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学洙 《新闻窗》2008,(1):26-27
《贵州商报》创办十年,亮点频现,其中舒畅撰写的《小舒小唱》,是颇受赞誉的一个栏目。目前,舒畅将该栏目的文章加上她的其他相关作品结集出版,刘学洙为该书写了序。现将序言发表于此,以期引起读者对这个个人署名栏目的更多了解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孙超 《报刊之友》2011,(12):112-113
面对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编辑的工作范畴日益增多,而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却逐渐淡漠,很多编辑对稿件把关不严,敷衍了事,导致低劣书刊充斥市场,文化垃圾不断产生。众所周知,编辑工作的基本职能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优化、推荐,使之能够高质量地传播,在这个编辑流程中,“三审制”可以说是一个评价编辑人员责任观念的手段。“三审制”在编辑出版部门已实施近六十年了,它在把关文稿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三审制”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社科期刊的学术把关中执行不力、责权不明等现象非常严重。需要增强编辑人员责任意识,落实“三审制”在社科期刊学术把关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论文投稿"要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编辑偏爱什么样的稿件 ,如何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是每位投稿作者关心的问题。毫无疑问 ,科技期刊编辑最欢迎“含金量”高 ,即科技信息量大的稿件。但是 ,如果论文作者讲究投稿策略和掌握撰写要求 ,有时含金量一般的稿件也能大大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1 投其所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1999年第8期针对作者不太了解该刊办刊思路和编辑意图,对栏目的基本功能不清楚,投稿缺乏针对性,上稿率低的状况,特开辟“《中国记者》栏目编辑构思与组稿要求”小栏目,简要介绍了刊物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栏目宗旨”、“栏目定位”、“栏目特点”、“栏目要求”、“栏目编辑”、“联系方法”等内容。文字不多,但颇有针对性;甚至连文章字数和尽量提供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等要求也明确告知。读者一看便知如何投稿了。  相似文献   

5.
自中宣部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各级新闻媒体积极行动,记者编辑乃至播音员纷纷上山下乡、进工厂下农村、蹲田坎访民间,各大媒体开辟专栏,大量刊发来自最基层、最鲜活、最淳朴的新闻,确实让广大受众倍感一阵久违的春风,沁人心脾。笔者从业新闻工作多年,仿佛又看到昔日敬重的老记老编们身影,读到听到带有泥土和机油芬香的新闻。为啥要开展“走转改”活动?它有什么现实意义?如何在新闻界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笔者结合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花丽 《新闻世界》2013,(10):62-63
都市报的编辑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过程,本文从稿件的组织、修改、配置等方面总结了编辑工作的三点经验:善于集纳、精于标题、鲜于主题。  相似文献   

7.
阮凌 《新闻世界》2013,(9):261-262
科技让“书”的概念开始模糊,其内容与载体都发生了变化。它不会停留在E-ink电纸书的初级版本上,紧随技术升级,它不仅模仿纸质书的阅读习惯,还必须超越原有的使用体验,最直接的思考就是对“电子书”的重新定义,它将迫使出版商重新塑造内容。换言之,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工作习惯,用新的编辑思维和新的媒体技术,提供辅助阅读的更多的附加值,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整个出版生态必须为之变革。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几乎每个编辑都会遇到作者自发地向出版社投稿的现象。一般来说,自投稿往往不大受编辑的重视,特别是重复的选题,“命中率”就更低了,退稿现象较普遍。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谨慎对待每一部自投稿,不要轻易否定和退稿,即使退稿也不应简单地一退了之。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编辑报刊还是编辑图书,要想做个好编辑,的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编辑”要投人好多精力,学习好多知识,做出好多尝试,历经好多磨难,甚至付出好多牺牲。“好编辑”的一生是在不断结识好作者、不断赢得好文稿、不断发出好作品中度过的。笔者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虽不算长,编发的好稿虽不算多,但却亲跟目睹了自己周厨不少好编辑编发出的不少好作品。现不揣冒昧,以小诗之形式,将编辑赢得好稿的七条“秘诀”总结出来,并告示天下诗曰.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位战友,爱好新闻写作,隔三差五就有几篇稿子寄往报社。但由于缺乏“基本功”的练习,虽然投稿不少,但见报却极少.对此,他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找“窍门”,走捷径。一次,他听人说投稿也有“秘方”,概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一稿多投,这家不用那家用,名曰‘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集中“火力”给一个编辑投,“心诚则灵”,投的稿多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热情很高的基层通讯员,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后,便翘首以盼,盼望编辑的回音、指点、教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第一次投稿”终于石沉大海。以后又数度投稿,同样是杳无音信。当初的满腔热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从此不敢再登新闻的“大雅之堂”。与此相反,另一位通讯员第一次投稿后,很快便收到报社的退稿和编辑的回信。编辑十分认真负责地指出了作者作品的缺陷与不足,并点拨了新闻的基本要素与写作方法。这位通讯员收到此信如获至宝。从此,他一头扎进新闻的写作与实践中,在学习中向编辑讨教,在学习中日渐提高。以后作品频频见报,并被单位…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14.
王景周  崔建英 《编辑学报》2020,32(5):539-542
同行评审意见是期刊编辑用稿决策的重要依据,同行评审专家的来源和遴选与评审结果的质量和公平性密切相关。编辑为稿件遴选出评审意愿、专业、能力匹配,且时间充裕的审稿专家是比较费时、费力的。本文基于投稿论文的参考文献和引用的内容、动机及情感分析,提出一种同行评审专家的遴选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小同行”专家的发现,降低不同学术范式导致的同行评议误判率,为编辑的稿件送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崔庆喜【武汉审稿是编辑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六艺”中的一艺,在我国出版工作中,无论是出版社所约稿还是作者自投稿,都要进行审读。这种审读方式,一般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这个程序,便是人们常说的“三级审稿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为“一稿多投”说几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传媒的发达,一稿多投、多发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著作权法》第32条前款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 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显然,多数编辑是反对“一稿多投”的。编辑在选稿的时候,总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一稿多投”会直接影响到报社和编辑的声誉。读者不可能知道一篇稿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仿佛刮起了“正能量”风暴,“正能量”成为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流行用语,成为我们语言生活中的一个焦点和亮点。媒体上常见“正能量”.生活中也不乏“正能量”:吃了一碗牛肉炒饭,“哥们,这饭够正能量!”看了一场励志剧,“嗯,这部电影充满正能量!”遇到一个开朗爱笑的帅哥,“哇,他好有正能量哦!”石缝中的小树开出了小花,“这树真是极具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19.
小言论怎么写.还没见过专门的教科书.有的教材将其列入“新闻评论”,但同属这个大类的社论、评论员文章与小言论.毕竟还有差别.作为小言论编辑.常常听到投稿作者的叹息:太难写了.因为有人屡投不中,或者耕耘勤奋,却收获甚少.有位作者,平均三天就有一篇新作寄到编辑部.但至今没有一篇见报.写作精神可嘉,但劳动成效不敢恭维.但还是有人写一篇成一篇,变成了铅字,可谓小言论写作“过了关”.这说明,制作这种500字左右的“豆腐块”,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言难的作者,我以为大多是选题把握不准(写什么?),或者有了选题,却没能找到恰到好处的表达方法.编辑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以作品评点的方式敷衍成这组《编辑手记》,权作与通讯员作者的一次“编写交流”,并期待赐教.  相似文献   

20.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