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泛人文教育”到处可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泛人文教育”,其特征有二:一是教师从课文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给人的感觉比较泛;二是学生讨论时,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空。一  相似文献   

2.
本课采用“非指示性”教学方法中的“讨论切人法”进行教学。本着开放、自主的“非指示性”原则,着重讨论两个问题:本文最精彩的是哪些地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怎样的?前一个问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性,后一个问题引导欣赏课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一、从“应试性”看“人文性”的失落建国以来,我国选拔人才基本上采取应试方式。由于要应试,教育者不得不在“考试指挥棒”的控制下肢解、标签课文机械抽空、架空教材,形而上学地死搬硬套。于是,语文教育蜕变了,人文教育退居一角,逐渐被人遗忘。二、从“功利性”看“文学性”的失落我国语文教育功能化倾向十分明显以致淹没了应当努力张扬的文学性。一堂语文课讲什么、学什么,不是依据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而定,而是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再好也置若罔闻。三、从“统一性”看“诗性”的失落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考试统一……在种种“统一”…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性教育元素,《敬畏自然》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无疑是这方面很好的切入点,本文试图从《敬畏自然》一课的教学,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人文关怀,也不能淡化语文素养,既要重视“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又要防止“去语文化”的现象,要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和整合的关系。一、解读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教育内涵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体现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同一篇课文,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各有差异,这是很正常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除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外,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内涵的拓展,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和理解是多元的。《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传统课文,以前…  相似文献   

7.
问题教案一、揭题,认识白鹭,了解作者1.齐读课题;你见过白鹭吗?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关于白鹭的知识介绍给大家?2.出示白鹭挂图,使学生对白鹭有个感性认识。3.简介作者。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2.检查自学效果。注意“喙”“嗜”“蓑”的读音,辨析“框与眶”“蓑与衰”的字形。3.分小节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白鹭的美?哪些段落内容相关,联系比较紧密,可以合在一起?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四、研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性教育元素,《敬畏自然》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无疑是这方面很好的切入点,本文试图从《敬畏自然》一课的教学,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杜绝传统文盲 提高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对于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关注的是工具性、知识性 ,忽视了其人文性。使语文教学变成了对语文课文的肢解 ,扼杀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致使学生严重“营养不良” ,缺乏基本人文素养的“传统文盲”大量出现 ,这绝非危言耸听。据《南京晨报》报道 ,在 2 0 0 3年 11月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 ,与会的海内外 10 0多名专家、学者向社会提出了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 :缺乏读写技能 ,…  相似文献   

10.
德育创新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笑最新信息链接:1.《二00二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开讲——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5日在以“推进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为主题的“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多年来各国高教界以至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早已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具有非常现实的迫切意义和长远意义。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  相似文献   

11.
杨和平 《学语文》2022,(5):54-57
“红色课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基于红色课文进行二次课程开发,实施“群文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红色课文特殊的教育价值:一是弘扬红色史实,赓续红色血脉;二是输入红色养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发展整合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二次开发红色课文构建教学群文有三条基本路径,分别是“人物类型“”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红色群文教学需要遵循“基于群文“”基于语用”和“基于建构”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当中感悟到的爱。课文的童年故事部分,语言生动通俗,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后半部分课文语言概括性较强,有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适合合作学习,主耍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而达到理解文本、体会文章中心、感悟爱的真谛、受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教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课文中心  审题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1)这篇课文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2)课文中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是哪个句子?  默读后讨论、交流:  师: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生:课文先写许多人在万国殡仪馆悼念鲁迅先生的情景师:这句话得补充一点,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鲁迅的呢?  生:应该补上“鲁迅先生逝世以后”。  师:很好!(板书:在殡仪馆里)  生:接着写鲁迅先生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师:注意,老师要求说说“写了哪几件事”,要说事情。  生:是写…  相似文献   

14.
牛和泉 《山东教育》2004,(25):22-23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近年来,有些语文教师,为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引导学生进行所谓的“求异思维”,有意或无意地歪曲课文人文价值的取向,致使课文人文价值失落或扭曲,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整体 部分 整体”的原则,前面提到的第一步“预习”、第二步“讨论”,都应侧重于整篇课文,第三步“引导”中提出的问题可以侧重部分,以便使学生在下面的“自学”、“讨论”中精读课文,进行深究。 第四步,自学。这次自学,主要是指学生带着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指导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这种自学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去阅读,去思考。通过圈、划、点、记,从而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学习表达方法等。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要巡回辅导,及时指导学生学习,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主动探求,积极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走过场。 第五步,讨论。这次讨论,不是第一次讨论的重复。这次讨论的内容也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突出体现在文学教育上。文学教育十分必要 ,其内容必须清晰 ,便于操作。教师应依据具有文学属性的课文 ,向学生传授文学基础知识 ,讲析课文中的文学要素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 ,安排学生的文学鉴赏活动 ;在其过程中潜移默化、熏陶渐染 ,达到“立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第三部分是课文,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课文的地位,二是课文之一选文,三是课文之二基础知识、能力训练的短文。 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特意说“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和要求”课文部分又说“课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大纲十分重视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文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新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三部分的排列顺序是:(一)能力训练;(二)基  相似文献   

18.
朱海英 《广西教育》2013,(29):59-60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个维度,在教学中应当侧重于哪一个维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应取决于学生与课文互动的需要。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文的教学中,当课文阅读中的工具性问题已经解决时,人文性的有关讨论便浮现出来,这个时候如果加以延伸,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可能是一件益事。一、教材分析教学《嫦娥奔月》一般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工具性问题:生字词要让学  相似文献   

19.
一、初读感知。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学生试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读后教师可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然后形成共识:读懂这本“最大的书”能为建设祖国作贡献。课文倒数第二段中“读了这本岩石书……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初读感知中还要研究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川川、地质勘探队员的叔叔),写了他们的什么事(川川问了好多问题,叔叔作了系统的回答)。二、探究问题。川川问了哪些问题?叔叔怎样回答?分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难点,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交流时边讨论,边…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是一篇以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课文,真实感人。课题中的“专列”是一个专用名词,三年级孩子对它相当陌生,让孩子感受“燕子专列”背后蕴含着的浓郁而博大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新词语比较多,这些词语在帮助学生理解燕子处境的艰难,体会人们对动物的关怀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优化词语教学,让它成为一扇门,引领孩子走进语言文字的缤纷天地感受词语背后的人文情怀。下面举两个课堂教学片段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