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香课程     
<正>主持人语现行的语文教学,一篇课文要讲两三个课时,一学期主要围绕一本语文教材展开教学,把语文教材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全部,期望通过"一篇""一本"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听教师讲课,然后解答练习题。近年来,虽然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建设得到了关注,然而,在夯实大量阅读这一关键问题上,我们徒有认识,缺乏实招。"大量阅读"仍只是一种"活动",是语文教学的补充,是课堂之外的游击战,远没在"课程"上聚焦。昔日,斯霞老师践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  相似文献   

2.
1."孤立"的教材:语文课堂教学的"多重封闭" 课程改革已经超过十年了,现在的语文课程,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是很开放的.因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实然的语文课堂上,你会发现许多教师还是把每一篇文本都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让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很"孤立".这种"孤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篇运行".每篇课文都是独立的,不和其他课文有联系,对同在一册的课文没有进行内在的组织建构.二是"单本运行".课堂上只讲语文教材,不对课本知识进行扩展,把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视作圣经.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来讲去,还是那几篇课文,还是那几句话,根本就走不出语文书.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什么",是近几年语文教学要破解的重大难题之一。在实践探索中人们越来越清晰,破解这一难题要从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教材的选文功能出发,即消除或缩短学生已有经验与阅读"这一篇"课文(或完成写作)的距离与落差。为消除或缩短这个距离与落差而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就是教学的"学点"。教学中要善抓"学点",以点带点,破解"教什么"。从"定篇"中抓"张力点",从"例文"中抓"方法点",从"样本"中抓"问题点",从"用件"中抓"引发点",从"引子"中抓"延伸点"。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基本要落实到一篇篇的课文教学中。不同于数理化或外语教师的带领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学生在面对一篇篇课文时,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见解和理解进入课堂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在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带领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揭示文本的奥秘所在。和其他科目的“课文”不同,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不仅是学习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一、必须尊重教材,依托文本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再创造.教材所选之文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语文教材资源,这是语文有效教学之根,因为教材中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完整意蕴,有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渗透表里的特定神韵,用好这些教材的前提就是教师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中一篇篇课文教完了,目的又是为什么呢?例子的作用是什么?语文不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吗?简单地说就通过例子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发展。语文的课例作用也在于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良性循环。那么,如何以课文为例子,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学用语文呢?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早已成为共识。近年来,还有个说法颇得人心:什么样的课文应教出什么样的味道。众所周知,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础,"还不同课文以不同味道"当由此开始。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课文为数不少,教学时要确保其"语文味",也要还其"童话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必须有"三只眼"。一、以辨体之"眼",鉴赏童话作品  相似文献   

8.
《方帽子店》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可通过问题导入、梳理故事、对比感悟、总结方法和拓展阅读等,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文本",语文教学将课文与作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将教材资源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生长的沃土:利用课文题目,借鉴课文的思想内容,运用教材典型课例引导学生广阅博览,让学生在阅读中"厚积",能力训练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一线教学,反思自我课堂教学,纵观他人课堂呈现,发现当下的语文课之所以令学生困倦,教学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跟教师的"舍不得"息息相关. 一、舍不得课文 教学一篇课文,从字词到句段到篇章,从作者到写法到拓展,从问到说到写,一一涉猎、无一漏网.教师之用心显而易见,然而是否真正为学生所需?课堂教学和做菜存在着逻辑形式上的共通之处: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做法.那么体裁不同、内容迥异的课文呢?语文的综合性是其显著的特色,但是我以为奉课文为"圣经"的教学审视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文化知识积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它不是"为学生的教学",而是"为教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一、单元整体教学法实验的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丁浩老师,创建了英语课文整体教学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其做法是引导学生完整地接触课文材料,整体地理解和学习课文。单元整体教学法与课文整体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一样,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但它们又有相区别的一面:课文整体教学的核心是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而单元整体教学则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后者的要求是为了适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方式。高中英语新教材是按单元来安排教学内…  相似文献   

13.
赖传星 《学子》2014,(9):92
正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教、研、练活动,并有了一定收获。一、树立正确的自读课文教学观在许多和语文教师眼里,自读课文不是"责任田",而是"自  相似文献   

14.
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有三篇是教读课文,因此"教读"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特色。教学中,教师要解读好每一篇课文,读懂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课后练习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尤其要注意表格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采取兼顾和侧重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深读透文本,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点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与功能。他提倡教师要以教材为示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把教材视为一种“抓手”,用比较、鉴别、选择、加工、拓展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一、对文本阅读要有鉴赏性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多元鉴赏,用课文所蕴含的美好情愫,点燃学生的理想火花。如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我让学生默默读课文,在书上圈圈点点,想想课文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拉萨天空的特点,读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过程.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文本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没能准确解读文本,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各具个性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当前的文本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7.
文本研读中的价值错位,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果。目前的文本研读中,有三种价值错位现象特别突出。一、用"阅读价值"替代"教学价值"每一篇课文,都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了这篇课文所受到的教育、启示等。其二是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自然产生了语文教学价值,这种教学价值体现在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发展相关的语文知识的呈现中,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表现为语识和语感两种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各自在教学中让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面面俱到,对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没有在教学中凸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时,没有巧妙地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难点突破的切入点。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武志芳 《甘肃教育》2001,(11):22-22
一、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词、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上的创新。学生通过朗读实践来理解、感悟、体验、积累,对课文有所感悟和发现,这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曲贝多芬的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曲乐中悉心地感受。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教师进行引导,开启创新意识的大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  相似文献   

20.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以"志向与心愿"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编排目的是迁移运用习得的阅读与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单元所选课文有古诗、回忆录、议论文、叙事性作品四种不同的文体,承载着不同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点,理解"志向",聚焦表达方式,体会人物品质,指导学生学以致用,选择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心愿,从而落实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