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在+处所”句式中动词性质来看,这一结构兼有表动作和表状态两种。文章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表状态上。在表状态句式中,“在+处所”这一介词短语既能出现在动词之前,又能出现在动词之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句式表达。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语序是句式变换的结果,但在表义上具有一致性。文章力求讨论这两种不同语序的表达语义上的差异,以论证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0引言0、1本文讨论《水浒传》“动词+得+宾语”的格式,如“到得关下”、“救得宗江”(41回)等。其中包括“动词+不+得+宾语”,它是一部分“动词+得+宾语”的否定形式。0、2“得”在先秦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获得”“得到”。《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导也。”段玉裁注云  相似文献   

3.
闲来无事,又翻起了案头的《红楼梦》和《水浒传》,也许是平时读得太认真的缘故.我竟然没有发现在这两大名著中都经常描写人们吃饭的场景。他们吃饭吃出的味道截然不同。我虽不才,却把这两部书中的吃法大致总结为"红楼梦吃法"和"水浒传吃法"。"红楼梦吃法"最讲究文雅,上酒上菜一定要按顺序来。宝玉要吃冷酒,黛玉劝道"吃冷酒必用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的“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宇》:“却,节欲也。”先秦两汉时期“却”多以动词的形式出现,唐代以后,“却”开始虚化为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同时,“却”还作为介词;连词尤其是副词广泛出现在唐宋各种文献中。《水浒传》是产生于明代的优秀长篇作品,考察大量出现于其中的“却”字,可以使我们了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水浒传》,除了重笔浓彩地渲染、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众多叱叱风云、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的烈举伟绩之外,也为我们刻划了一系列生活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不仅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在作品中所占的篇幅也极其有限,有些甚至只是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但是,在《水浒传》全书中,他们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同情他们的遭遇、歌颂他们的品德(亦不讳言他们的缺陷),通过对他们的具体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和阶级压迫的严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所歌颂的“义”的成因,阐释了其内涵,认为这里的“义”虽系从旧的统治阶级道德体系中的“义”脱化而来,但已属平民道德范畴。文章辩证分析了“义”在二书中的同异,肯定了其历史的进步性,展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红楼梦》中程度副词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的情况,分析了其和现代汉语的异同。程度副词修饰动作行为动词、判断词"是"及部分感知类动词现象的消失是副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试验修订本·必修)选取了《红楼梦》若干章节。《红楼梦》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典范,让我们通过量词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中的“了”“着”和“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了”和“着”是现代汉语中用得非常广泛的两个词尾,是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标志之一。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由动河虚化而来的,符合汉语实词虚化的规律。关于它的虚化过程,前人作过很多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其表达的行为动作总是以时间为背景的。对比《水浒传》、《红楼梦》两书中的时间表达,我们发现,由于时代的局限,《水浒传》一书所涉及的报时工具无非就是更鼓、漏刻①以及报晓鸡(书中曾多次提到“报晓鸡”,如四十六、四十七回),这同《红楼梦》中出现十五次之多的“钟”、“表”概念存在一定的距离。贾府的钟以及宝玉等上层人物怀揣的金表在当时虽然使用得极不普遍,但它却是向计时精确化迈出的一大步。(虽然《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上流社会,而《水浒传》则写了社会各阶层的生…  相似文献   

11.
奉柳  朱婧 《文教资料》2011,(20):4-5
《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明珠,但二者中的女性形象却有极大差异。前者多贬低女性,后者却极力赞美女性,成书过程、作者思想和当时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等原因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此现象表明了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生命本体意识的复活。  相似文献   

12.
"动词+之+名词"结构是古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其结构性质的判定与对"之"的功能认识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对《论衡》的语料分析表明,不论该结构里的动词是什么性质的,"之"都只能充当间接宾语,即该结构是一个"动·宾·宾"性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意淫"的提出和对贾宝玉的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古代性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贾宝玉形象所体现的意淫有多层的含义(也就是说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有什么特点)。第一、热爱女性,尊重女性,体贴女性,反对男性中心、男尊女卑。"女儿两字极尊贵,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还尊荣"(第二回)。尊重女性,超越佛道二教的教主之上。女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与喜笑相对立的哀哭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繁,表现细腻。作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多层次、多侧面地描写人物的哭态泪状。它的手法殊别,情采各异,效应强烈,成为艺术形象塑造的一种特殊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学界以往的先行研究大多只提及动词完成体"动词+完"或"动词+光"在语法上的某些限制条件,尚未注意到"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点。文章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动词的不同种类入手,分两个层面,分析了二者的异同和原因。首先,分析了"动词+完"和"动词+光"在语义上的异同及其导致此种异同出现的原因;其次,从不同种类动词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动词+完"和"动词+光"产生异同的制约因素。总之,"动词+完"和"动词+光"作为动词的完成体都可以表示动作的终止,二者在语义和语用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差异,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导致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界尤其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这/那边”是由“这/那”加处所名词“边”发展而来的。“这/那边”产生于晚唐五代,既可用于指示,也可用于称代,但晚唐五代以后.就主要用于称代处所了。那么,到了清代,它们的用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可作为清初语言代表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这/那边”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我们考察的"动词-名词/数量-数量/名词"结构是数量结构中的量词是名词的专用量词,可以组构"数量.名"定中结构的情形,本文将对"名-数量"与"数量.名"做宾语的结构差异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观是儒家和道家学说共同的内在精神基础。《水浒传》深受“天人合一”观的影响 ,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存在。作者在梁山英雄造反与招安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困惑。小说展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纲常伦理秩序已成为“天道”而恒久不变 ,农民起义只能是纲纪失常时的权宜之计。“替天行道”虽说是梁山泊聚义的行动纲领 ,但恢复天道只有两种途径 :一是改朝换代 ;二是改良 ,包括接受招安。一种无奈的结局反映了强烈的文化冲突和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观是儒家和道家学说共同的内在精神基础。《水浒传》深受“天人合一”观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化存在。作在梁山英雄造反与招安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困惑。小说展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纲常化理秩序已成为“天道”而恒久不变,农民起义只肥是纲纪失常时的权宜之计。“替天行道”虽说是梁山泊聚义的行动纲领,但恢复天道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改朝换代;二是改良,包括接受招安。一种无奈的结局反映了强烈的化冲突和内心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