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道老师在本刊1997年第4期:从“∑”到“∑∑…∑”一文中给出一些关于“∑∑…∑”的等式,读后受益匪浅。受该文启发,本文再给出关于“∑∑…∑”的几个等式。 大家熟知q≠l,q≠0,则有  相似文献   

2.
这篇短文,试图描述一下“从…到…”结构的句法功能和组合关系,说明句法分析时的处理意见.不妥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1.“从……到……”结构的构成形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1·1“从”和“到”后边的词语的性质,有下列情况:1)大多数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1)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邓小平文选》57页)  相似文献   

3.
楚竹简中,藏字写作 ,有异体,写作 ,从贝。《说文解字》中写作"藏",从臣。这种变化,应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本文试图探讨其深层文化原因,以期找出汉字"藏"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与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化学试题中,命题者常常将“特殊情况”蕴藏在“一般规律”的情景中,或者是“一般条件”隐含于“特定规则”的背景之中,以此为载体来测试解题者运用“一般”与“特殊”辩证关系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要重视熟练掌握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读了《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一文以及专家同行们对此文的评论稿,很受启发。这些文章的作者提出“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体现了教者的亲切和善、学生的轻松愉快。绿阴下的宁静、开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场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让  相似文献   

6.
学生:我也能行。“儿童写作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别人沟通。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要不要开门教学,能不能开门教学?我经过一个认识过程.开始我认为“开门办学”是中学或小学高年级的事,一、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教材简单,在小课堂里教学就行了.因此,我整天埋头在小课堂,研究如何提高识字率,要学生写、默、练,把学生禁锢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打基础.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重温毛主席关  相似文献   

8.
2008年的年初,我正担任初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校长在新学期刚开始的第一个会议上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学习杜耶口,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并一再强调,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我却阴奉阳违,依然我行我素,觉得出成绩才最重要。甚至对“课改”嗤之以鼻。但新的课改终究还是来了,不可思议的是,我所在的岚水中学被确定为长子县的第一个新的课改试验点。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3,(4):4
201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92年前的7月23日至31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先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举行。从"一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风雨,励精图治,带领中国人民冲破黑暗,砸碎旧世界,建立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九"有实指、虚指之分,相应地,与其相关的数词词组"九十九"也有实指、虚指之分,它们表示实际数量的实指用法古已有之,但表示强调程度和加强语气的虚指用法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古代多用"九"的虚指用法表多义,而近代人们在表达多义时更倾向于使用"九十九".  相似文献   

11.
金甫 《教书育人》2014,(6):78-78
我每次去逛书店,总能看到一群孩子围在书架周围任意挑选、翻阅着书籍。顺着书店的墙根,他们或倚着墙壁,或靠着窗台,或蹲在墙角,或席地而坐,手上捧着各种各类的书,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环视四周,很少有大人陪着。但是一个个孩子阅读的神情是那样的投入、专注,脸上流露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适、"会登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相似文献   

12.
13.
“面面俱到”或“一讲到底”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使在今天的课堂上,仍有其身影,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转变教法,变“面面俱到”为“以点带面”,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使中学语文教学进入系统、有序、科学、严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张秋芬 《班主任》2007,(6):37-38
小军是学校无人不知的"刺球",刚接手这个班时,许多老师都提醒我提防他,别给自己惹麻烦。不久,经过多方调查了解,我对他的情况已了然于胸。那天,刚到学校就有学生向我反映小军的"恶行"。我好言安慰他们一番之后,来到教室,只  相似文献   

15.
苏琴 《教育文汇》2008,(11):33-34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不亚于考研规模的市区教师招聘考试。在众多竞聘者中,我幸运地“中榜”。去学校报到的那天,校长握住我的手,客气得像是接待上级领导,我不禁有些受宠若惊。可这种“待遇”没维持几分钟,校长在客套之后,就向我简要说明了学校英语薄弱的现状和面临的“严峻教学形势”,并决定把七年级中最头疼的一个班交给我。  相似文献   

16.
在磨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某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你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而别人却不予承认,跟你提出了相左的意见,你要么选择坚持,要么选择否定。我想不管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有一点我们必须考虑,那就是为什么要坚持或者为什么要否定,在坚持与否定之后。有没有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有没有使自己对文本的把握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7.
从“独白”到“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浙教版思想品德第12册)上完《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我感悟良多。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徐洪刚见义勇为的事迹后,为了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口头创设了一个情境: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扒手正将手伸进女乘客的背包里,意欲行窃。学生小林发现了,上前拽住扒手的衣服,大叫“抓贼。”那扒手缩回了手,狠狠地扇了他两个耳光。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小林,会这样做吗?”“我会的,像小林那样制止坏人干坏事。”“我也会的,宁愿挨两个耳光,也要见义勇为。”“……”我正满心欢喜。忽然,一个不和谐音产生了———几…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的《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学生问:“为什么前面还称呼你,后面就改称‘她’了?”我哑然。是啊!第二人称“你”已经很亲切,为何又把距离拉远  相似文献   

19.
从“闻名”到“文明”刘士明,张才祝班级管理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有着很深的学问。去年春天,我调到家乡小学任教,接收了一个被教师们称为“烂摊子”的班。这个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杂事多,千奇百怪的事层出不穷。用纸画只乌龟贴在身后,背过身问你:“我身后是什...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9日,河南省平舆县11·12”特大系列杀人案在平舆县公审判,法庭一审判处“连环杀手”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先后杀害17人致1人轻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见2003年12月10日《法制日报》版)黄勇滥杀无辜,手段残忍,国人曰杀,其死不足惜,死有余辜。黄勇为什么要杀人?我从报道中读到这样一个细节:勇从小就爱看录像,爱看杀人的录,爱看有枪手杀人的录像。他梦想有天,他自己也要“成为真正的杀”。有了当杀手的想法,他先是用剪对照片发狠,剪头部、剪四肢、剪男女人;接着他忘我地痴迷上了充满机的打斗网络游戏,以至到了不吃、不睡觉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