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李氏节孝牌坊"上阴刻着署名为倭仁的《吴太母李孺人节略》。从吴氏家族的地位、吴氏家族与倭仁的关系以及牌坊的建造规制等方面考析判定,此文确系晚清名臣、理学宗师倭仁的一篇佚文。  相似文献   

2.
倭仁在晚清时期承穴明理学之余绪系统地构结的理学思想,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将学道,治道融通为一,对当时的学政两界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其理学思想在本质上仍未脱离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在当时道德规范已经严重失落的背景下,倭仁的思想尽管有些不合时宜,但对于拯救世风,仍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友人文冠君藏有一副倭仁对联,上联为“岁月莫从闲里过”,下联为“功夫须向静中求”,核字省句,细细品味之下,便有了这篇文章。一倭仁(1804—1871年),蒙古正红旗人,字艮峰,号艮斋,晚清理学大师。其一生岁月,可谓没从闲里过;静中所求功夫,一为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之学。倭仁几十年来对程朱理学的悉心探究,使他坚信程朱之言“字字是实”,“句句有味”,“一经触发,愈咀嚼愈有味”。他在与庞作人交流心得时,甚至提出“孔门大路,经程朱辨明后,惟有敛心逊志,亦趋亦步,去知一字,行一字;知一理,行一理,是要务”。…  相似文献   

4.
倭患问题是明代的一个严重问题.倭寇的骚扰,不仅使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正在高度发展的经济遭到了破坏,也使这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直接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还使沿海诸港长期与海外建立的贸易关系受到了损害.本文试图阐明明代倭患产生以致猖獗的原因,并由此论证御倭战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言倭化僭越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合理限度而演变成一种教师言语道德的失范行为.教师语言倭化现象的产生有其师源性、生源性和制度性等原因.遏制教师语言倭化现象,从教师方面应采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学生方面应采取加强学生权利意识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制度层面应采取完善教育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唐丽战争期间,高句丽加强了同倭的联系,双方各有所图,就高句丽而言,结好倭是为了实现连横之势,在战略上抗衡唐朝;于倭而言,加强与高句丽交往,有助于实现其自身的以朝鲜半岛为基点的"天下秩序"。本文以《日本书纪》记载为基础,结合《三国史记》、《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试对唐丽战争期间的高句丽与倭交往情况做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史料学、证据学、逻辑学的视角考察胡惟庸通倭案,罗列关于胡惟庸通倭案系真案、伪案两派观点的中日代表论著,多角度辨析两派依托的文献,分析伪案一说流行的原因。由于缺乏有价值的史料和证据,加之逻辑推理不足,所以,“胡惟庸通倭案是伪案”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教育倭化现象,这种教育倭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语言和动作行为上的侮辱、讽刺、贬损、嘲笑、嫌恶、歧视、排斥、忽视等行为。教师的教育倭化行为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危害班级人际关系,甚至造成社会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师、学校、学生、家长及法律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应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法律意识、增强小学生的权利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途径来矫治小学教师的教育倭化行为。  相似文献   

9.
作为最早记载“倭”的古籍,《山海经》《论衡》《汉书》的相关记载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是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考察其中“倭”的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胡宋宪宦海浮沉二十多年,有“倜傥非常之才”,多有建树。尤其是任御倭总督近七年,“仗铖东南,鲸波就括。”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因他阿附严嵩、赵文华,古今不少史著对其厚加非议,而忽视了他为抗倭斗争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试就此作以论述。一、苏民困、塞倭源,组织民众参战抗倭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2.
嘉靖靖倭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张经是明代嘉靖大倭寇时期抗倭的统帅,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军务。他老成持重,待机决战,终不辱使命,取得王江泾大捷,重创倭寇,却蒙冤被杀。表面看张经之死是赵文华诬陷所致,深入探析可以看出朝廷与前线将帅关于剿倭的意见分歧才是导致张经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14.
<正>初中语文第六册《陌上桑》写罗敷的头上梳着“倭堕髻”。这“倭堕髻”究为何物?“倭堕髻”是一种偏垂在一侧,欲堕不堕,似堕非堕的髻,也是汉、魏间贵家女子中很流行的一种发髻。  相似文献   

15.
壬辰倭乱是16世纪末期日本发兵入侵朝鲜,宗主国明朝出兵援救的一次东亚国际战争。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途径。在壬辰倭乱期间,明朝阳明心学和朝鲜朱子理学的传播对战后朝鲜和日本各自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语言倭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社会学家高夫曼(E.Goffman)指出当我们将自己看作“正常人”,而把他人看作“不是真正的人”时就是在倭化他人。倭化他人的特点在于,一旦我们将他人视为另类,我们就无礼遇、信任他们的责任,就可随心所欲的、甚至粗暴的对待他们而不受良心的自责。通俗地说就是以他人是另类为由,肆无忌惮的向其泼脏水或者进行歧视。语言倭化在家庭中由来已久且表现日趋尤为突,但是却没有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明代嘉靖时期的倭患,是明史中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倭寇”的民族成份,即主要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有争论的伺题。二、对倭寇的阶级属性及其历史作用的评价,历来分歧也很大。 在过去发表的不少论著中,一般都把嘉靖倭患解释为主要是由日本海盗入侵引起的,认  相似文献   

18.
嘉靖时期,倭患猖獗;"庚戌之变"后,明廷接受主持东南抗倭事宜张经之建议,调用广西狼兵及湖广土司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在这此背景下,狼土兵雄赳赳地参与了保家卫国的抗倭战争。御倭过程中,他们多次立下战功,使疲于奔命的明军得到喘息,为驱除倭患献出其特有的历史价值。本文以著名的王江泾大捷为例,通过起用张经、调拨狼土兵、王江泾大捷以及评述狼土兵之影响四个部分,来尝试叙述狼土兵在东南抗倭战场上建立起的丰功战绩。  相似文献   

19.
从嘉靖“倭寇”的成份看嘉靖“倭患”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明一朝,“倭患”不绝,而嘉靖时期尤为剧烈。然其性质却与此前“倭患”大相径庭,仅从此期“倭寇”的组成成份,便可窥其一斑。一史籍中对嘉靖时期“倭寇”的成份构成有大量记载。如,“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六七”。①“近日东南倭寇,类多中国之人”。②“闽浙江南...  相似文献   

20.
一序论“倭人”一名词是古代中国人对居住在日本列岛上居民的称谓。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指日本北九洲一带的居民而言。这种称谓最早起源于何时?目前尚难以断定。按卢弼《三国志集解》上说:“周初(公元前1100)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越裳,古时国家名,在今越南南部。据说当时越裳献白雉后返回,失迷了路途,周公造指南车送之以归。倭人当时通过甚么途径渡海来到大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