过,清朝人研究《尔雅》的著作虽多,但完整的新疏却只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邵氏《正义》刊印较早,比较简朴,上面已简略地讲过了。郝氏《义疏》较晚,内容比较详实,对于因声求义比较重视,关于草木虫鱼之类也有许多目验的资料和评述,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现在各书店影印或排印的也很多,所以现在研究《尔雅》的大多只读这部《义疏》。下面,我们先简介这位作者和这部书,再评述此书的贡献和缺点。据新《辞源》的记载是:  相似文献   

7.
《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专著,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清人严元照的《尔雅匡名》、汪蓥的《尔雅正名》都是针对《尔雅》用字进行研究的著作。此外,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俞樾的《尔雅平议》等也涉及《尔雅》用字的考证。前贤在《尔雅》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限于语言材料和研究方法,他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茶,在古代是一物多名。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记载:“诸书说茶处,其字乃作荼,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茶经》问世以前,除了“荼”以外,茶还有多种称呼,  相似文献   

9.
形声字声中有义之说实起自宋人王圣美的“右文说”,至清代王念孙著《广雅疏证》,郝懿行著《尔雅义疏》,将以声求义的原则贯串于训诂之中.至杨树达先生,更广搜例证,制订条例,以便初学.本文将杨先生制订的以声求义的条例归纳于下:  相似文献   

10.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在古典经学史和汉语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学者黄侃先生称之为“诸夏之公言”、“经典之常语”、“训诂之正义”。自汉代《尔雅》成书后,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最著名的有: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北宋初年邢昺的《尔雅注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其中,郭注、郝疏等倍受称颂,独以邢昺《尔雅注疏》,所受贬斥多于褒扬。本文作者初涉训诂领域,在研读《尔雅》的过程中,从邢疏中多受启发,感到对它贬抑过甚,似有不公,特为浅析,以就教于前辈学者。  相似文献   

11.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释经典用语的训诂工具书,它汇集了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训诂研究的丰富成果,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因而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成书以来,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并为之作注,流传至今最有代表的是晋人郭璞的《尔雅注》,但由于训语过于简练,所以到了宋代,随着《尔雅》经学地位的提高,邢昺等人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尔雅疏》疏通相关训义,特别是其注  相似文献   

12.
《手批尔雅义疏》是近代著名语源学家黄季刚先生从事语源研究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批语中系联了大量的同族词。对它们进行梳理,并运用同类互证方法等加以验证,可以发现其中部分未被现当代学者证实的同族词确实存在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拙作《训诂得义散论》发表以后(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一期),东北师大宋振华教授来信说:“近读大作,解明了意与义,不胜欣喜。”又在其《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里,提到我的解说,以为在中国训诂学中是既注重基本语义,又不忽视蕴涵语义的,前者叫做“义”,后者叫做“意”。我那篇《散论》,涉及较广,“意”和“义”,虽说“解明”了,但那只是文中的一个论点,限于篇幅,难以展开。现再作本文,以申未尽之意,兼就正于读者。 (一) 意和义分为二端,是客观语文存在的事实,也是历来训诂的事实。这一点早为汉人的训诂所证明。到了魏时,张揖提出了“训者,谓字有意义也”的定义。这是对前人训诂实践的总结,具有理论价值;只是语焉不详。清人郝懿行在其《尔雅义疏》的《释训》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音义关系是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所以一种音义关系一但形成,就要成为一种语根,从而在汉语词汇的繁衍中起制约作用,使汉语的基本词汇成为一个个语族。凡同族的语词往往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传统训诂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声近义通”。以声近义通的规律训释语词而成就最突出的,民国以前,当首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和钱绎的《方言笺疏》,阮元《揅经室集》中的《释门》、《释且》等篇也很得理。他们都能“以精义古音贯穿证发,引  相似文献   

15.
近读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及袁珂《山海经校注》,对《山海经》中山川、方国、神人及草木鸟兽虫鱼诸物得名之由来颇感兴趣.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即用力于此.郝懿行之笺疏,对郭注加以诠释、补正,颇多发明;袁珂先生之校注亦提出了一些新解.今参照郭、郝二氏及袁珂先生之说,对《山海经》中诸名之由来试作一番系统的考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货殖列传序》,是从《史记》节选出来的。查阅《史记》,只有《货殖列传》而没有《货殖列传序》。后人为什么加这个“序”字,这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序”和“序”的类别等。“序”,也作“叙”。《尔雅·释诂上》:“叙,绪也。”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是这样解释的:“绪也与叙声义同。《说文》云:‘绪,丝耑也。’盖有耑绪可以次叙,故叙又训绪也。”其中的“耑”就是“端”,意思是指事情的开头。由此可知,所谓序或叙,是本书或一篇文章正式内容之外的一段文字,一般(?)前面,或总论文章(书)的内容,或叙述其体例,或申述写作缘由。现代通常叫“序言”或“序文”。我国古代的序一般有文序(一篇文章的序言)、  相似文献   

17.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 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 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孔氏传》有训:"殛、窜、放、流,皆诛也."其"诛",广义上讲就是治罪,它固然有"杀死"义;但"诛"字从言,《说文》:"讨也",即声讨、责罚.《尔雅·释言》:"殛,诛也."(宋)邢昺疏谓诛责也.(《康熙字典·辰集·歹部》上)"诛责"意义上应该不是"杀死".郝懿行《尔雅义疏》:"殛,诛不必杀矣."那么,鲧究竟是被诛杀了还是被责罚治罪呢?  相似文献   

18.
唐初贾公彦在《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中辨析了众多同义词。这些同义词辨析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古代汉语同义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本文对贾公彦义疏中的同义词辨析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和归纳出贾公彦义疏中的同艾词辨析的两种主要方法:对比衬托法和语境比较法。  相似文献   

19.
《广雅》是继承《尔雅》而作的一部重要的训诂著作,作者是三国时代曹魏明帝大和年间的博士张揖。晋郭璞的《尔雅注》、陈隋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唐玄应《一切经音义》等,都曾引用此书的材料。隋曹宪为它作了《音释》。可见它确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书,但唐以后却渐冷落了。清代训诂学大盛,乾嘉时,卢文弨曾作《广雅注释》,但未传下来。钱大昭(大昕之弟)作《广雅疏义》,但仅有钞本,为日本人所得,据说后有影本,我未见过。我所读的只有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影印本)。  相似文献   

20.
《广雅疏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尔雅》“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著作者已不可考,见郭璞《尔雅注》)。如果这事实可靠,它无疑是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深为后世尊崇,公认它是我国古汉语词汇学、词义学的发端,是我国训诂学的始祖。继《尔雅》之后,历代均有人做傚《尔雅》体例,编纂训诂辞书,或著书删补《尔雅》中衍漏之内容,其中佼佼者,当首推三国魏太和年间博士张揖所撰的《广雅》。依据卷首所载张氏《上广雅表》得知,《广雅》原分上、中、下三卷,唐以后析为十卷,共一万八千字,所释训诂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五条。其书篇目次序完全因袭《尔雅》,博采汉人笺注以及《三苍》、《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隋人曹宪为《广雅》作音释,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