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中国院校传媒教育的发展情况是再恰当不过了。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的院校传媒教育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传媒学院、传媒专业一下子“冒”了出来,成了香饽饽,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设新闻类院、系、专业的高校有六十所以上,专业点超过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专业教育方式面临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个“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创办新闻与传播学院。1994年以前,国内有新闻学类专业点66个,  相似文献   

3.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新闻教育出现了超常规发展。在这个被称为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二次浪潮”里,新闻传播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财经类、政法类、师范类、体育类、农业类院校遍地开花,甚至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里也纷纷涌现。然而,与新闻专业大量开设相对应的是新闻传播教育的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4.
陈志铭 《军事记者》2009,(10):19-20
“图文并重”这个平面媒体的传播理念.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一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当时的提法叫“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有新闻研究者称,这是图片在我国报纸报道体裁中地位提升的标志。此后新闻理论界大力倡导现代报纸不仅要做到“图文并茂”,更要做到“图文并重”。使图片成为一种独立的传媒手段和更具威力的传媒力量。  相似文献   

5.
时政报道的现状和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伊莎 《青年记者》2007,(14):32-33
时政报道无疑是各种新闻题材中的“王者”,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有业界人士预言这是中国新闻界最后一块蛋糕。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南风窗))和《中国新闻周刊》大约在1999年末率先明确地打出了时政牌,随后许多市场化新闻周报、杂志都开始在靠前的版面设“时政”板块,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凤凰周刊》为代表的媒体走在这个潮头的前列。  相似文献   

6.
何天云 《新闻界》2006,(6):115-116
一、外语院校创办新闻学专业——新闻教育专业化的产物 孔祥军先生认为.20多年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兴起于80年代初。此前,新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建国初期的调整充实和“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规模变化不大.“文革”前全国有新闻专业点14个.到1982年,数量基本持平。1983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新闻教育上作座谈会.会上作出了大力发展新闻教育工作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张子让 《新闻实践》2005,(11):59-60
在当代社会,随着大众传媒地位的增长,如何使青少年理性地对待新闻及其媒体,成为公民教育一项必不可少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法国每年春天都开展声势浩大的“学校新闻周”活动,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新闻传媒知识,其理念和方法对我们不无启示意义。 一、组织、宗旨、任务与原则 “学校新闻周”是法国国家青少年、教育与科研部的首创,由教育与传媒联合中心领导。教育与传媒联合中心是国家青少年、教育与科研部的一个机构,创建于1983年。它的使命是对公民进行新闻传媒知识教育,与媒体专业人员合作,推动新闻手段在教学中的多元化运用。它的主要工作是:培训教师,使他们了解媒介系统,分析和理解它们的信息,在教学中使用它  相似文献   

8.
邱慧 《声屏世界》2006,(7):26-26
中国电子媒体的“分众化”是由广播电台首先发起的。从延续四十多年的综合性大台,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专业电台的初出茅庐,再到上世纪90年代电台专业化和对象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广播电台的“分众化”之路在摸索中逐步前进。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了许多存在的问题。后分众化问题,正是研究在分众化种种实践后需要探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各家专业频道,在专业化的口号下,分是分了,但是更多地恐怕还是体现在频率的划分、频道呼号的区别上。频道的专业分工不甚清晰,专业化程度也不高。没有达到“专业化”诸如“权威”“、深度”等内蕴的品…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反对虚假新闻,一次是在上世纪40年代下半叶,在我党领导的解放区;一次是80年代初,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之后的拨乱反正时期。  相似文献   

10.
论工科性高校的新闻专业——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背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来开设新闻专业的“老牌”院校的新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专业。一批工科性高校也开设了该类专业,如清华大学、华中科大等,据统计,1994年以前,国内有新闻学类专业点66个,而目前的专业点在230个以上。有人估计,目前全国新闻专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达到4万~5万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教育在建立之初与新闻实践联系紧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教育开始规模发展之后,新闻教育与实践渐渐分离,两者之间如何重新结合?本文从2008年成立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入手,对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运作策略加以梳理,对如何拓宽高校学生新闻实践的渠道做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博弈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者近年来为什么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大致原因无外乎以下四点:一是与西方在上世纪30年代最开始提出媒介素养的原因基本相同,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对大众媒介“低水平的满足”;二是为了增强我国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思辨与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只有十来所大学有新闻专业,现在已经发展到全国500多所大学设置了新闻专业。到2005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由1994年以前的66个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间就增加了202个专业点,在校生也超过13万人。①然而由于高校人才的泛式培养,在新闻教育中缺乏人才的专业细分,在实际求职中,缺乏竞争优势,与中文类专业毕业生区分度不大,这是长期困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党报深度报道的要素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传媒观察》2006,(12):57-58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深度报道在中国新闻界迅速崛起,已逐步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这种报道形式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凌春建 《青年记者》2007,(3):131-132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广播业被电视业超过,广播慢慢被人们定义为“弱势”的媒介。而到了90年代后期,交通台、音乐台的崛起,中国的广播业开始慢慢回升。在这次反击中,频率专业化是打头前锋。浙江广播电台“交通之声”正是在这股大潮中于1998年应运而生,其办台之初就定位于“立足交通,做交通专业广播,定位出租车司机收听市场,做出租车司机爱听的节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新闻传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很强烈的“选择性报道”倾向。比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全国涌现“全民动员,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狂热。在报道上,新闻机构遵循“报喜不报忧”的“宣传纪律”,对有成绩的事情大肆宣传;对有缺点、负面的东西则一律回避。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年代更需要英雄?是不是战争年代比和平年代更英雄辈出?从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建设时期,但社会的氛围仍处于激情高涨的战地动员状态,无论是搞运动还是搞生产,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英雄模范推出,他们成为鼓舞人民士气、教育青年一代、净化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变化: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内容却越来越“软”,娱乐化成了席卷全球的传播潮流。我国大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从报刊界到广播界,再到电视媒体,这些媒体传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郝耕 《新闻知识》2005,(9):58-60
新闻精品化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中国新闻业日趋成熟的必然要求,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新闻精品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议程设置"理论看公民新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骏骧 《新闻窗》2008,(3):91-93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至今尚未有一个权威定义。嗵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而以上定义里的“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