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 《文学教育(上)》2008,(16):107-107
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甚至在编入教材以后,人教社的编者也认为《楚人隐形》讽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这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楚人隐形》不是讽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是嘲讽不联系实际、妄加猜测的人,告诉我们要联系实际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甚至在编入教材以后,人教社的编者也认为《楚人隐形》讽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这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楚人隐形》不是讽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是嘲讽不联系实际、妄加猜测  相似文献   

3.
贵刊一九八九年第六期中的《自读〈楚人隐形〉三要点》一文,确实不乏精辟之处。但关于要点之一“明白道理”中,鄙人却有不同之见。楚人所读《淮南方》,其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螳螂要获取食物,就必须战胜食物——蝉,而蝉有一双感觉灵敏的复眼,如果一旦发现虎视眈眈的劲敌,定会逃之夭夭。故而,螳螂要求生存,得智取“食物”,遂“执叶伺蝉”,借叶隐藏自己的形体,麻痹辨别能力较弱的蝉,达到捕而食之的目的——《淮南方》的作者,是经过细心观察,才得此叙论。虽不是“真理”,也并非随意杜撰的荒谬之说。由此说来,此书是“可信”而不是“不可信”! 那么,楚人为何有后来的愚昧之举呢?究其缘由,大致有二:其一,此人不会读  相似文献   

4.
《刻舟求剑》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一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江里去了。但他毫不着急,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有变化的人。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直观演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一、根据教材实际,设计教学思路学生已学过好多故事,知道故事包括开头、经过、结果三部分,而《刻舟求剑》却是只有开头和经过,没写明结果。根据这一实际,我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按“丢剑——求剑——求剑之果”的思路读析。抓“求剑之果”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43-145
笑话这一体裁是大众化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和《小说林》是晚清小说杂志中最具代表性的。他们刊登了273则笑话。有些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已经"过时"。笑话不再让人发笑的原因:一是由于语言的变迁,二是由于服装的变迁,这是文化变迁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作者是美国的斯宾塞·约翰逊。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故事是这样的: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  相似文献   

7.
一个阳光的午后,我坐到院子里的秋千上,翻开最喜欢的那本《你在为谁工作》,伴着淡淡花香,沉浸于书中独到的思想与领悟,它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工作是活着的一种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人活着并不是单纯的为自己,还对社会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你在为  相似文献   

8.
《回声》一文中的第四、五自然段写了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激起水波,以水波比声波,给小青蛙讲清了回声产生的道理。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既能明白产生回声的道理,又能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有效训练?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办法: 一、划句标词,读文想景。学生先自读第四自然段,划出表示河水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读写例话是指导学生读文章和写文章的知识短文.读写例话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解读写的道理 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分清课文里哪些内容是讲道理的,哪些内容是举例子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例子”,明白例子说明的道理.分析“例子”是手段,明白道理才是目的 例如,学好《详写和略写》,关键在于弄懂“例话”首尾的道理.其次,读写例话教学要正确处理“例话”和“例文”的关系.如《详写和略写》是一篇例话,用来作为说明写作知识的例子的是《狼牙山五壮士》,  相似文献   

10.
我的小书柜     
爱尔兰作家欧康诺说过:“有不少孩子因为读了一本书,而一改过往的懒散习性,进而奋发图强。有多少原本自暴自弃的人,因为一本书的启示,而获得了新的希望、新的勇气,最后终获成功。”所以,在快乐的暑假里让◆本期推荐文章:《人应有自己的坐标轴》(出自《我的人学》,犤日犦池田大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推荐人:阿丽娜(广东省深圳市松岗中学)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人生缺少了坐标轴,就好像幸福之路上没有了指南针一样。可是,在过去的16年里,我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感谢池田大作,是他让我重新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我想,那个属于我自己的人生坐标…  相似文献   

11.
很早以前读卡伦·荷尼的《自我的挣扎》一书,书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人无需硬教橡籽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我们只需提供适合它成长的环境就足够了,而无需硬要教它如何成长。换句话说,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就要按照橡籽的成长规律办事,千万不要做那种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的蠢事。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学前教育。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橡籽,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而且明确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叶老先生指出:“学生读课文并非目的,真能认识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它承担着塑造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分析:《小猫咪穿鞋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一只小猫咪看见人们穿鞋子很是羡慕,于是好奇地穿上了鞋子。通过询问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为什么不穿鞋子,知道了动物的脚都有自己的特殊用途。最后猫妈妈的话让小猫咪明白了为什么不能穿鞋子的原因。文中用准确的语言,以及人物的对话刻画了小猫咪天真、好奇、知错就改的可爱形象。教学方法: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以读为本,注重语感的培养,通过读文  相似文献   

14.
《弟子规》讲的是前贤的教诲,是生活的规范,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弟子规》.  相似文献   

15.
《笑赞》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笑话作家赵南星编写的一部笑话故事集.它的每则故事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笑话,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评赞.作者在笑话中嘲笑和讽刺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病态和丑恶现象,而在评赞中又有意识地点明和发挥笑话的意义,把笑话和寓言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寓言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先秦哲理寓言、唐宋讽刺寓言和明清诙谐寓言三个创作高潮.先秦哲理寓言从神话、传说、诗歌中吸收创作题材和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唐宋讽刺寓言又兼收佛经、传奇和变文的艺术成果,明清诙谐寓言进而融汇笑话诙谐幽默的特色.而赵南星的《笑赞》正体现了明清诙谐寓言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笑话和寓言的结合,是中国文学的土特产,也是中国笑话的民族特色.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说:“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会义适时,颇益讽戒.空戏滑稽,德音大坏.”主张嘲笑文章和隐语应该通过戏谑、滑稽等逗笑手段发挥“振危释惫”的讽刺和劝戒作用.赵南星在《笑赞》题词中也说:“书传之所纪,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时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道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聊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  相似文献   

16.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学写寓言故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者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解释中,"说明"一词还可以换成"点明"或者"寄寓"等。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明白寓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围城》堪称是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其独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本文从人物的活动、细节和情节的发展、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辛酸幽默     
幽默与搞笑都让人发笑,可最大区别在于:幽默使人发笑后还能使人悟出道理. 为什么现在许多的中国喜剧电影让人难以发笑?想必是因为幽默过多地被无趣又少内涵的搞笑替代了.观众横眉冷对大屏幕中卖力做着夸张动作的人物,表情极端,顶多也只会认为:这人挺滑稽,这剧情挺离奇.倒是不少外国的电影,主角用极淡然的语气,却往往能说出引人捧腹大笑的话语.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幽默背后往往藏着一股辛酸,这两者并非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读过《灰姑娘》吧?它是《格林童话》中最著名的童话之一。灰姑娘是个平民女孩,继母和两个姐姐总是欺负她。后来,在仙女的帮助下,灰姑娘成为王子的新娘。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读《灰姑娘》时,老师在一旁问:"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呀?"我正歪着头想呢,老师接着说:"是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就懵懂地点头。  相似文献   

20.
《围城》堪称是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其独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本文从人物的活动、细节和情节的发展、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