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6,(30):2-2
10月13日起,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拍摄的8集大型纪录片《长征》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片最着力拍摄也最令人瞩目的,是出镜的百位老红军集体完成了最精准的长征历史表达。各集名称分别为:《英雄史诗》《路在何方》《伟大转折》《战史奇观》《民心所向》《雪山草地》《百川归海》《永远长征》。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长征出发70周年,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派出6路采访小分队,分赴赣南闽西老区、鄂豫皖老区、湘西老区、川陕老区、西路军蒙难地河西走廊和部分城市军地干休所,寻访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六路小分队历时59天、总行程近6万公里,采访了136位老红军.他们平均年龄88岁,年龄最大的海军原后勤部副政委吴西将军104岁;最小的是9岁参加长征的红军女战士苏力,现年78岁.他们当中有宋任穷、肖克、洪学智等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国上将,也有大量至今仍生活在农村的长征战士.  相似文献   

3.
近日,浙江省档案馆、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红军寻访记》因主题鲜明、题材新颖、内容生动翔实,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别节目中播出。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宣传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和动员广大军民继承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由广州军区广州首长服务处、广东省档案馆、深圳市档案馆和广州军区档案馆联合举办的《壮丽史诗——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老红军共和国将军书画展》于2006年9月27日至10月20日在广东省档案馆展出。展览开幕式于9月27日上午举行,广州军区、省政府、省政协、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省委党史办、省方志办等单位的领导同志以及老红军、老将军的代表出席开幕式。出席展览开…  相似文献   

5.
刘永路 《兰台世界》2006,(19):56-57
今年,适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怀着一种探寻的心理,走进大连黑石礁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高级干部休养所,独家采访了原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颜文斌将军。如今经历长征而健在的老红军已成为稀有的国宝级人物,他们可谓是见证那段不朽历史的“活档案”。眼下91岁的颜老操着浓重的江西  相似文献   

6.
第六届(1886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增设了“新闻人物现场肖像”一类,以倡导拍好新闻人物照片。可是,在这几年参加评选的这类照片中,有的虽是新闻人物照片,但不是新闻人物现场肖像照片,这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新闻人物现场肖像?为什么要强调新闻人物现场肖像?怎样拍摄新闻人物现场肖像?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谌许业  杨彦辉 《档案时空》2006,(9):F0004-F0004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跟随电视记录片《伟大长征》摄制组参加了红军长征通道的采访拍摄,为通道转兵与红军精神所感动。深深领悟到通道会议与通道转兵以及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不畏强敌,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独立自强;爱民护民,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是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今年十月是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长征题材自然成了新闻媒介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关于长征题材的视线中,当年红军长征所经过省份的电视台如何拍出新意,创出精品?今年初,就成了这十一个省、自治区电视台新闻部重点考虑的课题.终于在贵州电视台的发起下,全国十一家电视台决定联手拍摄专题片《今日长征路》,重点反映红军长征途径地区的新面貌、新风尚,形式为3—5分钟的新闻专题,由各省、区台分头采访,十月份在各省《新闻联播》中联手推出.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家电视台的优势,拍出精品.同时,通过重走长征路,让我们的年轻记者接受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9.
罗开富的名字是和“徒步重走长征路”分不开的。这一新闻活动最早的策划开始于1982年9月,当时《经济日报》正筹备创刊,罗开富提出了重走长征路。最初的主要想法有三个:一是他在云南记站,但过去是个军人,自1964年从事新闻工作后,采访中接触了很多老红军;二是发现老红军很惦念长征途中曾舍生忘死支持和帮助过红军的人民群众,希望有人代他们去向乡亲们问个好;  相似文献   

10.
黎明 《档案时空》2003,(9):24-25
1934年10月至1936年4月,英国人勃沙特曾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离开红军后,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红军长征秘闻录》(原名《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这部作品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亮中国》(通译《西行漫记》)还早一年。勃沙特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寻找勃沙特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时,肖克向索尔兹…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中国革命史,江西省兴国县占有非常厚重的分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余人参加红军,有5万名战士为国捐躯,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54位开国将军。兴国县因此被誉为“将军县”“红军县”“烈士县”“苏区模范县”……据兴国县民政局透露,目前兴国县仅存6位走完全程的老红军。从2003年起,包括老红军在内的优抚人员已有300多人去世。仍然健在的老红军年龄最小的也有87岁,最大的已有100余岁。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走近部分健在的兴国老红军,了解他们戎马征战的传奇人生,以及他们的幸福晚年生活和不变的红军本色。  相似文献   

12.
《档案》2006,(3)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陇南市广播电视局和市档案局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红军长征在陇南》于2006年6月24日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投入拍摄。市档案局副局长祁波带领摄制组一行5人,沿着当年红军在陇南的足迹,首先抵达宕昌县哈达铺镇拍摄了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曾住过的同善院、邮政代办所等旧址。摄制组在哈达铺镇上街村采访了回族妇女马玉英,拍摄了她讲述当年婆婆给红军做锅盔吃的情景;采访了哈达铺中学校长柳春才,听他讲述他爷爷柳英当年参加哈达铺苏维埃政府组织的游击队与敌作战的动人故事;采访了宕昌县党史办副主…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园地     
5名学员巡访长征战场本刊讯迮玮报道:由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5名毕业学员组成的“长征战场巡访”小分队,顺利结束了为期40天的实习采访活动,于6月15日返回南京。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2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配合当前部队的战斗精神教育开展,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和成都军区《战旗报》社共同组织发起了这次“长征战场巡访”活动。小分队成员采访行程万余里,途经贵阳、遵义、仁怀、习水、赤水、会理、冕宁、石棉、泸定等红色名城,亲历红军长征期间重大会议召开地点和重大战役发生地进行寻访报道,采写了一系列宣扬红军战斗精神,反映部…  相似文献   

14.
国内新闻界     
《红军之路》采访组开始采访为了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加快江西老区的建设,中共江西省顾问委员会、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省委老干部局、省民政厅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发起组织《红军之路》采访组。《红军之路》采访组由  相似文献   

15.
《逸经》第三十四期封面1936年10月,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在当年是哪种媒体最先向世人报道和宣传这个消息的?在国统区的人们是如何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详情?———令人想不到的是,最先全面披露红军长征胜利的是上海一家文史掌故杂志《逸经》,在1937年7月出版的《逸经》杂志第三十三、三十四期上以连载形式发表了署名“幽谷”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2005年11月16日《中华读书报》刘统文“《红军长征记》出版情况及其价值”内称“上海《逸经》第三十三、三十四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幽谷’的文章《二万五千里西引记》…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一部据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二万五千里》誊清修改影印本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此,《中华读书报》还以《一部关于长征的“存世孤本”影印出版》为题作了报道。文中强调,“由于1942年版的《红军长征记》,在国内外存见甚少”,它才“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见《中华读书报》2006年10月18日第一版)不错,因为它与《红军长征记》在篇目与文字上略有出入,它确“为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线索与研究空间”。但说《红军长征记》“在国内外存见甚少”,却似可商榷。因它在1954年出版的《党…  相似文献   

17.
我与将军相识是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明中将介绍的。那是1997年5月,我致信张明司令员,向他汇报海曙楼收藏馆进展情况,并提出要征集将军题词的想法。张司令员便为我推荐了陈靖将军,他在信中说:“有一位传奇老红军,他既会打仗杀敌,又会著书作诗,并进行了举世绝有的二次长征,是个文武全才,在红军将军中会书法能著书的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电影剧本《金沙江畔》、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实文学《贺龙毕生纪略》、《贺英》、《往事情深》以及大型话剧《贺龙前传》等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作者,他性格坦诚,为人豪爽、热情,你可联系一试。”于…  相似文献   

18.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湖南省政协主办的《文史博览》从2006年7月起开辟专栏,以大量老红军战士的口述与回忆类文章,引领读者更深入地认识长征、感悟长征。这个专栏每期都有两到三篇文章,各有不同侧重。1、通过对长征重大事件、典型集体的介绍,使读者心中建立起对长征的整体认知。如《长征先遣队的桂东誓师》、《干部的摇篮: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红三军失踪之谜》等文。  相似文献   

19.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06,(12):13-13
二战名将麦克阿瑟说过:老战士不会死去,他们只会慢慢消失。对于创造了长征这样一个世界军事史上奇迹的红军前辈们来说,尽管穿越了70年时空隧道,但是他们铸造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永远值得后来者继承和发扬。军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规模空前。我们时事部根据报社的总体宣传计划,从8月1日开始到10月23日,总共编辑了12个《长征·广角》专版,推出了“我和长征有个约定”、“红色旧址”、“万水千山的诉说”、“寻访老红军”、“外国人写长征”、“邮票上参加过长征的著名人物”、“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长征路上新景观”等近10…  相似文献   

20.
黄龙 《青年记者》2017,(30):71-72
在所有摄影报道类型中,新闻人物肖像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对摄影记者要求很高.近年来,我国新闻摄影水平提高很快,优秀摄影作品常在国际影赛中获奖,但在肖像类比赛中很少有所斩获.如著名的“荷赛”肖像类获奖作者中就鲜见中国摄影记者的身影,其拍摄难度可见一斑. 2017年4月10日,第101届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在摄影类别中,《芝加哥论坛报》摄影记者E.Jason Wambsgans拍摄芝加哥枪击案生还男孩的《芝加哥枪击案后的男孩》作品荣获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Feature Photography),再一次让全世界观众见证了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的魅力.如何拍好新闻人物肖像?优秀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本文通过对2017年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在塑形、达意和传神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抓住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的关键,为提高我国新闻摄影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