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在对他的诗歌评价上却有很大的反差,其根本点就在于对徐志摩诗“浅的”认识上,有人把浅作徐诗的局限性,在评述中作人为的掩饰,以提高徐诗的地位,有人则把浅作为评价徐诗的主要依据,从而否定徐诗的价值,本文认为,浅既包含了徐诗的不足,同时也显示出徐诗的个性,离开了浅,徐诗就失去了它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是新理念下中学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但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歌的言语形式。诗歌语言的主要特质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形式包括语音层面的陌生化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有名词并置、语序错综、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等。在诗歌教学中,应从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的高度,在感知与存在的关系上强调诗歌语言的作用,是杨炼和于坚诗歌语言观的共同特征,但二人诗歌语言的具体操作,却是大相径庭的。本文分析了二人诗歌语言上的具体差异,进而揭示这种差异背后折射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不同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徐国民《带着汉字出发》的语言,集中关注其诗学语言的辩证性,阐释其辩证性对于诗歌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作用,将徐诗的辨证表达总结为三大类八种情形:1.矛盾或相反意象的排列,引发直观的对比,激发读者的辨证思考;2.自相矛盾的表述,催生尖锐的思维冲突;3.用矛盾的生命状态的互动关联显现深层逻辑关系;4.以事物之本来属性与本来属性的消失或异变触发剧烈的认知扭距;5.正常刺激与反应关系的颠覆与独特而强烈感觉的宣泄;6.违背常识的行为变异导致新奇的直觉错位以揭示情感的心理落差;7.相反表达的选择性排列,指引解读的多维延伸;8.以背景意象与主题意象的巨大反差,凸显强烈的情感镜象。  相似文献   

5.
本认为原始语言是诗性语言,但在实用原则的支配下,语言逐渐演变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有效的交际工具,它的诗意枯萎了,这正是当今诗歌衰微的根本原因,最后,章指出:只有通过虚拟化、陌生化、空白化等手段对事物进行重新命名,才能真正找到诗意再生之路。  相似文献   

6.
《山中》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采用“移情”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创造出含蓄优美的意境。“情景相生”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高妙手段,也反映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于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们通常对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进行分步骤地、孤立地翻译、分析和附会式归纳,导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揉成了片片花瓣。众所周知,语言、意象和情感是诗歌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诗歌的主要要素还是它的情感,情感性是诗歌的基本特性,诗歌的语言和意象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重点应定位于对诗歌情感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吸取人类丰富的化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末期的新生代诗歌,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歌理念,引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诗歌运动,其诗歌理论和语言实验呈现出鲜亮的特色,但由于其语言造作的策略以及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幼稚和尴尬的缺陷,最终在不完善中走向了自我瓦解。然而,它给现代汉诗发展提供的有益启示,则使它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论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表现为用音乐性语言建构节奏美意象、用色彩性语言建构感官美意象、用拟情性语言建构情绪化意象,及通过陌生化手法增大诗歌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从而生成了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同时流露出中西融通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论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美:音乐美、绘画美、柔媚美、轻灵美、忧郁美……美是徐诗的精髓,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美是打开徐诗艺术展堂之门的金钥匙。徐志摩使现代新诗美起来,其功不可设。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和自然科学思潮的关系,是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重要部分。其中,现代语言学与计算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对语言学的贡献,二是语言学对计算机的贡献。本文着重讨论计算语言学、语言学研究以及语言数据加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语言是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式化的符号体系,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语言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号和图形语言进行相应转化并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初中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语言输入和输出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以便达到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语言环境。结合相关的调查来分析中国城市语言环境的变化,同时以粤语事件为例来探讨在新语言环境下语言冲突发生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语言环境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语言环境逐渐向双语化过渡,二是城市中不同语码的使用空间和地位差异明显。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中国出现了像“捍卫粤语”这样的语言冲突事件。对广州事件的分析发现,开放的语言意识和较高的语言能力有助于避免语言冲突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阐述儿童习得语言的外部环境是自然的,而学生的外语学习则是一种非自然活动。探讨把一些语言习得经验迁移到外语教学活动中,以改良外语教与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处身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她的作品与血和火的中国关系不大,与外寇的侵占不大沾边,也不去渲染民族情绪和抗战气氛,而把主要的视角指向两性关系、婚嫁、迎娶和“女性暴君”,《金锁记》人物曹七巧是张爱玲创作的典型形象之一;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个性化的形象叙述语言,形象勾画语言,形象想象语言,形象描写语言,她独特的创作,展示了那个年月崩溃与转折的进程,传达出那个时代个人与历史、生活与命运的内涵,其作品语言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入手,探讨了新疆民汉语言影响的特征,旨在建立语言接触影响的圈层规律。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学习、融合,创造五彩缤纷的民族语言文化。本文将对语言接触做简要的介绍;根据汉族和西双版纳傣族之间语言接触情况,分析两种语言产生接触的部分原因及语言接触对傣族语言的影响。两族语言的接触,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语言的演变,也为丰富我国语言文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本文从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数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及数学语言的操作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在多语社会或国家,通常是通用语言承担较多社会交际工具功能,而少数民族语言承担较多文化认同功能,二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在语言的工具认同和文化认同意义上,我国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没有根本的冲突。在少数民族语言内部,由于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主体民族语言和非主体民族语言、简单语言环境语言和复杂语言环境语言、保持母语程度不同等复杂情况,所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来说,语言的民族认同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